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006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Kabayama 手机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特殊贡献奖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2 鲜花 x81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励志] 向危险学习

企业领导人最新的一堂课

美国天普大学心理学家法利,曾经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喜欢冒险的人,他称这种人是「T型人」,T型人较富创造力,可塑性也较高,而「鼓励式的情境」正好可以培养员工拥有T型人的能力!

美国新闻记者麦克‧迈肯泰(Mike McIntyre)在一九九四年时,放弃优渥的工作,把身上仅有的三‧六八美元捐给游民之后,进行一趟不带一毛钱的徒步旅行。他从美国西岸走到东岸,横越十四个州、六千七百公里(约台湾从头到尾的十七倍距离),沿途搭便车、接受别人捐助食物、睡觉的地方,但不接受金钱。

决定出发前,因为要离开熟悉的生活,他感到恐惧。「我穿上袜子和走远路的靴子时,看到了钟面上闪着的数字,那感觉,好像是要赴刑场。」事实上,恐惧一直是他生命的阴影,而他这趟身无分文的心灵之旅最主要目的,就是克服自己的恐惧。「我一直害怕做错事,我最大的耻辱不是恐惧死亡,而是恐惧生命。」他的旅途终点是美国威明顿一个称为「恐惧角」的地方。

经过这趟大胆旅行,搭了八十二趟便车、七十八顿餐,就是不碰一毛钱。途中遇到刚出狱的人、游民、牧师、卖毒品的人……。六个星期的旅途结束后,他在《不带钱去旅行》一书中写下:「我知道,自己永远不再是从前的那个我。」

美国的畅销书天王、同时也是《侏罗纪公园》一书作者麦可‧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是个旅行玩家,他一生无数次涉险、上山下海,只为尝试不同的生命经验。例如,在非洲他体力不济时,仍强登海拔六千多公尺的吉力马札罗山;在大溪地小岛潜水,他主动潜往鲨鱼出没处探险。

他在游记《旅行开麦拉》一书中曾记下遇见鲨鱼的惊悚时刻:「海潮的方向正把我们送往一灰鲨群中,……可能有一百只鲨鱼成群结队在你身边游走。我的天啊!我可不想从鲨鱼群中穿过,然而海潮却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为了压抑心中的恐慌,我决定拍张照片,……这时鲨鱼已经围绕在我们的上下左右、四面八方……」

「我从没有在这么近的距离内看到这么多鲨鱼,每一只似乎都露出恶狠狠的神情,仿佛想扑身过来似的——砂纸般粗糙的灰皮肤,俐落的鳃部线条,一眨也不眨、像恶徒的眼睛,充满邪恶和愚蠢。鲨鱼全身最可怕的地方,大概是眼睛和露出白森森的牙齿的嘴部线条。一只被我们包围的鲨鱼还拱起背,一副蓄势待发的样子。」

「如果我们事先知道有这么危险,可能根本连试都不敢试。我们能活着回来,真是徼天之幸。没错,确实很好玩,却很可怕!」

‧ 危险激发感官直觉 是挑战自己恐惧与局限的训练

像克莱顿和迈肯泰这种故意让自己置身险境的人,其实不少。

九月十九日,台湾东北角的龙洞海边天然岩场上,小胡子冒险学校负责人、攀岩专家戴昌盛带着十五个学员,挑战约十层楼高的垂直岩壁。接近顶端时,平滑的岩壁几乎找不到落脚点,人「挂」岩壁上,疼痛的感觉从抓着岩壁的十指尖传到全身,在下面旁观的人,也跟着紧张起来。这时戴昌盛却对上面的学员喊:「环境没有问题,是你自己的问题。」岩壁上的学员只好再想办法、拚命往上攀,他们挑战的不只是岩壁,也是自我的信心。

不带钱的跨州旅行、遇见鲨鱼的深海潜水、把自己「挂」在岩壁上……,探索危险,可以带来全新的生命体验吗?

