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389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超越生死大苦,掌握永恆至樂

圖 1.



智敏.慧華金剛上師開示錄:超越生死大苦,掌握永恆至樂
時間:二000年元月十五日
地點:台北榮民總醫院

當我們剛面對了921大地震之後,緊接著又要面對2000年Y2K的問題,以及在榮總醫院,
天天面對病患的進進出出,有痊癒的,有捨報的,從這種種的情形,我們可以了解到,
生命是多麼的無常而且短暫。因此,我們當 知要如何掌握如此短暫的生命,來做永恆的打算。
⋯⋯
我們從無始以來一直在這不斷的生死當中,就像是一個長途旅行的旅人,走完一站又一站,經歷無數的站,
而這站就代表生死。我們應如何在還沒走進下一站之前,在這一站中即需未雨綢繆,
準備好如何在下一站能到達永恆之處,不要再度輪迴於六道中旅行?這是一個大問題,
對每一個人都是極為重要的問題。如何藉這短暫的一生,來爭取到永恆的生命,從此只有安享永恆的清淨之樂,
沒有絲毫煩惱、苦難……我們將如何達到這個目標?

生命流轉皈元路──自證

要爭取永恆安樂的生命,先須了解生命的真相,故首先當概略講述十二因緣。我們為何會有此生命、
為何生生世世輪迴不息、為何會有生老病死之痛苦?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曾說:「我們只因不了知生命的真象,
以致無法證得不生不滅永恆的生命,若能証到這不生不滅的生命,即與佛無二。」其實我們在無始以前,
在最初之時,我們都沒有一個一個的個體,我們是與諸佛共同融合在體性的光明當中,也就是法界光明,
是以法界的光明為身、為心。當時沒有人類或六道有情,沒有身體的形相,也沒有我執,因為沒有我執,
所以那時的快樂、逍遙、自在是難以形容的。唯有證到此體性者,才能享受到這其中之妙樂。既然在無始以前,
我們與諸佛融合在一起,那麼逍遙、那麼自在、那麼光明、快樂,為何現在我們會有數不完的痛苦生命?
只因當初一念不覺,所以演變成如今的三千大千世界,並且有一個一個的眾生自我成為一個據點。
又因為有一個自我,就會為自己爭取種種的利益、權力、名位、恩愛、壽命等等,
因有種種爭取,就產生了種種的煩惱無明。

十二因緣第一句為「無明緣行」,只因為過去無始以來的無明煩惱,而造了種種的業。第二句為「行緣識」,
因為造了業,所以就有受胎的意識,此句的意思,是當我們捨報之時,或入中陰之時,
我們將看到男女同房之情境,若此有情在世時婬念未斷,當看到此情景,即起心參與,僅剎那的歡娛,
此人即墮入胎中,轉世或人或狗、或羊或牛等等,成為另一個六道的有情。「識緣名色」,
既然因識墮入胎中,就有了名字色相。「名色緣六入」,有了胎兒的名色,則慢慢的六根具足,
接著臨產。「六入緣觸」,嬰兒初出母胎,苦樂不分,但有觸受,例如覺得母親的懷抱溫暖舒適。
「觸緣受」,及其漸長,便漸能感受週遭的苦樂。「受緣愛」,到了少年時期,
對週遭的人、事、物,起了愛欲之心,比如男女交友,總想能多見一面,多接觸一下,此即愛欲之心。
「愛緣取」,及至成年之後,愛欲之心更加熾盛,不但喜愛,更想佔為己有,想取得所愛的人或物。
就以此地球而言,其資源極其微弱貧乏,無論如何都滿足不了人類的貪欲心,多了還想更多,
好了還想更好,永遠不能滿足;若就人而言,並非所愛之對象都能得到,
因此就須使用種種謀慮及種種手腕來奪取所愛之人或物。「取緣有」,既有取得之心及行為,所以就造了業。
「有緣生」,既造了業,就會有下一生,因所造之業而決定下一生所受生之處、所受之果。
此語怎講?即是在我們臨終及中陰之時,在整個過程當中,
都是以我們此生在生之時所造的業,來決定下一生受生之處。

