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x0
|
[分享] 將如來藏思想與中觀、唯識兩大體系結合
將如來藏思想與中觀、唯識兩大體系結合,是中國佛教(如天台、華嚴宗)乃至整個東亞佛教哲學的核心特徵,其最高度的理論成果體現在《楞伽經》 和《大乘起信論》中。 這種結合並非簡單的拼湊,而是一種創造性的哲學綜合,旨在解決兩大難題: 1. 中觀「空」的落地問題:一切法皆空,那是什麼在輪迴? 又是什麼能夠成佛? [align=inherit] 「空」如何能產生生生不息的現象世界? 2. 唯識「識」的清淨問題:唯識學詳盡分析了雜染的阿賴耶識是輪迴之源,但那本有的、無漏的清淨種子從何而來? 成佛的終極依據是什麼? 如來藏思想為這兩個問題提供了橋樑。下面我們分步來看這種精妙的結合。 一、如來藏與中觀的結合: 空性與具足 中觀學(Madhyamaka)的核心是“緣起性空”,破斥一切自性見。 純粹的如來藏思想強調“常、樂、我、淨”,容易被誤解為一種“神我”或實體,這與“無我”和“空”的基本教義似乎矛盾。 兩者的結合,是透過 「空性」來定義「如來藏」 實現的,其經典表述是:「如來藏空性智慧」。 1. 如來藏即是空性: · 如來藏並非一個實體的“靈魂”或“神我”,它本身就是空性(śūnyatā)的另一種表述。 · 《勝鬘經》中說:「如來藏智,就是空性智」(空性智就是如來藏)。 這意味著,了知一切法空的無分別智,就是如來藏本身。 · 它不是“空無所有”,而是指遠離一切名言概念、二元對立的絕對實在。 它是萬法之所以能緣起、無自性的那個終極法則和本性。 2. 空性具足無量功德: · 雖然空性,但並非死寂。 正因為它空無自性,所以才能隨緣顯現一切清淨和雜染的法。 · 從本質(法身) 上看,它就是空性;從潛能(功德) 上看,它具足成就一切佛果功德的可能性和能力(但需要因緣來開顯)。 · 這就好比鏡子的本質是“空”(一無所有),但正因為它“空”,才能“具足”映現萬物的功能。 不能說映現的功能是鏡子之外的東西。 結合點總結:如來藏 = 空性。這個空性不是“空無”,而是能起妙用的、具足一切功德的終極實在。 這解決了中觀「空」可能導致的虛無主義誤解,為成佛提供了積極的、肯定的依據。 二、如來藏與唯識的結合: 真心與妄識 唯識學(Yogācāra)的核心是“萬法唯識”,用阿賴耶識來解釋輪迴。 但雜染的阿賴耶識如何能轉為清淨? 其根源何在? 兩者的結合,是透過 「如來藏緣起」 模型實現的,其最高代表是《大乘起信論》的 「一心二門」 體系。 1. 阿賴耶識的根源: · 《大乘起信論》提出:“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賴耶識。” · 這意味著,生滅雜染的阿賴耶識,其根源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真心)。 因為無明的擾動(“一念無明”),清淨心產生了幻象,看到了主客二元,這個能見度的功能就是“業識”,它是阿賴耶識的起點。 · 阿賴耶識是 「真妄和合」 的,其「體」是如來藏(真),其「相用」是生滅妄念(妄)。 2. 轉識成智的終極保證: · 在純粹唯識中,轉依是「轉捨」雜染的阿賴耶識,「轉得」清淨的真如與無漏種子。 但無漏種子的來源有時被解釋為“本有”或“新熏”,理論上有討論空間。 · 引入如來藏後,轉識成智有了一個絕對可靠的根基-真心。 修行不是創造一個本來沒有的東西,而是去除覆障,顯發本具的真心。 · 阿賴耶識如同波浪,如來藏如海。 波的本質是水,但表現為生滅的相狀。 風(無明)停了,波浪就復歸平靜的海。 修行就是認清波浪的本質是水,讓風停息的過程。 結合點總結:如來藏是“心真如門”,是體的層面;阿賴耶識是“心生滅門”,是用的層面。二者非一非異。這為唯識的修行論(轉識成智)提供了一個堅實、本淨的形上學基礎。 三、集大成的經典:《楞伽經》 《楞伽經》是 explicitly 融合如來藏與唯識思想的典範,佛陀在其中對「如來藏」和「阿賴耶識」的關係進行了精妙開示。 1. 「如來藏名藏識」: · 經中常說「如來藏藏識」(Tathāgatagarbha-ālayavijñāna),兩個字連用。 這表明,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的真相。 · 從煩惱隱覆的角度,它叫「阿賴耶識」(藏識);從本性清淨的角度,它就叫「如來藏」。 · 它批評凡夫和外道因為不能理解這一點,要麼執著「無我」(斷滅空),要麼執著「神我」(實體我)。 而佛法的中道了義是: 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2. 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 · 《楞伽經》用唯識的體系(三自性、八識)來分析世界,但最終的歸宿是如來藏的境界(證二無我)。 · 修行就是在「藏識」(阿賴耶識)的層面上,轉滅妄想分別,證得「如來藏」自覺聖智。 總結:創造性融合的哲學意義 這種結合創造了一個極為圓融的系統: 理論問題 中觀解答 唯識解答 如來藏融合解答 世界本質 緣起性空 萬法唯識 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空性具德) 迷悟根源 無明執著 阿賴耶識種子現行 一念無明動真心(真如緣起) 修行本質 破執顯空 轉識成智 息妄顯真(離垢證真) 成佛依據 眾生本空,本來涅槃 轉捨染識,轉得淨智 開顯本具如來藏 最終,如來藏思想成為連結「空」(中觀)與「有」(唯識)的樞紐: · 對中觀而言, 它避免了“惡取空”, 肯定了涅槃和成佛的積極意義。 · 對唯識而言,它為轉識成智提供了終極的、本淨的形上學基礎,解釋了無漏法生的根源。 可以說,如來藏是“真空”中的“妙有”,是“唯識”背後的“真心”。這種結合使得大乘佛教的理論既保持了「無自性空」的批判性銳度,也具備了「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慈悲和可行性,完成了從哲學到信仰、從解構到建構的宏大閉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