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929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北北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發文大師獎 創作大師獎 貼圖大師獎
知名人士
級別: 知名人士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85 鮮花 x90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臟腑
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

  人體的內臟分成"臟"與"腑"二大類。心、肺、脾、肝、腎,稱作"五臟";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稱作"六腑"。"臟"以化生和貯藏精氣為一般功能;"腑"以腐熟水榖,傳化糟粕、排泄水液為一般功能。如《內經》中說:"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也。"此外,將五臟六腑以外的某些器官如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即子宮),稱為"奇恆之腑"。"經絡"是人體血氣運行、內外貫通的道路。它分佈的情況,概括地講是:內貫著臟腑,外達於肌表,網絡全身。經絡學說的內容,計有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別絡,以及經別,經筋等。每一經都與內在的臟或腑相互連接著,同時臟腑又有相互表裡的配偶關係。故在疾病的發生和傳變上亦可以相互影響。臟腑發生了病變,必然會通過它有關的經絡反映於體表;而處在體表的組織、器官和經脈本身的病變,同樣可以影響其所屬的臟腑。因此,在治療上,調整其臟腑的活動機能,可以使體表組織、器官和經脈的症狀消失;反之,治療體表的經絡部分,也能使體內臟腑的病變痊癒。


損傷與臟腑、經絡的關係

  傷科中所見的外傷、內傷,無不影響有關的皮肉筋骨和經絡臟腑。體表的皮肉筋骨損傷,外雖見破皮出血或青紫腫脹,為營血溢于肌膚之間,除局部疼痛外,又可影響臟腑的機能減弱,如出現精神抑鬱、食慾減退等'等;而臟腑內傷之後,不但其本身出現病症,亦可影響體表的組織、器官活動機能減弱等改變。

一、肝、腎

  早在《內經》中就提出"腎主骨"、"肝主筋"的道理,亦廣泛地運用在治療上。所以損傷對肝、腎的關係十分密切。

  肝主筋、主運動。《素問.五藏生成篇》說:"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六節藏象論》說:"肝者,共華在爪,其充在筋。"《痿論》: "肝主身之筋膜。"這些條文都說明肝主筋、主運動。又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丈夫。……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指古代一般情況,人至五十多歲,則出現衰老狀態,首先表現為筋的運動不靈活,認為是由於肝氣衰、"筋不能動的緣故。"肝主筋"也就是認為全身筋肉的運動與肝有關。運動屬于筋,而筋又屬于肝,肝血充盈才能"淫氣於筋",使肢體的筋得到充分的濡養,以維持正常的運動,如果由於肝血不足,血不養筋時,即可出現手足拘攣、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症。

  肝臟血。《靈樞.本神篇》說:"肝藏血。"《素問.五藏生成篇》說:"故人臥,血歸於肝,……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是指肝臟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人體在休息時,各處不需要很多的血液供給,所以部分血液就藏於肝,也即"人靜則血歸於肝",當勞動或工作時,血液分佈於全身各處,也即"人動則血運於諸經"。所以凡跌打損傷墜墮之證,而有惡血留內者,則不分何經,皆以肝為主,蓋肝主血也,故敗血凝滯,從其所屬,必歸於肝。又如跌扑閃挫迸傷的疼痛多發生在脅肋少腹部位,是因為肝在脅下,肝經的道路起於大趾,循少腹,布兩脅的緣故。所以說肝藏血主筋、肝血充盈,筋得所養;肝血不足,筋的功能就會發生異常。

  腎主骨、主生髓。《靈樞.本神篇》說:"腎藏精。"《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腎主骨。"《六節藏象論》說:"腎者……其充在骨。"《五藏生成篇》說:"腎之合骨也。"《陰陽應象大論》說,"腎生骨髓 ,……在體為骨。"上述數條都是說腎主骨生髓。骨原是支持人體的支架,但它實際上還有支持體力的意義。腎主骨生髓是腎的精氣促進生長發育功能的一個組成部份。因為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所以骨的生長、發育、修復,均須依賴腎臟精氣的滋養和推動。臨床上小兒的骨軟無力、囪門遲閉及某些骨的發育畸形,是腎的精氣不足所致,腎精不足,骨髓空虛,會出現腿足痿弱不能行動。因為"腎主腰腳","大抵諸腰痛皆超於腎虛"。所以可出現腰痠背痛,腰脊不能俯仰的症候。又如骨折傷必內動於腎、由於腎生精髓,故骨折後如腎生養精髓不足,則無以養骨,於是在治療時必須用補腎續骨之法,多採用入腎經的藥物。筋骨相連,在骨折時
也必然傷筋,筋傷內動於肝,肝血於是不充,血無以養筋,筋絡得不到滋養影響修復,肝血腎精不足還可影響骨折的癒合,所以在補腎的同時還要壯筋、舒肝,多採用入肝經的藥物。由於肝主筋、腎主骨、肝腎不足勢必影響筋骨失養,斷骨不易接續,關節功能活動恢復不易。傷筋傷骨之後,必然會影響肝腎的功能,所以即使素無盰腎虧損的病人,為了促進其筋骨的癒合,也有調養肝腎的必要。因此在骨折治療上必須要有整體觀點,應該注意與內臟的關係,尤其是肝、腎二臟的關係。

