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新的電腦模擬顯示,月球是地球和另一個行星劇烈撞擊下的產物。
這次撞擊可能也導致了目前地球一天24小時的情況。
西南研究院和加州大學聖塔克魯斯分校的科學家進行了一次電腦模擬,為「大碰撞」產生月球一說又增添了幾分真實性。
這次新的模擬顯示,一顆大小與火星相近的行星在45億年之前與地球發生了猛烈碰撞。
這顆行星的體積大約是地球的一半,在碰撞中被地球撞碎,碎片被地球大氣層融化。
撞擊使得好幾噸重的氣化岩石碎片飛入了地球的運行軌道,它們在冷卻以後逐漸堆積聚集,形成了月球。
整個過程不到100年,這段時間在宇宙中轉瞬即逝。
這次撞擊也使得地球開始自轉,但自轉速度比現在要快得多,當時地球每天只有5個小時。
當時月球離地球很近。但是隨著月球逐漸地遠離地球,地球的自轉速度也慢了下來。事實上,
現在月球仍然以每年幾英寸的速度逐漸離開地球。
在模擬中,顏色代表碰撞時的溫度。環繞地球赤道的低溫(藍色/綠色)的圓盤形物質最後形成了月球。
所謂的「大碰撞」理論自70年代以來就一直在流傳,但是以前的理論認為曾經有過兩次或更多次的天體撞擊。
新的理論解釋了地球24小時自轉時間的由來,而且更精準地推算出那些行成月球的岩石到底有多少數量。
「以前的撞擊理論模式發現撞擊可能會產生月球,但是卻無法解釋地月系統的各種特點。」SwRI位於Boulder的
太空研究部副主任卡那普表示。
「在證明了一次撞擊就可以達到目前的狀態之後,我們就可以對當時的情形做出更正確的推論。」她表示。
這項新的研究成果已刊登在《Nature》雜誌上。
撞擊地球的行星早已不在了,它命中注定無法成為太陽系的一員。
資料來源:Wir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