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235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jenhaoliu 手机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知名人士
级别: 知名人士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3 鲜花 x27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转贴资讯] 当电力耗尽时
你是否曾有过晚上忘了关车灯,而使电瓶耗尽的经验呢?原因不胜枚举,所以不要忘记的就是平常一定要携带救援电缆线。

开车经过隧道以后,相信任何人都曾有过忘了关车身轮廓灯或车大灯的经验吧!也许,你根本就没有察觉到车灯忘了关,就停了车子。只想到玩,到了要回家时,可就麻烦了。这一类情况,产生电瓶电力耗尽的可能性非常大。

此外,乘坐车龄较久的车子,可能会觉得两三天没用车后,再要启动时「电瓶的电似乎好像快用尽了,尤以在寒冷的早上,车子经常发不动」,相信你也曾有过这种经验!这时,如果附近有加油站,可以把电瓶拿到加油站去充电。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么轻松。通常,总是因为「太忙了,没有时间」,或是「附近没有加油站」,而不知该如何是好。

这时候,你该怎么做呢?答案很简单。只要利用「增压电缆」,由其他车子那儿分得一些应急电力也就足够了。附带一提,所谓「救援电缆」就是两端附有二个大的夹具,为长 2~3m左右的绳索。在购买新车时,这是必备的工具。若无随车附赠,一定要自行购买来放在行李箱中。

基本而言,使用的方法就是连接两辆车子的电瓶端子。因此,相信任何人都能够轻易地予以处理。不过,负电线的连接必须要连接送电车的负极端子,以及接受电力车子的引擎缸体,这一点非常重要!夹具松脱时,有可能会产生火花。如果弹跳至电瓶端子附近,可能会使从电瓶中释放出来的氢气体引火燃烧。

换言之,为了避免产生新的麻烦,一定要小心处理。要使起动机运转,必须耗费相当大的电流。依输送电力车子的电瓶状态的不同,有时起动机仍无法运转至正常转速,如此一搞,三两下后。最糟糕的情况是恐怕连对方想救援车子的电力都耗尽了。

此外,救援电缆的容量(救援电缆的断面积,亦即「粗细」)若太小,内部抵抗增大,因为发热而使包住电缆的外皮熔解,无法流通需要的足够电压。所以,最好不要使用这一类便宜的制品,否则非常危险!购买时,一定要检查电线的容量规格。

检查方法如下:

只要拿开夹具,检查电线的接续部就OK了。如此一来,便能目视检查到内心的粗细。如果皮膜很粗,内心却很细(廉价品必须注意),最好不要购买。即使价格较昂贵,也要选择品质较好的物件。一百元以内的产品就免了吧!

建议各位采用「柴油车用电缆」。柴油车在发动时,要求电压较高,所以电线容量也比普通车用的电缆容量更大。

电缆线实际搭接步骤:

确认两车的电瓶搭载位置,要让电瓶尽量靠近,(老哥!电线不是很长得)所以车子要面对面停下来。

将提供电力的车子与接受电力的阳极端子,用红色的增压电缆相连接。

黑色的增压电缆要紧紧地夹住提供电力车子电池的负极端子。

接受电力侧的负端直接夹在引擎汽缸本体等的金属部分,如距离此火星塞比较近,导电效果会较理想。

如此便完成了连接的工作。不过,供给侧的引擎一定要事先发动,加点油门后,再请接受救援的车子发动起动机运转,这一点非常重要。此外,发动后,要拿下增压电缆时,要从接受电力车的金属接触部分先拿开。

购买新的增压电缆时,先松开夹具的部分,确认心线的粗细,这一点不可以忘记!(只要是人,都不可以忘记噢!)

引擎盖的开法:

由于必须要检查引擎或电瓶等车子心脏部分的引擎室,所以要打开引擎盖。不过,最近的车子鲜少有发生故障的情形。有时候,购买了新车约2~3年以后,都不会出现任何麻烦。因此,(除开启引擎盖加水外)即使不知道引擎盖的开法,也可能不会有任何不便。

但是,如果只是驾驶,在检查方面却全部假手他人,万一遇上一些小麻烦,恐怕就会束手无策了。究竟车子出了甚么毛病,根本无法判断,所以日常的检查也是必要的。遇有万一时,才不会慌了手脚,所以一定要好好地学会开引擎盖是也。

附带一提,打开引擎盖是不需要钥匙地,(所以不要满地找钥匙)驾驶座附近应该设有解除锁的拉杆。(找不到就翻使用手册吧!)

首先,确认拉杆的位置吧!大概在架驶座左前方控制台正下面或左门边壁附近。找着后,当然要拉.拉.拉.拉.拉.拉它一下吧!听到引擎盖〔碰〕的一声,然后将手指头伸入引擎盖最前缘的下方,再前后或左右或上下拉扯一番,应该就会开了吧!





What sunshine is to flowers, smiles are to humanity.
微笑之于人类,犹如阳光之于花卉。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教育部 | Posted:2005-03-24 23:34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64053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