我有一個弟子,得了極重的病。有一次,他忽然間看到男女同房的景象,他想:
「這不是在捨報、中陰之時才會看到的景象嗎?」他一警覺,即無貪染之念,不敢參與當中,
就避過了一場險難。除此之外,還有鬼道和地獄道的眾生,會變現為我們最親厚的親人、師長等的形相,
來接引我們,此時亦當警覺,若跟他去了,就會墮入地獄道或餓鬼道。因此,當我們於臨終之際,
若看見親人來接引,一定要住於不動心,並對他說:「你跟我一起念『阿彌陀佛』,
等我成就了,再來度你。」講了這句話後,既不跟他走,也再不和他攀緣,
總是自己虔誠地持佛號,祈佛來迎,並心中憶想阿彌陀佛,切願往生極樂世界。

我們在中陰之時,處處時時都是以此生所造的業而定下一生的去處。在初期中陰之時,會
看到諸佛現非常強烈的佛光來接引,但因自己的業力發為現行,
所以旁邊又現較暗淡的六道輪迴之光來誘引我們。若在生之時,修持之功微弱,輪迴習氣強盛,
則以業力牽引故,便不自覺對暗淡光明生起悅樂之心,而墮落輪迴。到後期中陰之時,
有數不清的厲鬼猛獸來追逐,各種恐怖情境逼迫,使我們萬分驚怖,不擇路徑而愴惶奔逃,
此時業力發為現行,便現為山洞石窟,可供躲避。但若避入其中,即已墮入惡道。整個中陰過程中,
種種無量境界,都不離此定律:依此生所造的業,而定下一生受生之處。

諸位,中陰是每個人必經之路,在此時,我們必須緊記:當親人來接引之時,我們不可跟他去,
必須繼續念佛;尤其在初期中陰,我們一定要迎向強烈的佛光。如何迎向佛光?此即需在生之時培養,
時時心中有佛,時累積糧資,則到中陰時,看到諸佛強烈光明,自然生起歡喜之心,此心一起,
即已與文武百尊相契入,匯歸諸佛的淨土。到了後期中陰,則無論看到任何厲鬼猛獸來追逐,
皆當了知,一切境相皆是自性所幻現,或者不論猛獸厲鬼,皆知為阿彌陀佛化現,虔心念佛,祈佛來迎。

我們在生之時,若能修持體性法門,則在臨終及整個中陰期間,都要安住如如不動的體性,
或者住於體性的光明。安住如如不動的體性,就是大空三眛,無相,無念,無願,唯有大空自在而已。
安住體性的光明,即明空三摩地,明空不二,遍週法界,此時自己的色身已經泯除,
融入週遍法界之大空光明,此大空光明即自己的身心。臨終之時如是安住,中陰亦如是安住,
並了知一切相都是由此如如不動之體性所幻顯,皆是虛幻,都如夢中情景。我們只要時時住於如如的體性,
就能證到諸佛的法報化三身。另外,在中陰之時,亦可做第二種觀想法,即觀想一切厲鬼、
猛獸,都是一切佛菩薩的化身,故一直持誦佛菩薩名號。因到了中陰都有通力,只要一念想到佛,
佛即當下現前,我們當即與佛契入,或跟隨佛往生淨土。此為於中陰怖畏險境時安住之方法。

以上所講,都是以此生所造之業而定來生所得之果。同理,我們現在有此因緣相聚一堂,
共同研討佛法,諸位當知,此即我們過去多生多劫,已造了種種的善業,已積聚無量的功德,
此刻才有此因緣於此相聚。「生緣老死憂悲苦惱」,以此生造業,故招感來生,及來生之去處、
果報;以有來生,故有來生之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我們最初既是住於光明的體性當中,為何會有此三千世界、有種種的惑業煩惱?只因一念不覺,
而有了這如幻的三千世界、六道四生、惑業煩惱。此為十二因緣之生相,亦即流轉之門。而
在這如幻的流轉當中,我們應知如何一步一步還滅,匯歸原初本有的體性光明,亦即諸佛之法身和報身。
此即還滅之門,亦即十二因緣之滅相。

