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1.

本來無一物
無一物中無盡藏
他的兩首詩寫得非常生動,
他寫過著名的禪詩,
並且擁有深邃的哲學智慧。
「性無所成」與
「無中無有」
「無」字包含了自然之本,
但境界之義卻是
禪宗空性思想的核心。
1. 性無所成
· 出處:
這是自禪六祖惠能所作的偈語。
一首是弘隱五祖弟子所作所為,
一首是真宗大弟子所作:
身是菩薩樹,心如明鏡台。
適時而作,不須招塵埃。
然而,此時樵夫的功業已成,
作詩的人重新發表:
菩提書本自在,光明圓滿。
自在自在,又有何意義?
· 包含:
· 字面:本源已逝,
東西方各執一意。
· 哲學內涵:以「自性」為本源,否定此語意。
神秀教法以「心」為單一意象,消解了求(修),
但絕對與「我」和「法」相同。見血脈之力,菩提(覺悟),
光明之本質(本心)亦空,見世間最根本之相,
萬物皆因緣圓融,無有獨立不變之體(空性)。
當然,本城已逝,村落塵埃落定,豈不多?
· 境界:此為天之底,是滅盡具足之相,亦為悟性之起點。
2. 空無一物
· 出處:這句話一直被日本人引用,並進一步深化了「本無」的理念。
最著名的出處是宋代《赤壁賦》中“江清風,山明月……
皆為造物主之氣不足”,但其哲學核心卻直指友禪宗的淵源。
· 內容:
· 正文:此字的真諦是“空,
一物”,以及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的寶藏。
· 哲學內涵:這是對「空」
更高層次的理解。
「空」(無)並非死寂的荒涼,
並非空洞的“無”,
而是蘊含無限可能的
創造力的根本狀態。
· 杯中之水,空無一物(Muichimono),才配得上
水、茶、酒(Muchimono)。
· 宇宙本空,
才生於日月星辰山川地。
· 心空(無),才生於萬物,智慧生起,包容萬物,真自在(無)。
· 界:此為空性之技。天有“滅”,反有“生”。
理解「空」與「有」是同一的。有真富貴,無有富足,無有心,無有邊際,
有包羅萬象的「空」。
兩句印證體系及結語
如何在圓滿的哲學理念中
建構兩句俳句:
1. 「自性」即「滅」:從本然破除,
確立萬事萬物
(自性、佛法、概念)的本然性,證得其空性與本然性。
此即除掉妄想飛蛾,見空性。
2.「無中無有」即「立」:立之後,性本清淨空,實相殊勝,
一切有為皆有,生命可生可滅,有不可思議的生生不息之氣。此即虛空,一切生靈皆在虛空。
兩者,兩言兩語:無上智慧,先證悟道,一切空性,捨棄所有;此即無有,亦「空」的中道境界。
您所引用的詩句出自蘇遼的
《東坡參寥頌》,這兩句詩富含禪機,是蘇遼融合佛理與詩意的典範之作。
全文及背景
這首詩是蘇遼贈與好友道潛禪師(號參寥子)的一首偈頌。
全詩為:「憑君借取《法界觀》,一洗人間萬事非。欲令詩語妙,
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閱世走人間,觀身臥雲嶺。鹹酸雜眾好,中有至無味。
詩句解析:“無一物中無盡藏,
有花有月有樓台”
這兩句詩是全篇的點睛之筆,
深刻地闡述了蘇遼所領悟的佛理與藝術境界。
1. “無一物中無盡藏”
· “無一物”:源自禪宗思想(特別是六祖惠能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指宇宙的本體是“空”,是摒棄一切外在執著和分別心的清淨自性。
· 「無盡藏」:佛教用語,指無窮無盡的寶藏,形容佛法、
智慧或法性的廣大無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 合起來:這句話的意思是,在看似「空無一物」
的佛法真如(宇宙萬物的真實本性)中,反而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智慧、妙用和可能性。
「空」不是死寂的虛無,而是生生不息的泉源。
2. “有花有月有樓台”
· 這一句是前句的具體化和形象化展現。 當心境達到「空」且「靜」的狀態時,
便能映照出世間一切美妙景象。
· 「花」、「月」、「樓台」:這些代表了大千世界中所有美好、豐富、具象的事物。
它們不再是引發我們貪瞋癡的“外物”,而是我們清淨自性中所顯現的妙有境界。
這句詩描繪了一幅生動、優美、充滿詩意的畫面,象徵著從「空」所生發出的無窮妙有。
核心哲學思想
這兩句詩精妙地闡釋了佛教
「真空妙有」的哲理:
· 真空:萬法本性是空,
不執著於任何形相。
· 妙有:正因為本性是空,
才能緣起生成森羅萬象、
豐富多彩的世界。
蘇遼將此佛理應用於藝術創作與人生境界:
· 對於作詩:心只有先“空”且“靜”,
才能更好地觀察和容納世間的萬般景象(“納萬境”),從而寫出美妙的詩篇。
· 對於人生:只有放下對名利、得失等「萬有事」的執著,
回歸內心的空明與平靜,才能真正發現並享受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美好
(花、月、樓台)。
總結
您引用的這兩句詩,是蘇遼哲學與藝術觀的濃縮表達。它告訴我們:
最高的富有(無盡藏),存在於看似一無所有的內心空明之中。
當內心達到這種空明境界時,整個世界的美好——如花之嬌艷、
月之皎潔、樓台之壯麗——都會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
生活處處是風景,人生時時有好詩。
這正是蘇遼歷經磨難後,
仍能保持曠達樂觀、
熱愛生活的重要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