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x0
|
[分享] 您提到的「即非是名」模式,是《金剛經》中最為精妙和核心的哲學句式,也是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精髓所在。它不只是一種語言模式,
圖 1.
 「即非是名」模式,是《金剛經》中最為精妙和核心的哲學句式,也是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精髓所在。它不只是一種語言模式,更是顛覆我們常規認知、引導我們洞見真理的修行工具。這個模式的標準結構是:佛說A,即非A,是名A。 或者說:所謂A,即非A,是名A。 1. 模式解析:三重境界這個三段式的論述,通常被理解為從三個不同層次或角度來審視同一個事物(A),對應佛教的「二諦」(俗諦和真諦)乃至「三諦」思想。第一重:俗諦(世俗真理) - “佛說A” 或 “所謂A”這是從我們凡夫俗夫的角度來看的。在這個層面上,我們依靠語言、概念和分別心來認識和理解世界。我們為萬物安立名字(如「桌子」、「我」、「佛法」),以便於溝通和生活。 這裡的「A」是一個假名,一個為了方便而設立的標籤,並非其絕對真實的本質。 承認這個層面,佛教才不會脫離現實世界,這是慈悲和教導的基礎。· 第二重:真諦(絕對真理) - “即非A”· 這是打破執著、洞見實相的關鍵一步。它徹底否定第一重認知中的「A」具有永恆、獨立、不變、自有的實體。 「即非A」是說:它本質上並不是我們觀念中那個固定不變「A」。· 例如,「即非微塵」是說,微塵也是由較小的因緣構成,其性本空,並無一個實在的「微塵」可得。 「即非世界」是說,世界時刻在成住壞空,遷流不息,並無一個恆常不變的「世界」實體。· 這一步是破相,破除我們對一切名相概念的堅固執著(法執和我執)。· 第三重:中道了義 - “是名A”· 這是在超越了「有」(俗諦)和「空」(真諦)的二元對立之後,達到的更高境界。既不執著於「有」(承認現象的存在),也不執著於「空」(明白其性本空),而是圓融無礙地看待世界。 · 「是名A」的意思是:在認清其空性本質後,又不否定其在緣起層面的顯現,我們依然可以暫時地、假名地稱它為「A」。 這個「名」是假名,但假名並非毫無用處,它是通往真理的工具(筏喻)。 2. 經典例句 《金剛經》中此模式反覆出現,略有微調,但核心不變:· 關於法相:「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第十八品)· 關於身體:「佛陀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第十三品)· 關於果位:「佛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第十四品) · 關於佛身:「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第二十六品) · 最核心的總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第十七品) 3. 模式的目的與精髓 1. 破除執著(破執): 這是最核心的目的。 我們痛苦根源在於對「我」和「法」的執著。此模式透過「即非」來斬斷這種執著,讓我們明白一切事物都是緣起性空的,並無自性。 2. 彰顯中道: 它避免了兩種極端:· 避免 「常見」(認為事物是實有的、永恆的)。· 避免 「斷見」(認為事物是絕對的虛無,什麼都不存在)。它指出:事物是「有」(假有、妙有)和「空」(性空、真空)的統一體。這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中道實相。 3. 指導修行:它教導修行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在做任何事時(生其心),都不應執著於事物的相狀和結果(無所住)。 例如,修行布施時,要超越「我在布施」、「我在幫助別人」、「我會得到福報」這些名相概念,才能成就真正的功德。 4. 一個現代比喻:海浪 為了更好地理解,我們可以用一個比喻:· 所謂海浪(A):我們從現像中看到的一個具體形態,有高度、有聲音、有力量。 我們稱之為「浪」。· 即非海浪(即非A):如果我們去探究海浪的本質,會發現並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永恆不變的「海浪」實體。它只是水在風、引力等因緣條件下暫時形成的形態。它的本質是H₂O。· 是名海浪(是名A):雖然我們知道它的本質是H₂O,但並不妨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繼續把它叫做“海浪”,欣賞它的美麗,利用它的能量。我們明白「浪」只是一個假名,而不再執著於有一個實體的 「浪」。 「我」也是如此,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和合而成的暫時現象,並無一個不變的「自我」實體,但為了方便生活,我們依然使用「我」這個名字。 總結 《金剛經》的「即非是名」模式,是一個強大的思考工具和修行法門。它透過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辯證過程,引導我們超越語言的限制、概念的束縛,最終洞見緣起性空的終極真理,從而獲得心靈真正的解脫與自在。