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140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

圖 1.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虛雲法語】

修行要在動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來閉起眼睛才算修行,要在四威儀中,以戒定慧三學,除貪瞋痴三毒,
收攝六根如牧牛一樣,不許它犯人苗稼。 美女在前:俗人的看法,是前面一枝花;禪和子的看法是,
迷魂鬼子就是她。 眼能如是不被色塵所轉,其馀五根都能不被塵轉,香不垂涎,臭不噁心,甚麽眉毛長、
牙齒短、張三李四、人我是非都不管。

○楞嚴經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謂一切聖賢,能轉萬物,不被萬物所圍,隨心自在,處處真如。
 我輩凡夫,因為妄想所障,所以被萬物所轉,好似牆頭上的草,東風吹來向西倒,西風吹來向東倒,
自己不能作得主。 有些人終日悠悠忽忽,疏散放逸,心不在道;雖做工夫,也是時有時無,斷斷續續,
常在喜樂是非煩惱中打圈子。 眼見色,耳聞聲,鼻齅香,舌嚐味,身覺觸,意知法,六根對六塵,
沒有覺照,隨他青黃赤白,老少男女,亂轉念頭。 對合意的,則生歡喜貪愛⋯⋯心;對逆意的,
則生煩惱憎噁心。 心裡常起妄想,其輕妄想,還可以用來辦道做好事;至若粗妄想,
則有種種不正邪念,滿肚穢濁,烏七八糟,這就不堪言說了。 白雲端禪師有頌曰:“若能轉物即如來,
春暖山花處處開,自有一雙窮相手,不曾容易舞三台。
”又金剛經云:“應如是降伏其心。”儒家亦有“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食而不知其味”的說法。 儒家發憤,尚能如此不被物轉,我們佛子,怎好不痛念生死,如救頭燃呢!
 應須放下身心,精進求道,於動用中磨練考驗自己,漸至此心不隨物轉,則工夫就有把握了。
做工夫不一定在靜中,能在動中不動,才是真實工夫。

○所以說:“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無名名之父,無色色之母。”色空原來無礙,
若實在明見此理,則任他天堂地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無掛無礙。 不明此理的人,
雖能說得天花亂墜,也無真實受用。 古來有一位老修行,在大眾會下住了多時,度量很寬,
待人厚道,常能勸人放下放下。 有人問他:“你這樣勸人教人,你自己做到沒有?”
他說:“我在三十年前就斷無明了,還有什麼放不下呢?”後來覺得在女眾會下,還是有些不自由自在,
所以就跑到深山住茅庵去。 這回獨宿孤峰,無人來往,自由自在,以為就真無煩惱了。
誰知有一天在庵中打坐,聽到門外有一群牧童,吵吵鬧鬧的說到庵里去看看,有說,不要動修行人的念頭,
又有說,既是修行人,念頭是不會動的。 後來,牧童都進去了,老修行坐在蒲團上沒有理他們。
他們找喝的,找吃的,鬧個不休。 老休行不動不聲,牧童以為他死了,搖他也不動,
但摩他身上還有暖氣。 有人說:“他入定了。”有人說:“我不相信。”於是,
有人拿根草挑他的腿,老修行還是不動;挑他的手,也不動;挑他的肚臍,也不動;挑他的自朵,
亦不動;挑他的鼻孔,老修行忍不住,打了一個噴嚏,於是大罵道:“打死你這班小雜種!”
那時觀世音菩薩在空中出現,說:“你三十年前斷了無明的,今天還放不下嗎?”可見說得一丈,
不如行得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 不被境轉真不容易。
憨山大師費閒歌說:“講道容易修道難,雜念不除總是閒。世事塵勞常掛礙,
深山靜坐也徒然。”我們既為佛子,若不下一番苦心,徒然口說,是無補於實際的。

○欲界諸天有淫欲:四天王天與人間同;忉利天淫事與人間略異,只過風不流穢;
夜摩天則執手成淫;兜率天但對笑為淫;化樂天以相視為淫;他化天以暫視成淫。
楞嚴經說:“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色界已無淫為欲,還有色身。
 楞嚴經說:“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但無粗色,非無細色。
”涅槃云:“無色界色,非聲聞緣覺所知。”楞嚴經云:“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
無業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 可見有淫就有生死,
斷淫就斷生死了。 三界六道,身量壽命,長短不同。 非非想處天,壽長八萬大劫,
還是免不了生死輪迴。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我們打算出火宅,就要好好的修行。

○楞嚴一經,由阿難發起,作我們的模範。 全經著重說淫字,由這淫字,說出很多文章來。
最初由阿難示現,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昆迦羅,先梵天咒,
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 如來知彼淫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
俱來隨佛,原聞法要,於時世尊,頂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千葉寶連,有佛化身結跏跌坐,
宣說神咒,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消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阿難見佛,
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
三摩禪那,最初方便,佛應阿難之請,就說出一部楞嚴經來。 阿難遇摩登伽女,並非做不得主,
這是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圓覺經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
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所以說:“三界輪迴淫為本,
六道往還愛為基。”世人有在家,有出家,有為道,有不為道,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滾來滾去。
 五欲就是財色名食睡,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不了,
如經所說:“南閻浮提眾生,以財為命。”人的投生,起首由於淫欲,及到出生後,就以財為主。

