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955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北北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發文大師獎 創作大師獎 貼圖大師獎
知名人士
級別: 知名人士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85 鮮花 x90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氣血
氣血的生理功能

一、氣的生理功能

  人體的"氣",一方面來源於與生俱來的腎之精氣,故稱"腎為氣之本";另一方面來源於從肺吸入的空氣和由脾胃輸送而來的"水穀精氣"。前者為先天之氣,後者乃後天之氣,兩相結合而成,即稱為"真氣"(又稱元氣)。真氣形成之後,沿著經脈分布到全身各處,與各個臟腑,組織的特點結合起來,就成為各種具有不同特點,不同功能的氣,如心氣,肺氣,胃氣、腎氣、營氣、衛氣......等等。而真氣則是各種氣的根本,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力量,所謂"人之有生,全賴此氣",即指此真氣而言。《內經》裡說"真氣者,所受於天(包括先天腎中所藏的精氣與吸入的大氣),與穀氣并而充身者也。"就是對真氣的來源和分佈的概括說明。

  氣是一種動的物質,氣的運動形式,只有通過人體各個臟腑、組織的生理活動才能體現出來。因此,在臨床上氣的含義常指人體的功能活動而言,可概括為如下五點:
1.一切組織、器官、臟腑的生理活動,首先由於存在著氣的功能推動的結果;

2.產生體溫,溫養形體,稱為"氣主煦之";

3.防護人體,抗禦外邪侵入,稱為"正氣"或"衛氣";

4.將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化生為血和津液,輸布全身,并將廢濁物化為汗液和尿液,排出體外,稱為"氣化";

5.在全身流通,無處不到,上升下降,維持著人體動態平衡,稱為" 氣機"。

二、血的生理功能

  血也是來源於從脾胃運化而來的水穀精氣運化而成,所謂"中焦(即指脾胃)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血形成之後,循行於脈中,依靠氣的推動而周流於全身,有營養各個臟腑,各個器官,各個組織的作用,前人稱為"血主濡之"。《內經》裡說:"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說明全身的臟腑、皮肉、筋骨,都需要得到血液的充足營養,才能進行各種生理活動。由於血具有營養作用,所以血也稱為"營",而"營氣"則主要指血液的營養功能。

  血和氣沿著經脈一起流行,互相聯繫,互相制約,是對立而統一的。 "氣為血之帥",血的流行,靠氣的推動,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亦滯。 但反過來,血溢於外,成為瘀血,氣亦必隨之而滯,大量出血,必然導致 氣血同時衰竭,稱為"氣隨血脫"。


氣血與損傷的關係

一、氣的病理變化

  臟腑、器官、組織如發生病變,即可出現"氣"的病理現象,它可概括為"氣虛"、"氣滯"兩種,這些病理現象在損傷性疾病中都能出現,尤其"氣滯"更與傷科疾患直接有關。

(一)氣虛

  "氣虛"是全身或某一臟腑、器官、組織出現功能衰退的病理現象。在傷科疾病中如某些慢性損傷病人、嚴重損傷的恢復期,以及老年人和體質虛弱者等都可以見到。它的主要症候是:疲倦無力、語聲低微、呼吸氣短、自汗、脈細軟無力等。這些症候之中又以疲倦無力和脈細軟最為基本。如上所述,"氣虛"在傷科中可見於上列諸種情況,此外,如損傷引起大失血,可造成氣隨血脫,出現"氣脫",這是氣虛最嚴重的表現。如氣陽虛而見"寒象"者,又稱為"陽虛",如全身經常怕冷、手足冷、出冷汗、局部冷痛、重著等。如氣陰虛而見"熱象"者,稱為"陰虛生內熱",如潮熱、盜汗、咽乾、口燥、五心煩熱等症狀。陽虛、陰虛均多見於損傷後期,因為氣虛的存在,往往殘留長期的損傷後遺症。

  氣虛的治療原則主要是補氣,但也要佐以養血之品,常用黨參、黃耆、白朮、甘草、當歸、白芍等藥,處方可用參苓朮草湯"(舊名四君子湯)或補中益氣湯加減。陽虛者加用肉桂、附子等溫陽藥,處方如十全大補湯、陽和湯等。氣陰虛者,應以六味地黃湯為主,加用人參、天麥冬、龜板、阿膠等育陰滋水的藥物。

(二)氣滯

  氣運行於全身,應該流通疏暢,如人體某一部分,某一臟腑發生病變或受外傷,都可使氣的流通發生障礙,出現"氣滯"的病理現象。脹、痛是它的主要症候,如氣滯發生於胸脅,則胸脅脹痛,呼吸、咳嗽時均可牽掣作痛;氣滯發生於胃腸,則脘腹脹痛;......等等。其特點為外無腫形,自覺疼痛範圍較廣,痛無定處,體表無明顯壓痛點。氣滯在傷科中尤多見於內傷,如胸脅迸挫傷、腹部迸挫傷等。

