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0
|
[健康] 長效型血壓藥 晚上吃效果可能更大
長效型血壓藥 晚上吃效果可能更大
傳統中醫有「迎隨補瀉」的原理,視經絡氣血運行的時辰,做為治療或調理的依據;現在,連西醫也開始重視「時間醫學」,證實人體的內分泌、心理狀況有自然的生理時鐘,得因時制宜。最明顯的就是「清晨高血壓」,使早上中風、心肌梗塞猝死率為一天最高峰,過去認為降血壓藥最好在白天服用,最新研究也認為,配合血壓的自然起伏,晚上吃藥、防止白天的血壓上升,效益可能較大。
「第三屆國際心臟血管病大會」昨在台舉行,「時間醫學」是本屆重要的議題之一。有國際「時間生物學」之父稱號的Franz Halberg,將來台發表針對23國進行的大規模血壓、心跳及生理因素,對疾病進展造成的影響。
大會祕書長、台北榮總心臟內科醫師江晨恩指出,目前已知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死亡率,在一天的第二時區、即早上6點到12點間為最高峰,甚至高出下午五成之多;這是生理自然的機制,因為人一早起床,必須要應付一天的活動,心跳、血壓及腎上腺素,也需要「加足馬力」,會自然上升,到了下午,則慢慢下降。
過去認為,降血壓藥最好白天服用,以免半夜血壓太低,造成意外。不過,江晨恩說,現在許多長效型的降血壓藥,服藥時間可以調整,2000年針對長效型的降血壓藥「心達舒」的研究發現,晚上吃10毫克,可避免一早起床的清晨高血壓,效益更大。
早晨血壓高,也不宜做激烈運動。江晨恩說,年紀大及心血管疾病患者,一早起床血壓已自然升高,再去慢跑或劇烈運動,可能會「火上加油」,易生意外,特別是天氣漸冷,更應避免早起晨運;不過,國外倒是有研究顯示,早起若做些太極拳、靜坐、吐納等緩和的運動,可調整交感神經,降低心臟病發的危險。而早上鬧鐘的聲音,也是心臟和血壓一種壓力和刺激,愈小聲愈好。
此外,日本的研究也發現,憂鬱是心肌梗塞的殺手,一項針對217名社區中老年人的研究顯示,憂鬱指數愈高、一週內心跳、血壓的變化也愈大;另一項北海道的社區研究則顯示,社交活動可以讓心臟病老人變「精明」,長期監測115名75歲以上老人脈搏、血壓、心跳後發現,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在給予適當的社交活動刺激後,老人的心智和認知功能,有顯著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