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184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生命存在的本质

图 1.

图 2.



海云法师:感受生命存在的本质

无住无着,莫摄莫收;是非两忘,
能所双绝;斯绝亦绝,般若现前。

这一段在整个《心要法门》来讲是核心,
它要介绍的就是“般若”这两个字。
“般若”是智慧,但它不是普通的智慧,
一般世间的知识可以讲“聪明”,
它对于事物的分辨很清楚,
佛法讲的“般若智“慧”是说它能够超越对事情的分辨,
而去感受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是怎样体验出来的?
我们通常讲世间的智慧是一种对立性,
要如何把对立消除掉变为统一,看似很简单,
可是当“对立性”产生的时候,
你却没有办法警觉到什么叫对立性?
要如何把它消除掉?你有没有办法从这地方去进行,
学佛人就是学着要觉悟这个东西。

外道也在修行,但是他们所讲与我们是有所不同。
通常他们是以“禅定”为绝对,
因此“定功”要多深,他们都能有。
在印度甚至于有人一坐几个月,灰尘盖覆让人以为是枯木。
中国古代也有,但这并不是佛法真正的修行方式。
佛法鼓励我们的是活泼、自在出入⋯⋯的修行方式。
透过我们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那个人是谁?透过我们的眼睛、
耳朵……看外面境界的那个真我是谁?是什么?
感受得到吗?你若能感受到,那就叫做善根、智慧,
有些人听到这样讲就晕头转向,以为很抽象不可思议,
在这里你能感受到一点消息吗?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
佛法所标示的目标和一般的修行人所追求的不同,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
“般若”是怎样展现出来的。

“无住”,不安住在一个固定的地方。

“无着”,不执着某一个固定的目标、对相。

“莫摄莫收”,摄受没有,收也没有。
你可以发现他都是用否定句,全部用双破法,
这就是空宗的语言模式。
他不给你肯定的答案,因为肯定了你就会执着,
所以才说:“无住无着,莫摄莫收,是非两忘。”

“能所双绝”,两忘和双绝等于是“非能”、
“非所”、“非是”、“非非”那个意思。
“斯绝亦绝”,那个绝、无、莫、忘,
也都要把它除掉;就是说无住无着的“无”要无,
莫摄莫收的“莫”也要莫,是非两忘的“忘”也要忘,
能所双绝的“绝”也要绝,斯绝亦绝是指这种情况。
当你达到这般境界的时候,
般若才能说是现前了,才能叫做你有般若。

“般若”不是一个让你能够很肯定而且可以掌握的东西,
但从性宗的立场来看就不这样讲,
反而让你感受到“无位真人”那个“真我”,
那个生命洪流中永远不变的,你能不能感受到?换句话说,
它可以从肯定的立场来讲,这是性宗的语言表达方式;
也可以从否定的立场来讲,这是空宗的语言表达方式。

智慧的本身并不特别,它是人人原本具有的,
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在修行当中就是要做这样的一种训练。
譬如有些人说无神、无鬼,我们若问:“为什么没有?”
他会说:“那是你的心理作用,科学根本无法求证。
”那么这个人的生命品质、智慧程度,
具足般若的标准是非常非常的低,这样的人他可能知识程度很高,
或者福报、权力很大,但这种人对生命存在的本质没有感受。
换句话说:他若要把球送给对方,
他一定得把球亲手交给对方,若以投或丢的方式把球送给对方,
他没有办法感受,
我们只是以这例子来表达那种人的执着性。

“般若”告诉我们很多东西是不能以意识状态去推理的。
情人在一起,科学怎样证明他们之间有感情呢?
所以那种没有办法去体会生命总体存在现相的人,
他的生命是非常枯竭的,
他没有办法去体会人和人之间怎么会有感情,
他只会找个理由套上关系,其实感情这东西是不能解释的,
感情相应与不相应,也不是科学所能求证的。

人生中有很多事情,如夫妻间的感情是怎么建立的?
或者我们和人家一起合作的时候,你能不能取得默契,
建立共识?水、火之间隔着一层媒介,
那就是共识。水、火关系就变得相当奇妙,而不是水火不容。
这就是说人对生命感受的能力,能感受到,就是有般若智慧的人。

抽象的部分其实满具体的,假如你能有所感受,
并在生命中作为生活的指导,那么你在人生的旅途当中,
会生活得非常幸福美好。同样地,你如果要了生死、出三界,
也是要从这个第一步下手,
然后才可以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
否则你会停留在一个低层次的地方,受到环境的污染。
例如“花报”——花天酒地……,那是一种诱因,
使你的生命品质一直下降。也许你是个没福报的人,
还好!花报不会现前,你在长期压抑和寻找生命价值的时候,
自己也会逐渐地脱胎换骨,
因为你会去寻找人生要如何才能安身立命,
那时你的般若智慧会增长。

从这地方可以看到佛法的修行和训练者,他在物色对相的时候,
他看的不是你表相的福报,
而是看你生命中般若智慧的善根,
也就是看他能不能去感受生命的那一层意义。
有些人根本不行,人与人之间他总是说别人错了,
从没有想到自己到底对不对,而一直处在对立的情况。