  氣滯嚴重者還可形成氣閉,出現暈厥、神志昏迷等危急之症。氣閉在傷科疾患中也多見於內傷,如頭部內傷,腦髓震盪後,即會發生氣閉現象。

  氣滯的治療原則是理氣止痛,佐以活血袪瘀之品,常用香附、木香、枳殼、青皮、陳皮、鬱金、川揀子,延胡索、乳香、沒藥等藥。處方可用柴胡疏肝散、金鈴子散等加減。氣閉的治療原則是開竅通閉、可應用蘇合香丸、至寶丹、黎峒丸等成藥。

二、血的病理變化 
 
  血的生理功能失常便出現病理現象,主要有血虛、血瘀和血熱。這三種情況和出血有互為因果的關係。

(一)血虛

  血虛是體內血液不足所發生的病變,其原因主要由於失血過多或生血不足所致。在傷科疾患中,由於失血過多,新血一時未及補充或因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或因筋骨嚴重損傷,累及肝腎,肝血腎精不充,都能導致血虛。

  血虛症候表現為面色不華或萎黃、頭暈、目眩、舌淡、爪甲色淡;其它如心悸、手足發麻、失眠等也常可見到。在傷科疾患中還可表現為局部損傷之處,久延不癒,甚至血虛痙攣,或關節缺少血液滋養,而活動僵硬 不便。

  血虛者當補血,可選用當歸、地黃、白芍、首烏、雞血藤、丹參、阿膠等藥。處方可用四物湯加減。

  必須指出,血虛病人,往往由於全身機能衰退,同時呈現氣虛症候, 形成氣血俱虛。在傷科疾患中表現為損傷局部癒合緩慢,功能也長期不能恢復,此時就須氣血雙補,可用八珍湯或當歸補血湯加減。

  此外,在創傷大量出血的時候,還會出現"氣隨血脫"的症候,如面色蒼白、脈搏加快而重按無力、血壓下降、出冷汗、甚至暈厥。這時的治療原則,急宜補血補液,由於氣隨血脫,所以血脫患者還當益氣攝血,可用獨參湯。(單味人參或黨參)煎湯頓服,不但可救虛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收到止血的效果。

(二)血瘀

  血液周行於全身,需要流通,如全身血流不暢或因血溢脈外,局部有"離經"之血停滯,便會出現血瘀的病理現象。可由局部損傷出血以及各種內臟和組織發生病變所形成。在傷科疾患中的血瘀多屬於前者所致。

  不通則痛,疼痛是血瘀最突出的一個症狀。瘀血的痛與氣滯的痛性質有所不同,其特點是常隨瘀血所在之處而表現出有固定部位。傷科疾患中的血瘀還可見到傷處出現腫脹青紫;同時由於瘀血不去,可使血不循經, 出血反覆不止。在全身多表現唇舌青紫、面色晦暗、脈細或澀等症候。

  血瘀的治療原則是活血袪瘀。臨床上以桃仁、紅花、當歸、赤芍、澤蘭葉、馬鞭草、劉寄奴、落得打、蘇木、扦扦活、牛膝等為常用之藥。處 方可用復元活血湯、血府逐瘀湯等方加減。血瘀時間久者,阻塞絡脈,還須進一步加用地鱉蟲、穿山甲等袪瘀通絡藥物。

  這裏,必須指出,遇到創傷出血,當然首先應該止血,但在內服止血藥中,必須兼顧活血散瘀,使血止而不留瘀。須知"袪瘀"才能"生新",促使傷口易於癒合,功能易於恢復,更可避免疼痛等各種後遺症。常用傷科成藥如七厘散等,不僅有止痛止血的效果,也有活血散瘀的作用。

  還必須指出,在傷科疾患中,氣滯血瘀每多同時併見,不但內傷如此,即使外傷肢體,亦必傷及氣血。一般說來,單純氣傷則僅見氣滯疼痛,而血傷則成瘀,腫脹疼痛併見。《內經》裡說:."氣傷痛,形傷腫。"形傷腫即指瘀血造成腫脹而言。這是因為傷者多少兼有血瘀,而血傷瘀凝,必致阻礙氣機流通。因此,臨症時每多氣血兩傷,腫痛併見,但有偏重傷氣或傷血,以及先痛後腫或先腫後痛等不同情況。故在治療上必須理氣活血同時併進。傷科常用的鬱金、延胡索、乳香、沒藥等藥物,都是既有理氣止痛作用,也有活血散瘀功效之品。

(三)血熱

  在內科雜病中,"血熱"是出血的常見原因。在傷科疾患中的出血,屬外傷性,自不同於血熱的出血,但因血絡損傷,外邪乘虛侵入,合併感染,或積瘀生熱,也可見到高熱、口渴'、心煩、舌紅、脈數、甚至昏迷,同時出血不止等"血熱"症候。

  治療原則是清熱解毒,涼血化瘀。常用黃苓、黃連、黃柏、梔子、鮮生地、鮮茅根、紫草、丹皮、赤芍、蒲黃、地榆、大薊、小薊、大黃等藥處方可用黃連解毒湯加減。

資料來源:亞太中醫網



不要問:「自己得到些什麼?」應該問:「自己付出過甚麼?」
不要問:「自己有甚麼信仰?」應該問:「自己有甚麼善行?」

如去如來‧來去自如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亞太線上 | Posted:2005-10-12 22:02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2250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