何謂滅相?既知生相流轉之根本在於最初一念不覺之無明,故「無明滅則行滅」,若能直破無明,
即不再造業。「行滅則識滅」,不造業,即無入胎之識心(意識),如見到他人同房即不起參與之心。
「識滅則名色滅」,既不起心參與,則無入胎後之名字色相。「名色滅則六入滅」,無名色即無六根。
「六入滅則觸滅」,既無六根則無能觸、所觸。「觸滅則受滅」,既無觸之能所,即無感受、苦樂之念。
「受滅則愛滅」,既無苦樂感受,即無愛欲。「愛滅則取滅」,既無愛欲之念,即無取得之心。
「取滅則有滅」,既無取捨,即不造業。「有滅則生滅」,既不造業,即不會再來投胎。
「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既不再投胎,即無來生之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此為十二支因緣之滅相。

在滅相當中,其根本在於直破無明。直破無明之法,有漸有頓,而至頓者,
是當下安住體性,直住本覺,照見一切見聞覺知諸境皆如夢幻。雖然眼所見有眾生、有上師、
壇城等,但了知一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都是空、是幻、是假、是夢、非真。
但若告知大眾:「你現在所見是夢境」,眾生根本不信,因其感覺何其真實!然試想我們在夢中之時,
種種喜樂愛惡之感覺,亦何其真實!正夢之時亦不知是夢,直至清晨醒來,才恍然知曉:
「啊!原來昨夜種種悲歡離合,只是一夢。」諸位!人生大夢,與眠中之夢完全一樣,
不過人生之夢較長而已。雖然人生有數十年、甚至百年,但就永恆而言,亦屬剎那,過隙無蹤。
是故當須覺醒,了知一切都是夢境。既知是夢,即於世間諸境無所分別愛惡取捨,
我執日減,而契入如如不動之實相。

我們修體性法,最重要的口訣,即不動心,猶如大地之不動,又如虛空之不動。試看大地,
不論貴賤貧富,踩踏其上,它都絲毫不動心,不以富貴而逢迎,不因貧賤而憎厭。學佛行者,
即要學大地之不動。或學青山之不動,任週遭浮雲往來。

若能直接當下住於體性,即直住不動之心體。然則如何直住體性?體性像什麼?體性就如窗外的虛空,
如有太陽的晴空。藏密的開山祖師蓮花生大士曾說:「眾生的念頭,契入宇宙的明空,即為智照。」
所謂明空,即無邊大空之中光明遍照。若是純一的空,即是大空三昧,這是三乘聖賢的果位;
唯有明空三摩地,才是諸佛菩薩的果位證量。是以真修行者,應直修體性法門,勿於事相儀軌上留礙,
當直接觀照自己的佛性、如來藏、體性。既知體性猶如明空,即應時時以自己之念,去觀照、契
入宇宙之明空。自古以來,修行者芸芸,而成證者寥寥,其原因只為我執不能破。我執之所以不能破,
只因眾生朝朝暮暮、心心念念,所想皆為自己,要如何為自己增加財富、享樂、壽命等等,
無始劫來眾生所想盡是如此,是以我執永不可破。如今我們反其道而行,總以自己之思想,
不來想我、乃至我週遭一切,而總是去觀照宇宙之明空,猶如窗外無雲之晴空,久久之後,
忽然之間就忘了自己的存在。諸位!這個很重要,此時即破我執。若福德資糧具足者,
即能於此時直接匯歸性海,證到諸佛的果位。若知此要訣,依之而修,即能成正覺。
諸位!此法須時時如實觀修,才能達成我們最終的目標,即究竟成證的目標,亦即契入體性,匯歸性海。

