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0
|
[婴儿] 小儿脑膜炎 入秋发烧
时序入秋,最近临床上陆续出现脑膜炎的病例。脑膜炎是脑脊髓膜及脑脊髓液的急性发炎,一般而言小孩比成人容易发生,而且常见于1个月至5岁大的小孩。
肠病毒为最常见会造成脑膜炎的病毒,包括小儿麻痹病毒、克沙奇病毒及艾克(echo)病毒,这些病毒好发在春夏或秋冬之际,近几年曾造成台湾的大流行,也造成多人死亡,建议应做好公共卫生,重视洗手及少到公共场所,以彻底防疫。
大部分脑膜炎是由细菌引起,又称「化脓性脑膜炎」;然而有些可能因病毒、霉菌、寄生虫或酵母菌所引起。小孩常见的细菌性脑膜炎有嗜血杆菌脑膜炎、脑膜炎球菌脑膜炎、肺炎双球菌脑膜炎三种。
初生宝宝 症状不明显
3至6个月的婴儿,脑膜炎的症状比较不特别,可能会出现类似败血症的症状、食欲及进食状况很差;过于躁动或嗜睡、呕吐、发烧,也可能有抽筋发生。
如果婴儿颅内压增高,前囟门会凸起。虽然颈部僵硬是脑膜炎的重要指标,但这个年龄层的婴儿却不常出现这个症状,通常在腰椎穿刺的结果出来后,方能认定诊断。
其他幼儿罹患脑膜炎时,会抱怨头痛、畏光、颈部僵硬、颈部疼痛、畏寒、发烧、呕吐、怕别人碰触,同时会出现克尔尼格式征象(kerning ‘sskissign,颈部屈曲时会刺激膝及腰部的屈曲);此外,在发病早期会有抽筋症状,这也是开始求医的原因。
就医时机 影响治疗效果
若怀疑是脑膜炎,须做血液检查、腰椎穿刺、及尿液、血清、伤口的培养。脑膜炎若不治疗,会迅速的恶化,孩子可能从轻微躁动、发烧,迅速发展到高烧、抽筋、意识减低及昏迷;长期后遗症则包括水脑、硬脑膜下积水、抽筋、感官受损、学习障碍、颅神经麻痹、听觉、视觉受损及大脑萎缩等。
治疗脑膜炎的效果,可能与诊断的速度及开始适当治疗时间有关,主要是给予支持性的照顾,除非同时发生细菌性感染,否则不一定给予抗生素。
所谓支持性的照顾是在治疗的前几天中,仔细监测病童的生命征象、颅内压是否增高、有无持续性发烧及神经功能恶化等情形,如病童出现脑压增高及换气过量的现象,则需监测其颅内压,必要时可能需给予一些利尿剂及降脑压剂等。
脊椎穿刺 不会影响成长
脑膜炎在儿科疾病中的急症,死亡率高达10%﹣30%,存活下来的新生儿也有30%至50%会留下神经性后遗症,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益形重要。
然而,许多家长有「抽龙骨水会妨碍婴儿生长发育」的错误观念,而拒绝小儿进行此项检查,因而延误诊断时间,导致治疗时间长且并发症多,如为细菌性脑膜炎,则需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剂量比一般高一倍。
一般而言,造成小儿脑膜炎的细菌,有些会由病童传染给幼儿,所以在未使用抗生素前24小时须隔离,服药期间不需特殊的隔离,治疗期间则会视病情需要,做脑部超音波、电脑断层、磁振造影的检查,以利早期得知脑部受损的情形,并评估是否需由脑神经外科医师从事手术治疗。
脑膜炎治疗出院后,要定期量头围,定期返回门诊追踪检查,做神经、听力、视力及生长发育的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