它不僅是佛學的智慧,也是一種深刻的哲學思想,對如何看待自我和世界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是《金剛經》中最為精妙和核心的哲學句式,也是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精髓所在。它不只是一種語言模式,更是顛覆我們常規認知、引導我們洞見真理的修行工具。這個模式的標準結構是:佛說A,即非A,是名A。 或者說:所謂A,即非A,是名A。 1. 模式解析:三重境界這個三段式的論述,通常被理解為從三個不同層次或角度來審視同一個事物(A),對應佛教的「二諦」(俗諦和真諦)乃至「三諦」思想。· [align=inherit] 第一重:俗諦(世俗真理) - “佛說A” 或 “所謂A”這是從我們凡夫俗夫的角度來看的。在這個層面上,我們依靠語言、概念和分別心來認識和理解世界。我們為萬物安立名字(如「桌子」、「我」、「佛法」),以便於溝通和生活。 這裡的「A」是一個假名,一個為了方便而設立的標籤,並非其絕對真實的本質。 承認這個層面,佛教才不會脫離現實世界,這是慈悲和教導的基礎。· 第二重:真諦(絕對真理) - “即非A”· 這是打破執著、洞見實相的關鍵一步。它徹底否定第一重認知中的「A」具有永恆、獨立、不變、自有的實體。 「即非A」是說:它本質上並不是我們觀念中那個固定不變「A」。· 例如,「即非微塵」是說,微塵也是由較小的因緣構成,其性本空,並無一個實在的「微塵」可得。 「即非世界」是說,世界時刻在成住壞空,遷流不息,並無一個恆常不變的「世界」實體。· 這一步是破相,破除我們對一切名相概念的堅固執著(法執和我執)。· 第三重:中道了義 - “是名A”· 這是在超越了「有」(俗諦)和「空」(真諦)的二元對立之後,達到的更高境界。既不執著於「有」(承認現象的存在),也不執著於「空」(明白其性本空),而是圓融無礙地看待世界。 · 「是名A」的意思是:在認清其空性本質後,又不否定其在緣起層面的顯現,我們依然可以暫時地、假名地稱它為「A」。 這個「名」是假名,但假名並非毫無用處,它是通往真理的工具(筏喻)。 2. 經典例句 《金剛經》中此模式反覆出現,略有微調,但核心不變:· 關於法相:「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第十八品)· 關於身體:「佛陀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第十三品)· 關於果位:「佛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第十四品) · 關於佛身:「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第二十六品) · 最核心的總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第十七品) 3. 模式的目的與精髓 1. 破除執著(破執): 這是最核心的目的。 我們痛苦根源在於對「我」和「法」的執著。此模式透過「即非」來斬斷這種執著,讓我們明白一切事物都是緣起性空的,並無自性。 2. 彰顯中道: 它避免了兩種極端:· 避免 「常見」(認為事物是實有的、永恆的)。· 避免 「斷見」(認為事物是絕對的虛無,什麼都不存在)。它指出:事物是「有」(假有、妙有)和「空」(性空、真空)的統一體。這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中道實相。 3. 指導修行:它教導修行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在做任何事時(生其心),都不應執著於事物的相狀和結果(無所住)。 例如,修行布施時,要超越「我在布施」、「我在幫助別人」、「我會得到福報」這些名相概念,才能成就真正的功德。 4. 一個現代比喻:海浪 為了更好地理解,我們可以用一個比喻:· 所謂海浪(A):我們從現像中看到的一個具體形態,有高度、有聲音、有力量。 我們稱之為「浪」。· 即非海浪(即非A):如果我們去探究海浪的本質,會發現並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永恆不變的「海浪」實體。它只是水在風、引力等因緣條件下暫時形成的形態。它的本質是H₂O。· 是名海浪(是名A):雖然我們知道它的本質是H₂O,但並不妨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繼續把它叫做“海浪”,欣賞它的美麗,利用它的能量。我們明白「浪」只是一個假名,而不再執著於有一個實體的 「浪」。 「我」也是如此,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和合而成的暫時現象,並無一個不變的「自我」實體,但為了方便生活,我們依然使用「我」這個名字。 總結 《金剛經》的「即非是名」模式,是一個強大的思考工具和修行法門。它透過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辯證過程,引導我們超越語言的限制、概念的束縛,最終洞見緣起性空的終極真理,從而獲得心靈真正的解脫與自在。它不僅是佛學的智慧,也是一種深刻的哲學思想,對如何看待自我和世界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25-08-23 01:05重新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