《華嚴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實相現前如如不動。」世間凡六根與六塵所接之一切,
如眼所見、耳所聞、心所想等等,俱是空幻,悉皆虛無,惟有如如不動之體性乃永恆常住。
方才所言,若契入明空,即是證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體性,證到如如不動之實相。
恆住明空,此實相自然現前。諸位,至此雖己證到三乘聖賢的果位,但還未究竟成佛。
故依十二支因緣而論,眾生從無始以來,乃至盡無限未來,常淪生死苦海;若悟見十二支因緣生滅之相,
即頓登涅槃樂地,然未到究竟,十二支因緣還滅所成就,僅是三乘聖賢境界。故行者於此還須發願,
修證無上菩提,要以度盡一切眾生為己任,要令自己和法界所有眾生同蒙利益。
唯有度盡法界一切眾生,自己才能究竟成佛。

一念蓮華方便門──度他

度眾生的方法雖多,但八萬四千法門,都無如「於臨終一念念佛,往生極樂淨土」之方便、快速、普被、究竟徹底。

凡人臨終之時,多數會歷經四大分離的階段。四大是地、水、火、風。四大分離,
首先是地大分解入於水大,此時臨終者外在感覺有如高山重壓;色身之變化為週身肢節皆非常沉重,
無法支持;心眼所見有如陽焰之景象,如海市蜃樓的幻覺。接著水大分解入於火大,
此時外在感覺有如波浪淊天,彷彿自己在水中即將被淹死;色身之變化為五官的功能逐漸的減弱,
並感到口鼻乾燥;心眼所見為煙霧瀰漫四週之景象。之後是火大分解入於風大,此
時外在感覺有如火焰沖天,彷彿自己色身即將被燒死;色身之變化為體溫逐漸下降,甚至變冷,
直到暖熱消失;而心眼所見為無數螢火蟲般之明點在自己週圍不斷飛舞。最後是風大分解入於識大,
此時外在感覺有如飛沙走石,彷彿自己即將被風吹到空中又要掉下來;色身之變化為呼吸不能自在,
呼氣如風,吸氣則喘,呼出長而急,吸入短而弱;心眼所見有如蠶豆般大之一點煤油燈光,
此明點在對面遠方不動。

以上所講心眼所見之四大景象,不僅於捨報之時一一顯現,對於實修之行者而言,
在他定中也都會隨著定力日增,遂步顯現此諸境界。初步會看到如水蒸汽之幻景,第
二步會看到煙霧瀰漫的境界,第三步會看到到處都是像螢火蟲般的明點,包圍在自己身體的四週,
以及眼睛所及的任何地方,最後是豆大的明點總是在自己眼前現出。此境界只要稍有修持者,皆可一步一步體驗到。

四大分離之後,呼吸停止,且漸漸失去其他知覺,唯有聽覺猶存,可聽見家人及醫護人員走動、講
話的聲音,但這聲音也越來越遙遠,越來越微弱,乃至無聞。
當其聽覺全失之時,即是此人神識離體、真正捨報之時。

而對於修心有成者,四大分離、呼吸停止之後,尚有以下四個境界顯現:首先是白顯,其次是紅顯,
而後是黑顯,最後是體性光明現前。第三階段之黑暗,即是禪宗所言之「黑漆桶底」。當此黑暗過後,
我們自己本具之自性光明,當下現前。故於四大分解之時,即須安住自心如如不動。當感覺高山重壓、
大水淹沒、烈焰焚燒、或被風吹墮空中之時,皆了知一切都是夢境,是幻境;而我真正的身心,
是那遍滿法界的明空,永恆不動,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永恆常住,永恆遍滿法界。
要將自己的念,總是安住於此不動心。時時如是智照,則在任一階段,都能契入體性,匯歸法性。
若是修持功深,過了禪宗的「黑漆桶底」之後,體性當下現前,此身自然匯歸法性,證大成就。

至於不能住於不動心的病人,則在其彌留之時,週遭的家屬、醫護天使菩薩們,若能帶領病人及家屬,
口持阿彌陀佛的佛號,心中憶念阿彌陀佛的聖德、聖境,如此不但可以減少病患面對四大分離的種種痛苦,
尚能更進一步,令病人在臨終前最後一念,安住阿彌陀佛,心中求生淨土,口持佛號或者耳聽佛號,
心中嚮往彌陀,即能助他直接往生極樂世界,永不退轉,即身成佛。
然此最後一念是在何時?即在風大融入識大之後,意識逐漸微弱,直至知覺全失之前,
此時猶能聽到週遭種種聲音,逐漸輕微,越來越遠。故此時周遭的人為他念佛,
令病人因此而注念於阿彌陀佛、憶想極樂世界,則僅此一念,即能當下往生淨土。

