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021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黑暗正義 手機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頭銜:討海人討海人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30 鮮花 x23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 走上沒有閣樓的階梯
當代名家群像系列
走上沒有閣樓的階梯
印度:安妮塔.德賽(Anita Desai, 1937-)
◎宋國誠

 旅美印裔女性作家安妮塔.德賽,是戰後印度女性文學的主要代表。德賽具有維多利亞女性文學的嚴謹風格,也具有印度傳統婦女的纖細和敏感。在所有印度英語作家中,德賽的文字最優美流暢,屬於「老少皆宜」的作家。但是在平易的劇情中,宿命式、無結果的悲劇性反抗,一直是她作品的主題,而隱藏在這個主題背後的,則是印度庶民婦女內心最孤寂的吶喊、最蒼白的希望、及最羸弱的反抗。

  德賽一九三七年初生於印度德里北方的姆斯松利爾(Mussoorie),具有印度與德國雙重血統。她七歲就能寫英文,九歲就發表第一篇小說。她一九五七年畢業於德里大學英文系,後前往英國劍橋哥頓學院研究,目前任教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德賽筆下的女性,永遠是家庭的陌生客、社會的局外人、世界的逃避者。對她來說,女性像一座冷峻的冰山,孤坐在人煙不至的邊緣地帶;女性的內心世界,永遠像是冰山沉在海中的十分之九,女性的真理則像是冰山內部炙熱的心火,卻永遠包覆在萬年不化的冰海之中。特別是印度庶民女性,失語是這群階級犧牲者唯一的符號,沉默是這群邊緣女性僅存的語言。

 從《哭泣吧,孔雀》(1963)、《城市的聲音》(1965)、《今年夏天要去哪?》(1975),到兩部獲得(曼)布克獎提名的作品:《清澈的日光》(1980)和《在拘留中》(1984),再到流亡小說《鮑姆加特納的孟買》(1989),乃至《禁食與饗宴》(1999),德賽無不以寫實的筆觸、詩化的意像、豐沛又矛盾的情感,營造出一幅女性求生存、爭獨立的理想幻滅模式。無論是《哭泣吧,孔雀》中的瑪雅(Maya)努力尋求女性自主最後卻以自焚了結自己;《山火》中的南達(Nanda)和她的孫女拉卡(Raka),即使屬於不同的世代,都因對女性價值的失望而遁入深山中,拉卡最後引燃了整個森林,藉著熊熊大火燒盡這個了無生趣的世界。

 在《清澈的日光》這部描寫家庭創傷的作品中,姊姊碧姆(Bim)以避世隱居來表達對冷漠人間的厭棄,哥哥拉哲(Raja)夢想成為詩人卻從未如願。近作《禁食與饗宴》以印度恆河平原和美國麻州兩地為場景,女主角鄔瑪(Uma),像是身染孤獨病菌的「恐婚者」,最後果然下嫁給一個無賴漢。鄔瑪把一生以守寡的姑母米拉.法西(Mira-Masi)視為女性價值的最高典範,因為守寡意味著逃離了家庭,棄絕了男人。

 即使作為配角的男性,在德賽筆下也呈現一種飄泊無根和怪誕荒謬的形象。《鮑姆加特納的孟買》描寫一個德國猶太人流亡印度卻永遠無法融入印度社會的悲劇故事。《綺色佳之旅》(Journey to Ithaca)描寫一個雅痞白人迷失於印度神祕宗教的故事。在德賽的文本世界中,理想的虛幻和冷酷的現實之間,像是一道不可跨越的高牆,誰要是妄想攀爬越過,只有以粉身碎骨為收場。

 德賽是當代「新意象派」的卓越作家,她以女性的角色、命運及女性的希望與絕望來映照人生的灰暗和枉然。她的小說融合了東方禪學和西方存在主義思想於一體,帶有一種「物哀主義」的悲劇之美。希望與宿命,是德賽小說中糾纏不盡的輪迴,世俗的厭倦和超越的冥想,是她作品中化解不開的對立。

安妮塔.德賽網站:
iit.edu/~jainank/reading/db/desai/desai.html...

轉載自由時報新聞網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未知地址 | Posted:2005-02-25 09:26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2281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