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材資訊】相機廠牌:Nikon/Nikkor /
類型: 數位單眼 /
型號: D300 (N/A)
【攝影條件】影像處理:原圖發表
拍攝地點:綠島
【作品介紹】我沒做大哥已經很久了…………………….
在解嚴前這裡是大哥級的屈身地…………
隨著時代的變遷綠島已成為著名的觀光勝地……….
嚮往已久的綠島,終於在今年的暑假實現了…………..
今夜又聽到那綠島小夜曲的口琴聲以無以往那種悽涼感覺……….
關於綠島:
綠島舊稱火山島,雞心嶼與青仔嶼,外圍成不正整四角形,全島丘陵縱橫,坡度30%以上之土地約佔60%。最高點火燒山(281公尺)、阿眉山(276公尺)居於島之中部。 本區為菲律賓海板塊前緣之火山島,熱帶之北限,有台灣最典型的熱帶雨林與珊瑚礁生態。又是歐亞大陸與南洋群島生物區系的交匯過渡帶,蘊育出特殊的生態相與諸多特有種、珍稀種生物。
本島之地質以安山岩與集塊岩為主,年代始於中新世中期至上新世。安山岩為火山岩,集塊岩則為海底火山噴發與原有沈積岩石所形成。一般山坡地帶地表土層淺薄,僅有在平原、台地及稜線上有較深厚的紅棕壤土及灰化紅黃壤土。
本島為一矩形之火山島,四周海岸為裾狀珊瑚礁所圍繞,潮線以下全無沙灘。入陸則層巒深谷,臨海之地,僅在西北區有沖積之帶狀平地外,餘均為起伏不平之丘陵,環島台地多在五十公尺以上,宛如一座突出海面之岩堡。三峰環拱之東北那構成一小平原,為全島最主要之耕地,南那峰巒聳峙,斷崖峭壁,狀極險峻,西北那逐漸傾斜,為沖積之帶狀平原海灣。本島海岸狀況不一,西海岸為一海灣,西南隅為砂質堆積平地,東南方則多海崖。
綠島為呂宋島弧最北端的火山島,面積約16平方公里,為台灣第四大島,島上最高處高出海平面僅280 m,惟若自其東邊的菲律賓海盆地底算起,則高達4,000 m以上,比玉山、富士山都。其位置在台東市東南外海18浬(33公里)處,南距蘭嶼40浬(72公里)。原名有火燒島、雞心嶼、青仔嶼等諸多稱呼,西人則名之為Samasana、Itanasai或Sanasai等,今人譯之為「珊納賽」,應為昔日南島民族所留之名。關於「火燒島」一名之由來,有眾多說法。其一為早年島民出海作業,暮晚歸航,常見島東山上有火光如炬,指示航路使不致迷。其二為年島民出海遇濃霧迷途時,家屬常於山上燃燒烈火指引歸航,長此以往山上草木悉遭焚燬。其三為清初時島上原是一片青蔥翠綠,後來一次大火焚燬大半之森林,以致山頭皆光禿。民國38年(1949),台東縣長黃武鴻以火燒島名不雅,呈請省府易名「綠島」,以提倡造林綠化。
雖孤懸海外,綠島的人類活動卻一直不曾沉寂。由於地理位置因素,於太古時代綠島、蘭嶼就一直是台灣與菲律賓間,甚至歐亞大陸與南洋群島間的人類踏蹬,也是動、植物基因交流互通的橋樑。數千年前的新時器時代遺址曾出土於公館、流麻溝、柚子湖等地,嗣後又巿南洋的民族經此管道回到台灣,如卑南族、阿美族、噶瑪蘭族等。約數百年,前雅美族成為綠島之主人,直到19世紀初方因漢人入墾而退回蘭嶼。若純以漢人歷史視之,綠島實為台灣東部最早開發之處。早在清嘉慶、道光間(1800~1830),即有屏東小琉球漁民前來移民,較諸花蓮、台東拓墾聚落之形成皆早。不過受限於孤絕的地理位置,往後的發展郤遠落後於本島。日治以後又將此島設為囚禁重犯的要地,光復後襲,之特別是戒嚴時期的政治犯,限制一般人民進出,更為此一遙遠而陌生的島嶼蒙上一層異樣的色彩。「綠島小夜曲」、大哥大以及白色恐怖,成為早年國人對綠島片斷印象之總成。
後記:
那天,雖是不長的18海浬(33公里),感覺起來如坐針氈,左搖右晃,落差我想應有近兩層樓高,才深深體會到什麼是大浪,原來是這種感覺。船離港口不久後,週遭已有一些手拿塑膠袋好似在蘊釀什麼?不一會兒,這裡嘔,那裡嘔,受到這種聲音的誘導與那氣味直逼腦門讓我逐漸不適起來,一開始是冒汗(那時我就開始用呼吸來調整),直到看到小島,那時不適的感覺頓時全消,(差一點就破功)嘻嘻嘻…….. 。
島上車子極少但機車比人還多(特色一) ,無紅綠燈(特色二),很熱(特色三),
全島只有一座加油站,每當遊艇進港後不久加油站便大排長龍,預估超過兩百台機車等候加油(我沒加油添醋) (特色四)………..太多了等您來體驗。
綠島地圖
1.台東金崙溪口捕魚苗
2.台東寶桑海濱公園
3.富岡漁港一隅
4.燈塔
5.將軍岩
6.哈巴狗與睡美人
7.將軍岩日出色溫
8.朝日溫泉全景
9.環島公路
10.遊艇
11.再會了‧綠島
耆老下海重現漁村文化-傳統手叉網撈捕魚苗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ticleId=44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