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投資理財世界是否走向良性循環的選擇權,正掌握在眾多理財大眾的手中。鼓勵好的業務員,以及懂得照顧理財大眾權益的金融機構,投資人才有可能有利可圖!
根據報載,隨著持卡人還款狀況日趨惡化、金融監理趨嚴等因素,銀行一反以往「大開大放」的態度,轉為掐緊持卡人脖子,四大緊箍咒齊出。手段從信用額度調降、限制消費地點、預借現金歸零,到不再給額外信用額度,不論信用好壞的客戶,都一併受緊箍咒的影響。
所謂「信用額度調降」,有的調降信用額度,有的乾脆凍結信用額度,限制持卡人不能再刷卡消費,只能還款,甚至對名下有資產的持卡人提早停卡,這時持卡人須一次還清,否則名下資產會被查封。
至於「限制消費地點」則是「對高危險族群,以「參數」來限制部分變現性高的消費品,或是消費地」;而銀行也分別訂出一定期間(例如三、四個月)之後,所有過去百分之百的預借現金額度,也將要全部歸零。
更重要的是,這些信用緊縮措施不僅影響信用不好的客戶,甚至是信用還不錯的客戶,在銀行「謹慎辦理消金業務」的大旗之下,同樣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當然,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特別是金融機構也是營利事業,一切向錢看自然是合情合理。只不過,這些金融機構似乎忘了:現金卡與信用卡呆帳之所以如此嚴重,他們卻是最大的始作俑者。
而政策要鬆要緊,卻全都只看金融機構的臉色。但是這些因為金融機構的慫恿而申辦,並因而養成一般人口中「奢華習性」的持卡人基本權益,可曾被任何人看見及照顧?
筆者一直以來都秉持一個原則:投資人的權益與金融機構的生存,應該是平衡而不應該特別傾斜在某一方的。這不僅有違公平原則,也不可能讓投資理財大眾,在一個合理的基礎之下,去達成適當資產配置以及累積 ..
訪客只能看到部份內容,免費 加入會員 或由臉書 Google 可以看到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