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138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StephenLai 手機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特殊貢獻獎
頭銜:★☆☆★★☆☆★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0 鮮花 x163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嬰兒] 血管瘤對幼兒的影響
血管瘤在兒童是相當常見的,可以發生在身體上任何一個位置,臉(圖一)、頭皮、四肢、身軀(圖二)等,甚至內臟也有。有些人同時在各部位有多個血管瘤。大部份的血管瘤長在皮膚,看起來是暗紅色,皮面皺皺的,好像草莓般,所以有人把它叫做「草莓記」。典型的「草莓記」出生時不很明顯,隨年齡慢慢出現或變大,通常在四、五個月時變化最快,六個月時變得最大,這時也是父母最緊張、去找醫生的時候。這種血管瘤還有一個特點,有很多都會在一兩年內消失。
草莓型的血管瘤在病理學分類是所謂「微血管型」,這腫瘤的大部份都是微血管構成的。因微血管都很細小,血流在裏面流動較慢,所以可能會發生栓塞,有些血管瘤就是因為栓塞、缺血而自行委縮的。「微血管型」血管瘤造成的困擾主要是影響外觀,但如生長在較重要部位可能影響功能,如長在眼皮,可能影響眼睛閉合﹔如在鼻孔或呼吸道內,會影響呼吸﹔在口腔則影響進食﹔在肛門則影響排便。有些血管瘤也會生長在肌肉、內臟、顱內,其症狀與位置有很大關係。除了影響外觀,較大的血管瘤因血流量大,可能會造成心臟負荷過重而導致心臟衰竭;也可能破壞血小板,引起血小板過低而出血。

血管瘤的分類,除了常見的「微血管型」血管瘤,還有較少見的「海綿型」及混合型血管瘤。「海綿型」血管瘤通常生長在表皮下較深的的組織,由較粗的血管組成,可看到鼓鼓的腫瘤,不過表面皮膚看來是正常的,摸起來則是軟軟的,超音波在診斷上有很大的幫忙。混合型血管瘤有微血管及較粗的血管組成,其特性是兩者的混合。以「海綿型」為主之血管瘤不像「微血管型」會自行消退,通常要手術切除才能治療。

血管瘤的治療視大小、位置、年齡及種類而定。一般草莓狀血管瘤病人定時觀察並向父母說明即可,不必太費力去治療。若影響視力或嚴重影響外觀,或影響其他功能,就必須積極治療。如能徹底切除,外科手術應是優先考慮的方法。如不能切除,或切除很危險,可考慮局部類固醇或其他藥物注射。呼吸道血管瘤可能要動用雷射治療;如造成心臟負荷過重,或引起血小板過低的緊急情況,就必須大量靜脈注射類固醇或干擾素。 由此可見,對付血管瘤的方法很多,多與醫生商討,或詢問第二意見是必須的。

血管瘤因為在頭幾個月變化很快又很大,所以必須密集觀察。一些長在重要部位的血管瘤,例如臉上、口腔、肛門及生殖器等,必須及早治療,才有理想的結果。

圖一‧臉上的血管瘤

圖二‧身軀的血管瘤

圖三‧四肢的血管瘤(己褪色)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未知地址 | Posted:2004-11-20 00:12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4728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