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x0
|
[分享] 「自空」和「他空」
您好! 這是一個佛教哲學,特別是藏傳佛教中觀派裡非常核心且深奧的辯論主題。簡單來說, 「自空」和「他空」是兩種對 「空性」的截然不同的解釋方式。 下面我將為您詳細解釋這兩種觀點。 核心比喻一個經典的比喻可以幫助我們理解: · 自空觀:就像看一個空杯子。它之所以是「空」的,是因為它本身沒有水。它的「空」是源自於自身(自空)。 · 他空觀:就像看夜空。夜空是「空」的,但這種「空」是因為缺乏星星和雲彩這些「他物」。夜空本身(即空間本身)作為一種“存在”或“背景”,是不空的。 一、自空觀 自空觀,藏文為 Rang-stong,是印度中觀派的主流觀點, 由龍樹菩薩開創,後來被月稱論師( Chandrakirti )的應成派( Prāsangika )發展到極致。 格魯派將其奉為正統。 1. 核心定義: · 「自空」 意指:一切法(所有現象)之所以是空性,是因為它們本身沒有獨立、固有、不變的「自性」或「本質」。 · 空性不是從外面強加在事物上的屬性,而是事物本身的存在方式。 萬物皆是緣起 (依賴各種條件和合而生), 故其本性自是空寂。 「緣起」故「性空」。 2. 主要特點: · 破斥一切執著:不只認為「有」是空,「空」本身也是空(「空空」)。 它徹底否定任何形式的絕對存在,包括對「空性」概念的執著。 · 無分別:在終極真理 (勝義諦)上,不建立任何肯定的論斷,只透過破斥對方的錯誤觀點來彰顯真理。 一切概念分別皆是戲論。 · 平等空:一切萬法,從桌子、山河到佛性、涅槃,其空性的意義是完全一樣的,都是「無自性」。 不存在有些法空得多、有些法空得少,或有些法不空的情況。 3. 代表人物:龍樹菩薩、月稱論師、宗喀巴大師(格魯派)。 二、他空觀 他空觀,藏文為 Gzhan-stong,主要源自覺囊派,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印度的《如來藏》系經典(如《楞伽經》、《勝鬘經》)和無著、世親的唯識學派。 1. 核心定義: · 「他空」 意指:有一個終極實在(通常是「如來藏」、「佛性」或「真如」),其本身是永恆、清淨、不空的。它之所以被稱為“空”,是因為它“空”去了覆蓋在它之上的“他物”(即無常、雜染、虛妄的分別心)。 · 好比金子被泥土覆蓋,泥土不是金子的本質,可以被清除。 金子本身(如來藏)是真實不虛的,空的是泥土(客塵煩惱)。 2. 主要特點: · 肯定終極實在:承認有一個絕對、光明、清淨的智慧本體(如來藏)是真實存在的。這個本體是輪迴與涅槃的根基。 · 分別空與不空:認為虛妄的、世俗的、污染的現像是「空的」;而超越的、永恆的、清淨的佛性是「不空」的。 空的是「他」(客塵),而不是「自」(本性)。 · 修道論:修行的目的是去除覆蓋在如來藏之上的暫時性污垢,讓本自具足的佛性顯現出來。 3. 代表人物:篤布巴( Dolpopa Sherab Gyaltsen ,覺囊派祖師)、多羅那他( Taranatha )。 對比總結 特徵 自空觀 他空觀 核心意義 自身無自性故空 空去他物故,自性不空 空的對象 一切法 (包括空性本身) 覆蓋在如來藏之上的客塵煩惱 不空的對象 無 (堅決否定任何不空的本體) 如來藏、佛性、真如(終極實在) 哲學傾向 批判性、解構性 (破而不立) 本體論、建構 (立一終極本體) 經典依據 《中觀》根本頌、 《入中論》等 《如來藏》 系經典、《寶性論》等 主要派別 格魯派(主流)、薩迦派、寧瑪派的部分見解 覺囊派(核心),也對寧瑪派、噶舉派的大圓滿、大手印思想有影響 修行著重 透過邏輯分析破我法二執,體認無自性 堅信本具佛性,淨除客塵,使本覺顯現 歷史影響與爭議 在藏傳佛教史上, 自空與他空的爭論極為激烈。 · 格魯派的宗喀巴大師嚴格遵循月稱的應成派自空見,認為它是了義最究竟的見解。 · 格魯派將他空見批判為一種變相的「常見」(認為有永恆不變的我或神我),偏離了中道,甚至近似印度教的「梵我」思想。 · 覺囊派因此受到壓制,在歷史上一度衰微。 但近現代以來,其價值被重新檢視。 · 需要注意的是,寧瑪派(大圓滿)和噶舉派(大手印)的教法中也包含類似「他空」的元素(如強調本覺光明、如來藏),但它們通常以更巧妙的方式融匯了自空見的精髓,避免落入「實有」的陷阱,巧妙巧妙」。 結論 簡而言之: · 自空見說: “萬法皆無自體,所以是空。” · 他空見說:“有一個真實本體,它空去了虛假的覆蓋, 所以它本身不空。” 這兩種觀點代表了通往「空性」理解的兩種不同路徑:一條是徹底解構的批判之路,另一條是肯定本體的信仰與實踐之路。 理解它們的差異,是深入藏傳佛教哲學核心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