○世人衣食足了之後,又貪色,這個色字不知害了多少人。 古來帝王由於貪色而致亡國的也不少。
昔夏桀伐有施,得妹喜為妻,由此荒淫無道,為商湯所滅。 商朝的紂王愛妲己,嗜酒好色,
暴虐無道,周武王伐之,兵敗自焚死。 古時沒有電話電報,邊方告警,則舉烽燧,其法:作高土台,
台上作桔皋,桔皋頭上有籠,中置薪草,有寇即舉火燃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積薪,寇至即燔之,
望其煙,曰燧,晝則燔燧,夜乃舉烽,此台烽燧既作,鄰台即相繼遞舉,以告戌守之兵。
週幽王寵褒姒,不好笑,王百計悅之,仍不笑,王乃舉烽火以徵諸侯,諸侯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
後西夷犬戎入寇,王舉火徵兵,諸侯不至,犬戎遂殺王於驪山之下,並執褒姒以去,這事叫烽火戲諸侯。
 貪色之禍,無量無邊,說不完了。

○楞嚴經指出:“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恒河沙。阿難當知:是十種魔,於末世時,在我法中,
出家修道,或附人體,或自現形,皆言成正偏知覺,讚歎淫欲,破佛律儀。先惡魔師,與魔弟子,
淫淫相傳,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則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總為魔眷,命終之後,
必為魔民,失正遍知,墮無間獄。”經中說九生百世者,一生一百年,一世三十年,
今佛歷已是二千九百八十二年,就是百世魔王出現之時。

○現正是末法時代,你到那裡訪善知識呢? 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
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 又全經前後所說,著重在一個“淫”字,
說:“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
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看楞嚴經,若不歸宗,跑馬看花,
就不中用。 要讀到爛熟,就能以後文消前文,以前文貫後文,前後照應,則全經義理,了然在目,
依經作觀,自得受用。 古來行人,從此經悟道的很多。

○經(即楞嚴經)中說凡說聖,說悟說魔,都是闡明五陰非有,教我們照破五蘊皆空,
最後說知有涅槃,不戀三界,指出五陰魔邪,無一不是說五陰。 色陰上,淫色是生死根本,
殺盜淫妄,是地獄根本。 五陰照空,即脫生死,不復輪迴。 如何照呢? 照是覺照,時時刻刻,
依經所說,用智慧觀照五陰,照得明明白白的,就是五蘊皆空了。 在觀照之初,未能全無妄想,
這不要緊,古人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若妄念一起,你能覺照,就不隨妄轉。

○行持不限出家在家,都是一樣,講個典章你們聽:雲南有一位秤錘祖師,明朝人,
姓蔡,住昆明小東門外。 父母去世,遺下財產田園,生活過得很好,勤儉勞動,自種菜蔬出賣作零用。
 妻年輕貌美,好吃懶作,和野漢子私通。 蔡雖明知此事也不說她,日子久了,她更膽大,
天天和野漢子私通,毫無顧懼了。 有一天,蔡很早就出門賣菜,預計野漢尚未離家,就買好酒肉帶回家,
這時野漢尚未離去,只好躲在床下。 蔡入廚弄飯菜,妻覺得不好意思,就去洗臉並幫丈夫弄飯菜。
飯菜弄好了,蔡叫她擺碗筷,她擺了兩套碗筷,蔡叫她擺三套。 “我今天請客。”她 擺好了,
蔡叫她請客出來喝酒。 她說:“客在哪裡?”蔡曰:“在房裡。”她 說:“你不要說鬼話,
房裡那裡有客。”蔡說:“不要緊,不要害怕,你請他出來好了,若不出來,我就給他一刀。
”妻不得已,就叫野漢子出來。 蔡請野漢子上坐,向他敬酒,野漢子以為有毒不敢喝,
蔡先喝了再請他喝,野漢子才放心。 酒菜吃飽了,蔡向野漢子叩頭三拜,說:“今天好姻緣,
我妻年輕,無人招呼,得你照顧很好,我的家財和我的妻,都交給你,請你收下吧。”妻和野漢子都不肯,
蔡持刀說:“你們不答應,我就要你們的命。”二人沒法只好答應下來。 蔡於是隻身空手出門,
往長松山西林庵出家,一面修行,一面種菜,後來用功有了見地。 再說野漢子財色兼收以後,
好吃懶做,老婆天天挨打挨罵吃不消,她悔恨了,跑到西林庵請蔡回家,想重尋舊好,蔡不理她。
後來野漢子把家財吃光了,弄到她討飯無路,她想起蔡的恩情,想報答他。
 蔡平常好吃昆陽的金絲鯉魚,她弄好了一盤金絲鯉魚,送到西林庵給蔡吃,
蔡收下說:“我領了你的情了,這些魚我拿去放生。 ”妻曰:“魚已煮熟了,不能放生。”
蔡即將魚放在水里,魚都活了,直到現在,昆明黑龍潭古蹟,還有這種魚。 蔡是俗人,
對妻財子祿能放得下,所以修道能成功,奉勸各位,都把萬緣放下,努力修行,期成聖果吧!