克莱顿指出,人面对自然环境中的直接感官经验,是人类洞察力的源头。但现代人困在一层又一层的资讯结构中,无法摆脱。例如「过去只要仰望星星,就会让人想起,人在整个宇宙更大的架构中,是多么渺小卑微。而以往每天可以看到的星星现在也背弃人类了,这也难怪人类会失去方向与定位。」

克莱顿认为,他生活中的许多重要的转折都和旅游的历险经验有关,自己与恐惧、局限搏斗的经验,帮助他找回直接的感官经验,让他更认识自己。

从探索危险中,绝大多数人挑战自己,产生成就感。攀岩就是透过生理动作的协调,完成各种不可能的动作,让人有成就感的自我挑战。

小胡子冒险学校有另一个探索危险的设计,让学员站在五、六十公尺高的悬崖边缘、身体还要前倾二十度(编按:学员身上会绑着绳子)做自我介绍。曾经参加过这个课程的上班族说:站在悬崖边,风呼呼的吹着,前方空无一物,脚下的地好像会滑动,再往前一步,就会掉下去,「没有人不怕的!」有人站在上面害怕得哭起来了。「这是训练人在害怕的状态下,还能理性做好一件事。」戴昌盛说,在外在恶劣环境的压迫下,还能保持冷静。克服恐惧,就能建立勇气和信心。

‧ 学生变军人 台大EMBA学生到军校作战

前年和去年,台大EMBA的「领导统御与决策模拟课程」,也开始透过实地情境,让学生学习如何决策和领导统御。课程是让学生到陆军官校,换装成军人,并进行电脑兵棋推演,再分成红蓝两军,模拟陆军旅部指挥所,接到命令之后展开作战计画。

最后一天还要实地的进行二百五十公尺的攻防对抗,这就是真枪实弹的体力考验,在爆破声不断的环境中,匍伏前进、躲进壕沟,就像真的在战场。

策画这堂课的台大会计系教授柯承恩表示,这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传统的教科书上只说教条,后来虽然有个案分析,但事实上,知识必须和情境的结合,人吸收知识、文字,必须再融入感觉。

「体验突破极限的心理感受,突破之后,就会建立信心,敢突破别的事,同时也体会别人要克服什么。」柯承恩认为,组织在运作时,同样要有鼓励才会成功,因此,这种震撼教育最后会变成个人和组织能力的一部分。

‧ 王品新铁人 登玉山、游日月潭、骑铁马环岛

除了有专业的冒险训练、情境学习。也有企业自行设计「课程」。王品集团董事长戴胜益为了培养公司员工的勇气,今年组织一个二十五人的「王品代表队」,在九月二十六日横渡日月潭,横渡日月潭要游两个半小时。五十一岁的戴胜益平时最久也不过游一小时,但他报了名,最后也以二小时二十分的时间游完三‧三公里,完成挑战。

戴胜益进一步的计画是明年十月带领员工在八天内骑脚踏车环岛一周。王品集团的员工完成登玉山、横渡日月潭、骑脚踏车环岛,戴胜益就会颁给一个「王品新铁人」的奖牌,「以后,可以向子孙炫耀自己挑战极限的壮举。」戴胜益说。

戴胜益做的事,在很多人眼中是冒险。例如,前年十月他首次登玉山,当时玉山顶下着雪,路被厚厚的雪盖住,距山顶大约有两公里的路程,都是*着向导一步步把雪踢开、踩下,确定是路,再往前走,而通往玉山顶碎石坡沿途的铁炼更是结成冰,抓着铁炼,虽然隔着厚厚的登山手套,冰冷的感觉仍直透入手心。

一步步往前走,每隔五、六分钟,向导就回头问戴胜益,「要不要继续走?」戴胜益总是坚决的说:「继续走!」最后,一行人在风雪中攻上玉山顶,海拔近四千公尺的玉山大雪纷飞,但不远处的各山头竟然出太阳。在风雪中登顶,戴胜益认为:这是挑战胆识。

美国作家、也是探险家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在《心灵深戏》(Deep Play)即清楚的剖析攀登圣母峰的冒险者动机:在三度空间的死亡拼图中找路,绝没有人能称你怯懦。爬上地球的最高点,人们必得仰望你,于是,你成了赢家。「由日常的根本到完美的顶峰,让冒险者充满罕有的信心、力量,和无所不能的感受。」