二、脾、胃

  脾主肌肉、四肢;脾為倉廩,主消化吸收。《素問.靈蘭秘典論》:"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後人解釋說:"脾胃受納五榖,所以稱為倉廩,同時五味入於胃,脾轉輸以養五臟氣,所以稱為五味出焉"。說明胃主受納、脾主運化。運化是指運化水榖,輸布精微。它對於氣血的生成和維持正常活動所必需的營養起著主要的作用,故稱為生化氣血之源,它對損傷後的修復起著極重要的作用。脾不僅能生血而且具有統攝血液的功能。如因疾病而影響脾的功能時,則會因津液失運而生濕、生痰,甚則聚痰成飲,聚水成腫。

  脾主四肢肌肉。《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脾之合、肉也。"《痿論》:"脾主身之肌肉。"《陰陽應象大論》說:"脾生肉……在體為肉,臟為脾。"《靈樞.本神篇》說:"脾氣虛則四肢不用。"由於全身肌肉的營養依賴脾胃的健運。一般人如果營養好,則肌肉壯實,四肢活動有力,受傷以後容易痊癒;反之,則肌肉瘦削,四肢疲憊,無力舉動,傷後不易恢復。所以損傷以後還要注意氣血的濡養情況,調理脾胃的功能。"胃氣強則五臟俱盛",脾胃運化機能正常,則消化吸收旺盛,水榖之精微得以生氣化血,輸布全身,傷後也容易修復,所謂"胃氣為本""納穀者昌"也。如果脾胃失去健運,則化源不足,無以滋養胃,氣弱則五臟俱衰,勢將影響氣血的生長與筋骨損傷的恢復。所以有"胃氣一敗、百藥難施"的說法。脘腹內傷,脾胃機能減退,生化和傳導功能障礙,日久之後則出現肢體軟疲乏力、肌膚消瘦等現象。這就是因為"脾主肌肉"、"脾主四肢"、"四肢稟氣於脾"的道理。

三、肺、心

  氣血的周流循環還有賴於心肺的健全,因肺主氣,心主血,心肺調和則氣血循環輸布得以正常,才能發揮煦濡的作用,而筋骨損傷才能得到痊癒。《素問.五藏生成篇》中有"諸氣者,皆屬於肺"及"肺主一身之氣"的說法,如果肺氣不足,不但會影響呼吸功能,而且也會影響真氣的生成,從而導致全身性的氣虛,出現體倦無力、氣短、自汗等症狀。《素問.痿論》說;"心主身之血脈。"主要是指心氣有推動血液循環的功能,故有"脈為血府,以氣為本"的說法。血行脈中,不僅需要心氣的推動,而且也需血液的充盈,氣為血之帥而又依附於血,因此損傷後出血太多,血液不足而致心血虛損時,心氣也會隨之不足,而出現心悸、胸悶、眩暈等症。

四、腦

  《內經》中稱它為"奇恆之府",又說"腦為元神之府",又說"腦為髓海","腦者髓之海,諸髓皆屬於腦,故上至腦,下至尾氐,皆為精髓升降之道路"。又如許半龍說:"以其腦隨筋達於臟腑肢體。"故腦受損傷後,輕則意識迷蒙,少時或明,再則昏沉不知人事,重則肢體癱瘓,臟腑機能失調,出現神經功能紊亂等症狀。