○我們跟佛學,現在都是出了家,但出家有四種:

一、身出家心不出家,身參法侶,心猶顧戀;

二、身在家心出家,雖受用妻子,而不生耽染;

三、身心俱出家,於諸欲境,心無顧戀;

四、身心俱不出家,受用妻子,心生耽染。

我們自己檢查一下看這四料簡中是那一類呢? 我慚愧,身雖出家,幾十年騙佛飯吃,表面出了家,
內心未入道,未證實相理體,未能四大皆空,未能如如不動,這就是心未出家。 我就是這樣苦惱,
還有和我一樣的,可見身心俱出家就為難了。 古來身在家心出家的大居士,如印度的維摩詰、
月上女、末利夫人、韋提希夫人,中國的龐蘊、宋仁宗、張襄陽,都是深通佛法,居塵不染塵。
身心俱出家的大祖師多了,都是佛門模範,為後人欽式,弘法利生,作大佛事,功德無量。
清朝順治皇帝,六歲登基,二十四歲出家,這是身心俱出家的。 其身心俱不出家的就不要說了。
 真出家的實在難,能成大器的更不易。 扣冰古佛說:“古聖修行,須憑苦節。
”黃蘗老人說:“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故出家人能做到底也不容易。

○一切法門,都離不了持戒。 楞嚴經說:“攝心為戒。如不斷淫,必落魔道;如不斷殺,
必落神道;如不斷偷,必落邪道;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我今先說入三摩地,
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雪,自不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
佛門舊制,比丘出家,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許聽教參禪。 何以如此呢?
因為修行以戒為體,戒是出生死的護身符,沒有戒,在生死苦海中就會沉淪汩沒。
佛曾以戒喻渡海浮囊,不能有絲毫破損,浮囊稍破,必定沉溺。 所以宗教淨三家,及一切法門,
都以戒為先。 但戒定慧三法不能偏廢,要三法圓融,才得無礙。 持戒若不明開遮,不通大小乘,
不識因時制宜,種種妙用,死死守戒,固執不精,成為錯路修行。 三學圓明,才得上上戒品。

○修行人要先除我相,若無我相,諸妄頓亡。 我執既除,更除法執。 我執粗,法執細。
平常講話,開口就說我什麼,我什麼,若無我,則什麼都瓦解冰消,那一法都無礙。
 由能無我,也就無人,習氣毛病也無有了。 既為佛子正信出家,求出離法,就要努力忘我,
勿為境轉,勿在煩惱中過日子。 佛子若不降伏其心,則一念錯誤,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一失足成千古恨。 如救頭燃,嚴守律儀,如保護渡海浮囊,不容有一點破損。

○受戒後,要謹慎護戒,寧可有戒而死,不可無戒而生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07-25 08:47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四種沙門 沙門的意思是勤息,通常說,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即是由此而來。

《俱舍論》云:“諸無漏道、是沙門性;懷此道者、名曰沙門。以能勤勞息煩惱故。
如契經說:以能勤勞息,除種種惡不善法,廣說乃至故名沙門。異生不能,無異究竟趣涅槃故,非真沙門。”

《瑜伽師地論》列四種沙門,釋有二義,文如下:

沙門有四種,何等為四?

一勝道沙門,二說道沙門,三活道沙門,四壞道沙門。

當知諸善逝名勝道沙門,諸說正法者名說道沙門,諸修善行者名活道沙門,諸行邪行者名壞道沙門。

諸善逝者,謂已證得貪嗔癡等無余永盡。

說正法者,謂為調伏貪嗔癡等宣說正法。

修善行者,謂為調伏貪嗔癡等勤修正行。

行邪行者,謂犯尸羅行諸惡法。

又學無學名勝道沙門,以無漏道摧滅一切見修所斷諸煩惱故。

若無如來及諸菩薩,為菩提故勤修正行,諸聲聞眾持三藏者,名說道沙門。
任持世俗法毗奈耶,轉正法眼令不斷故。

若諸異生補特伽羅其性調善,為自利益勤修正行,有羞有悔愛樂正學,為得未得,為觸未觸。
 為證未證,勤修加行,有力有能堪得未得,堪觸未觸,堪證未證,名活道沙門。
 由彼現有諸善法暖,堪能生長聖慧命根,名活非死,是故名為活道沙門。

若諸犯戒補特伽羅多行惡法,廣說乃至實非梵行自稱梵行,名壞道沙門。
由彼破壞最初所有正道根本,無力無能非生道器。
 雖現前有說正道教及現前有證正道者,而彼不得,是故名為壞道沙門。

世尊依彼作如是說,此初沙門廣說乃至第四沙門,於外沙門婆羅門教空無所有。
若於是處八支聖道安立可得,即於是處有初沙門廣說乃至第四沙門。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07-25 08:48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1323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