‧ 创造鼓励式情境 训练T型人

美国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心理学家法兰克‧法利(Frank Farley)曾经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喜欢冒险的人,他称这种人是「T型人」,是惊险的探索者(Thrill-seeker),喜欢冒险、追求新奇。

「T型人」不限于体能上的冒险,更包括心智冒险。心智上冒险会产生如爱因斯坦等伟大的科学家(T+型)、艺术家,但也可能产生智慧型犯罪(T-型)。一般而言,T+型的人外向、富创造力,因此,可塑性相当高,因为,他们可以从各种不同角度看事情。依法兰克‧法利的说法,T型人会创造自己的生活。

卫生署长陈建仁就自认是「T型人」,原本是中研院院士的陈建仁,在去年SARS过后接下卫生署长位子。他说,T型人会不断创新,而且,完成一个目标之后,会再订一个更新的目标去挑战。喜欢登山的他说:「就像登山,登到一个山头,虽然风景很漂亮,但不会停留太久,会想再登另一座山。」

几乎所有喜欢登大山的人,在自己或别人眼中,都是个冒险者。例如雀巢公司执行长包必达(Peter Brabeck Letmathe)从十岁就开始用绳索攀登阿尔卑斯山,英特尔执行长贝瑞特(Craig R. Barrett)、经济学家梭罗(Lester Thruow)也都是登山爱好者。吸引这些菁英不惜在百忙中抽出几天、完全不理公司业务,是因为山上完全不同于平地的风景;同时,体验登山过程中的艰难,让他们更有勇气面对工作上的挑战和考验。

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教授曾端真指出,好奇、探索其实是人的本性,小婴儿拿到东西就往嘴里塞,就是在探索。

只是,随着年龄增长,这项本性,被家庭、学校的规范所压缩。不过,只要不怕挫折和失败,人的潜能就可以被拓展,也就越能挑战极限。她认为,要激发人喜欢探索的本性或潜能,就是创造一种「鼓励式的情境」。当一个人完成登高山的目标,就会有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就是一种鼓励的情境。

喜欢冒险的人,必须通过不断挑战、突破自己极限,找到新的满足,这也是为何有冒险性格者特别有创造力。

就如同艾克曼所说:「迈向求极限的滑溜悬崖,必须全力以赴,方能登峰造极。它鼓励我们发现和成长,起先这样的经验教人战栗满足,但沉闷随之而来。我们不久就渴望更进一步的刺激,更大的危险,更新的挑战。」

冒险性格是天生的吗?早在一九八○年代,就有科学家研究指出,人的脑部有一种神经传递物质,称为「多巴胺」,人脑中缺乏多巴胺,会消极、不想动;多巴胺太多,人会很积极、想冒险。帕金森氏症就是因为分泌多巴胺的细胞死亡。

根据一九九六年《自然遗传学》的报导,人的染色体中,有一种D4DR基因,是多巴胺的受体(能识别多巴胺,并与多巴胺结合的结构),D4DR基因越长的人,越喜欢新奇冒险。

从基因和生理角度来看,冒险性格似乎是天生,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也可形塑,这就很像爱迪生说的:「成功来自于一分的天才,及九十九分的努力。」

‧ 越有钱,越喜欢冒险

现代人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需要透过更刺激的活动宣泄压力。于是参与冒险性活动如高空弹跳、攀岩越来越多。在美国,潜水和登山这两种具有冒险性的活动参与率,就和个人年收入成正比,年收入在二万五千美元(约合新台币八十五万元)以下者,参加潜水和登山的比率都不到三%,但年收入超过十万美元(约合新台币三百四十万元)者,潜水活动的参与率是一七‧六%,登山是六‧七%。换算成新台币,月薪约三十万元的人,参加冒险活坁漱顐牷A是月薪七万元所得者的二到六倍




若有缘即使天涯也咫尺
若无缘即使见面也天涯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03-28 04:47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5079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