  我國醫學對腦的生理、病理方面是分屬于心、肝、脾、腎四臟的,如 "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眩暈是一個症狀,原因不一,但中醫常說是" 肝陽上升"、"肝火旺"等,"肝風內動"一症,基本上是指中樞神經系統的症狀,而疏肝、平肝、潛陽、熄風等某些藥物也都是對中樞神經系統方面起作用的藥物。因為腎主骨生髓,而腦為髓之海,所以腎與腦髓也有密切關係,腎的精氣不足,可致腦海空虛,出現頭昏,思維 遲鈍、記憶力減退,腦震盪後遺症往往會有腎虧的症候出現。如腦損傷後出現抽搐驚厥等症狀,在治療中按肝風內動論治。如欲補養腦髓,就根據"腎主骨,骨生髓,髓通於腦,腎壯則腦健"的理論來進行治療。尤其是運用針灸方法來醫治傷科等疾病,亦就是根據經絡、臟腑的學說來靈活運用,達到調整其內臟的活動機能,和體表組織、器官的功能。因為經脈是內聯臟腑、外絡支節,佈滿於全身;是營衛氣血循行的通路,一旦受傷就使營衛氣血的通路受到阻絕。《傷科真傳秘抄》中說:"若為傷科而不知此十二經脈(指奇經而言)之系統,則雖有良藥,安能見效,而用藥用手法,亦非遵循於此不可也。"《瘍醫大全》中說:"察其所傷,有上下輕重深淺之異,經絡氣血多少之殊。"《聖濟總錄.傷折門》上也說:"若因傷折,內動經絡,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積不散,則為腫為痛,治宜除去惡瘀,使氣血流通,則可以復完也。"進一步說明了損傷疾患,必由外侵內,而使經絡臟腑并與俱傷,治療的方法,亦必於經絡臟腑間求之。
 
  我國醫學中關於氣血筋骨臟腑的基本理論,對傷科疾患的診斷和防治的指導意義,概括起來有如下四點:

一、流通氣血

  氣血周行全身,需要流通,人體任何部分受到損傷,氣血流通就會發生障礙。如傷氣即是由於傷後氣機運行失暢,輕則氣滯疼痛,重則氣閉昏厥,傷血即是由於傷後血溢於外,先則亡血,繼成血瘀。因此,治療傷科疾患,不論內傷、外傷,內治、外治,都須注意流通氣血。這是中醫傷科施治的一個特點。

二、綜合治療

  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內外密切聯繫。氣與血、筋與骨、氣血與筋骨、氣血筋骨與經絡臟腑都互有聯繫,如肢體的運動,雖是筋骨的作用,而筋骨關節的勁強滑利、動作靈活,必須依靠氣血的溫養。《內經》裡說: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滑利矣。"說明筋骨有賴於氣血的溫煦和濡養,才能強壯有力。所以當筋骨損傷時,在治療上不能僅看到局部,應著重於整體,主要是行氣消瘀,活血養血,使損傷之筋骨氣血流暢,才能迅速恢復正常。又如某些外傷常同時累及內部氣血失調,臟器受損,形成內傷,或為氣滯、氣閉或為血逆妄行,溢於脈外,表現咳血、嘔血、尿血、便血,甚則諸竅出血。因此,傷科治療必須以"局部與整體兼顧","外傷與內損並重,""固定與活動統一"為指導原則,採用綜合治療。

三、內因為主

  外傷疾病,從現象上來看,是外來暴力所直接造成的,而實際上,不健康的身體,雖僅受輕微之外力,即能引起扭挫傷筋;年老體弱,肝腎精血衰者,稍受外傷即易發生骨折。這些事實,充分證明筋骨損傷,應以內因為根據;也說明我國醫學中"筋骨內合肝腎"、"肝者其充在筋"、"腎者其充在骨"等理論的正確性。肝腎精血能充養筋骨,人體筋骨的成長和衰退,與肝腎的盛衰有密切關係,因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肝血腎精旺盛時,筋骨勁強有力;肝血腎精衰退時,筋骨也隨之衰退。因此,青壯年筋骨損傷,易於恢復和再生,老年人的恢復和再生能力就較差。而對陳年久病,在治療上必須滋補肝腎,才能強壯筋骨,使傷損復原。

四、防重於治

  對損傷的預防,除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外,平時應積極鍛練身體,只有堅持鍛練才能使精力充沛,氣血暢通,筋骨勁強,從而達到了增強體質和提高防禦損傷的目的。古代著名醫學家華佗曾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中醫傷科非常重視勞動和鍛練身體,這個優良的傳統,應該加以繼承和發揚。


資料來源: 亞太中醫網



不要問:「自己得到些什麼?」應該問:「自己付出過甚麼?」
不要問:「自己有甚麼信仰?」應該問:「自己有甚麼善行?」

如去如來‧來去自如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亞太線上 | Posted:2005-10-12 22:10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8614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