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0
|
[健康] 賞雪後的紀念品 凍瘡
【翁雯柔/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醫師,我的手指忽然又癢又痛,好難過喔!我前兩天去度假賞雪,又吃了很多風味餐,是不是食物中毒了?」楊小姐(化名)的雙手都是發紅的腫塊,連關節的動作都受到影響。
「天氣這麼冷,賞雪時你有沒有戴手套?」
「有啊!」楊小姐從包包中拿出一雙人造毛線手套。「我平常都戴這手套。那天堆雪人還弄濕了……。」
今年的冬天特別長,該是春暖花開的三月了,卻還有一波波的寒流。寒流帶來台灣罕見的雪景,也讓許多人經歷了以往門診中少見的凍瘡。
凍瘡主要在冬季氣溫突然下降時發生,但除了氣溫的降低外,潮濕及風速效應是造成凍瘡發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賞雪、玩雪時要特別注意保暖及乾燥。
凍瘡主要發生於暴露部位,多為對稱性,如手指、腳趾、腳踝、耳朵、鼻子及臉部。通常暴露在寒冷氣溫(通常在冰點以上)下,約12到24小時之後,在患部出現浮腫性紅斑或紫斑。剛開始可能沒有什麼症狀,當溫度回升時,會有又癢又灼熱的感覺。較嚴重的也會有水泡或潰瘍產生,此時就會以疼痛表現。
除了玩賞雪景可能發生凍瘡外,許多需要經常碰水的特殊行業,在寒流來襲之際也要特別注意雙手的保暖。工作時要戴上防水且有內襯棉質的手套,工作結束後,一定要把水分擦乾,最好再塗上油性的保養品。另外,一些老人家因為肢體末端的靜脈回流不易,在天寒時也要特別注意保暖及保持四肢血液循環。
醫學上有另一種凍瘡是暴露在冰點以下發生的,通常症狀很嚴重,受傷害的組織深及肌肉及骨骼,會造成末端部位的大水泡、發黑及自發性截肢,但通常在攀登高山的人才會發生。
除了急性偶發的凍瘡之外,也有慢性復發性凍瘡,多發生在中年婦女,冬天發作,夏天就消失。但此類病人要注意是否有自體免疫疾病,如雷諾氏現象或血液中的冷凝蛋白造成。
凍瘡發生的原因是寒冷造成不正常的小動脈收縮及靜脈擴張,使得一些毒性滲出液跑到組織中形成。所以預防上以保暖及促進末梢血液循環為重點,因而要穿暖和的衣服,特別是四肢末端要戴手套及厚襪子。另外,要保持四肢的運動,也可以促進血液循環。
一般而言,凍瘡發生後,輕微的通常保暖及休息就可以自癒(手部約一周,腳部則要二到三周)。如果症狀較嚴重,有水泡潰瘍或持續復發的情形,還是建議找專科醫師診治。
美麗的雪景,是不是也讓您蠢蠢欲動呢?賞雪時一定要做好保暖的措施,千萬不要一時性起就赤手空拳玩起雪來,以免造成痛癢難耐的凍瘡。
【2005/03/13 聯合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