我們推廣「一念蓮華生命關懷」,雖然不久。但因「一念蓮華生命關懷」,而在臨終最後一念念佛往生、
呈現瑞相之例,已然極多,可資臨終一念往生之明證。譬如有些臨終時本來面相不好,但經過一念蓮華關懷,
捨報後面色即轉為紅潤,並面帶微笑,身體變軟,乃至火化後燒出舍利子。
是以我們須在病人聽覺漸漸微弱但仍有知覺之前,家屬或醫護人員能抓緊時間,
至誠地以大悲心為他持續念佛,且祈請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在莊嚴的念佛聲中,送他往生到極樂世界。

有些人雖然一生念佛,但臨終時未能掌握住這最後一念;或在捨報之時,對世間種種的人事或名勢,
財產等等不捨,因此無法安住念佛;又或業障太重,信念不堅定;或因對四大分離的痛苦難以忍受,
不能安住念佛。似此,都能障礙行者往生。經典上有十念往生之說,念念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故若病危之人能時時念佛,得以消除業障,因為念佛消障,即能放下對世間的執著,建立往生的信念。
故知先前念佛是為了消除罪業、堅定信心,而真正往生之關鍵乃在最後一念。
我們曉得一個人在捨報時,對世間的種種執著、病苦,乃至四大分離的種種痛苦,很難自力往生,
所以若非平時修持極有成就之人,實難自力往生,須藉善知識為之助念,助其往生。
故此「一念蓮華生命關懷」,有待我們所有的宗教團體、醫護人員、志工、家屬,乃至社會大眾,
和各種媒體,一起來推廣,才能普及於社會上每一個人,都能深切體認到臨終一念念佛往生的重要,
使每一位有情皆能預先念佛,並在最後時刻,都能掌握到臨終最後一念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
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生命是永恆的,快樂是永久的,從此與天地同壽命,與日月同光輝,
一直生活於清淨安樂之中,永不退轉,直到成佛。所以臨終之前的助念,實在是萬分的重要啊!

此次勝會雖即將結束,然其影響之深遠,將永無終止,「一念蓮華生命關懷」亦將永續發展,
度盡一切眾生同生淨土。願今日演講所利益之眾生,及今後所度之一切眾生、所成就之一切諸佛,
所有功德,皆迴向今天蒞臨的諸位仁者,將來都能與法界眾生一同往生淨土,我們都能在淨土再度相聚。
按這裡檢視影片,登入論壇可以直接觀看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3-11-21 09:57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11-21 09:45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華嚴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實相現前如如不動。」
世間凡六根與六塵所接之一切,如眼所見、耳所聞、心所想等等,俱是空幻,
悉皆虛無,惟有如如不動之體性乃永恆常住。方才所言,若契入明空,
即是證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體性,證到如如不動之實相。恆住明空,
此實相自然現前。諸位,至此雖己證到三乘聖賢的果位,但還未究竟成佛。
故依十二支因緣而論,眾生從無始以來,乃至盡無限未來,常淪生死苦海;
若悟見十二支因緣生滅之相,即頓登涅槃樂地,然未到究竟,
十二支因緣還滅所成就,僅是三乘聖賢境界。故行者於此還須發願,
修證無上菩提,要以度盡一切眾生為己任,
要令自己和法界所有眾生同蒙利益。
唯有度盡法界一切眾生,自己才能究竟成佛。

三世一切佛,亦依止此甚深般若波羅密多,而安住明空三摩地,
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親證大圓滿覺。
是故住持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 唵,揭諦、揭諦,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菩提野,梭哈。
按這裡檢視影片,登入論壇可以直接觀看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11-21 09:47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8896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