在这里“对立”能所双绝,善根愈低则愈对立,修法也是一样,
很多人修的是对立法而不是对治法,
他要修什么先把那东西给竖起来,“法”先竖立起来,
然后“我”来修这个法。你这样修一定会退心,
因为你有一个很明确的“法”订在那地方,
要再把它修成什么样子根本没办法。修法若孤立则“人”、
“法”就对立了,也就没办法融进去了。

一个会修行的人当这个“法”一起来,
经文内容知不知道无所谓,自己先融人经文的境界里。
因此“诵经”的本身并不是顶重要的,它只是一个媒介,
我们能不能透过这个媒介进入那种状态?
所以当要诵经、念佛、拜佛时,重要的是自己能融入那个境界,
假如自己会这样训练自己的时候,就会发生一种现象——
我和你相处的时候,我要和你交融在一起,
这时候就不会对立了。

我们之所以有烦恼,就是因为“只要你来”我就开始预防了,
我必须保护自己,于是问题就来了。
所以当有人给你提意见时,
你就认为又来找我麻烦了,这就是对立。

假如对方一提出问题,我们就马上投入、
交融在那个问题状况里,或是认为他提出来的意见,
可以解决我的问题,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
他能解决你的问题,乃是因为你能和他交融。
以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

一个人和我们谈吐、讲话、提意见,他本身是中性的。
之所以变成好的或坏的,都在于我们自己,
因为他怎么骂我们都不要紧,关键都在自己的“用心”。
他骂我,圆融性的人会以为是在成就我;他若称赞我,
对立性的人会认为又在讽刺我。我们在处事上常有这种情况,
所以这个不是纯粹的理论问题,
而是人生的实践原则。我们每天都在做,
每天举手投足与人应对都是这些事情,只是你不知道为什么?
而国师能把个“为什么”从根源揪出来,我们就能了解了,
了解了之后要照着去做。

所以说一个真正事事无碍的人,他的理可以转到极深,
深到你完全不懂的地方,而他所显现出来的,
是非常平凡的事相,国师他理论很清晰,
但他走在路上也是和我们一样。我们是在事法界里,
所以任何一个境界来到都会引起我们的对立性,
而他老人家不论任何境界来,他都能够销归自性,差别就在这里。

般若是什么?说不出来,但总体的感受各位该有了,
你就把这感受带在心里,经常的去体会、感受,
把这个全盘的感受转变成很简单的一两句话,
当你那一两句话琅琅上口的时候,那就叫做开悟。
开悟和了生死之间还有一段距离,有人先了生死再开悟,
也有人先开悟再了生死,那要看你的修法层次如何,
不一定是要由戒生定,由定再生慧。

“心要法门”就是要能掌握自己的心,
一个有生命感和没有生命感的人差别在哪?
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时不像赴宴会时的那种打扮?
只要能自在,美就是生命力的表现,和人相应、
互动之间本来就是要了解这些,
这样你会发现我们的生命能量会一再地增长。
当你看什么都意兴阑珊的时候,
也就是你的生命能量堵住了,假如还有出口的话,
很快也会枯竭的。

人若活在别人的掌声中,当掌声稀疏了他就受不了,
因为他是建立在那种没有办法体会出
什么叫做生命的那种生活形态中,长期使用他的识性,
他的投入只是要博得别人的掌声,靠着掌声来做为生命的能量,
掌声一消失,生命能量的借口堵断了,
这时他会自觉很没用,这就是没有自己的生命。
他就像行尸走肉一般,生命不是自己在活动的,
而像计算机一般设计几个程序,
然后自己始终就在那个程序上跳来跳去,
当生活到达这样的程度是一种悲哀。
因为我们生活中已经被命定在那简单的几个步骤里,
一天又一天同样的步骤始终在那边绕,
但大部分的人却为什么会停留在这种生活状态呢?
因为这才叫做有安全感,其实那又有什么生命呢?

一个修行人就是要突破这种僵局,活在一个很轻松,
而且是全方位的生活状态下,即使是一点点的享受,
只要能深入去感受到那生命在起作用的情况,
这时若还带有修行所具有的痴情,一个不小心,也许就开悟了。

上班工作是必须的,但我常告诉各位要留一点时间
在家享受真正的天伦之乐,慢慢累积生命的情操,
然后家人彼此之间的共识就会产生。而有了共同的话题,
心性的交流自然会产生,尤其倾听年轻人讲话,
你会发现我们生命的成长非常不可思议,
生命能量增加得很快,你会生活得非常愉快。
由年轻人的心理变化和处事态度,
我们来看所谓的“无常”特别明显,
他们所有生活环境中的每一个分子几乎都是同个样子,
就是和我们不一样,我们这一代甚至上一代对“情”很执着,
他们却是三两天就可换上新的朋友。
从他们处事的态度中观察“无常”,然后告诉他们“无我”,
他们在这种状况下也能够开悟、超越和成道。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3-09-10 08:37重新编辑 ]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09-04 12:07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5859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