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053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怎樣參“念佛是誰”?
虛雲老和尚:怎樣參“念佛是誰”?
古代祖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達摩祖師的安心,
六祖的惟論見性。只要直下承當便了,沒有看話頭的。
到後來的祖師,見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機詐,
每每數他人珍寶,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門庭,⋯⋯
各出手眼,才令學人看話頭。話頭很多,
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父母未生前,
如何是我本來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誰,為最普通。
什麼叫話頭?話就是說話,頭就是說話之前,
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之前,就是話頭。
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
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沈、不著靜、
不落空,叫做不滅。時時刻刻,
單單的的,一念回光返照。
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或照顧話頭。
看話頭先要發疑情,疑情是看話頭的拐杖。何謂疑情?
如問念佛的是誰。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
還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著了還有口,
為什麼不會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個什麼樣子,卻沒處捉摸,
因此不明白,便在“誰”上發起輕微的疑念。
但不要粗,愈細愈好。隨時隨地,單單照顧定這個疑念,
像流水般不斷地看去,不生二念。
若疑念在,不要動著他;疑念不在,再輕微提起。
初用心時,必定靜中比動中較得力些。
但切不可生分別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
不要管他動中或靜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誰”四字,最著重在個“誰”字,
其余三字不過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飯的是誰,
痾屎放尿的是誰,打無明的是誰,能知能覺的是誰。
不論行住坐臥,“誰”字一舉,便有最容易發疑念,
不待反復思量卜度作意才有。
故誰字話頭,實在是參禅妙法。
但不是將“誰”字或“念佛是誰”四字作佛號念,
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誰,叫做疑情。
有等將“念佛是誰”四字,念不停口,
不如念句阿彌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亂想,
東尋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
等於欲升反墜,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發的疑念很粗,忽斷忽續,忽熟忽生,
算不得疑情,僅可叫做想。漸漸狂心收籠了,
念頭也有點把得住了,
才叫做參。再漸漸功夫純熟,不疑而自疑。
也不覺得坐在什麼處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
單單疑念現前,不間不斷,這才叫做疑情。
實際說起來,初時哪算得用功?僅僅是打妄想。
到這時真疑現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時候。
這時候是一個大關隘,很容易跑入歧路。
(一)這時清清淨淨無限輕安,若稍失覺照,
便陷入輕昏狀態。若有個明眼人在旁,
一眼便會看出他正在這個境界,一香板打下,
馬上滿天雲霧散。很多會因此悟道的。
(二)這時清清淨淨,空空洞洞。若疑情沒有了,
便是無記,坐枯木巖,或叫“冷水泡石頭”。
到這時就要提,提即覺照。覺即不迷,即是慧;
照即不亂,即是定。單單的的這一念,湛然寂照,
如如不動,靈靈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煙,
一線綿延不斷。用功到這地步,要具金剛眼睛,
不再提,提就是頭上安頭。
昔有僧問趙州老人道:“一物不將來時如何?
”州曰:“放下來。”僧曰:“一物不將來,放下個什麼?
”州曰:“放不下挑起去。”就是說這時節。此中風光,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說可能到。到這地步的人,
自然明白,未到這地步的人,說也沒用。
所謂“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不獻詩”。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8-28 18:48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聖嚴法師:
問:萬法是差別,一是統一。
當所有的差別都歸於平等統一,似乎已是最高境界了,
還要問「一歸何處」做什麼?

答:這是趙州禪師的語錄。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有人說前一句是歸納的,
後一句是分析的;前一句是整體的,後一句是個別的。
如果僅止於此,這是邏輯分析而不是禪。
佛經中是這麼說的:萬法是一切諸法,
是千差萬別種種不同的現象;一是指本體或是全體,
是完整的、統一的局面。
不要把「萬法」和「一」當成兩樣東西。 從統一來看是一,
從分析來看是一切。 可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這是佛法中所謂的萬法不離一心,跟哲學上的本體不同。
從一心中流露出千差萬別,然後千差萬別又回歸一心,
此心可以是煩惱心或智慧心。
凡夫眾生不斷由種種思想觀念而產生種種行為,
以他的行為而感受果報;這是凡夫所處的世界──心生種種法生。
若從菩薩或佛而言,菩薩心中有一切眾生,
眾生都沒有離開菩薩的心,那是智慧心和慈悲心,是廣度眾生。
佛法是這麼說的,但這是不是禪呢? 不是! 禪法是不立一法,
既沒有生死的煩惱法,也沒有出生死的解脫法。
如果把它們分成兩截來看,這就是煩惱。
真正解脫的人是既不怕生死也不戀生死,
所以沒有一法和萬法的問題。
因此,若有人問禪師「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這位禪師若是德山,一定給他三十棒;若是趙州,
他可能會答「庭前柏樹子」或「麻三斤」。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在此並不代表任何意思,
它是提醒你不要有分別心。 佛法是有層次的,
最高層次是不落階梯,沒有層次。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8-28 18:49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拖死屍是誰/釋惠敏:根據岑學呂編輯的
《虛雲和尚年譜》所述︰
「居則巖穴,食則松毛,及青草葉。渴則飲澗水,
日久褲履俱敝,僅一衲蔽體,頭上束金剛圈,鬚髮長盈尺,
雙目炯然。人望見之以為魅,怖而走,予亦不與人言談。
初一二年,時見勝境,不以為異,一心觀照及念佛。
處深山大澤中,虎狼不侵,蛇蟲不損,不受人憐,
不食人間煙火,幕天席地,萬物皆備於我,心中歡悅,
自以為四禪天人也。夫世人之患,為口體耳。
古人有所謂以一缽輕萬鍾者,我今並一缽而無之,無礙自在。
因之胸次灑然。體力日強。耳目聰明。步履如飛。
自問亦不自知其所以然。後一年,乃隨心所欲,隨意所之。
有山可住,有草可食,行行重行行,不覺又一年矣」。
31歲(1870年)時,有一天行走到浙江省溫州某山,
棲息山巖洞中。某一修禪人來訪,頂禮問他說:
「久聞高行,特求開示」。虛雲禪師被他一問,深感慚惶,
乃回答:「智識愚昧,少所參學,望上座慈悲指示」。
那位修禪人則介紹他去請問浙江省天台山
華頂峰龍泉庵之融鏡老法師。
當虛雲禪師前往天台華頂峰頂禮老法師時,
融鏡老法師顧視良久,問︰「你是僧耶?道耶?俗耶?」
回答︰「僧」。老法師又問︰「受戒否?」 回答︰「已受具」。
老法師再問︰「你這樣,試有多久?」予略述經過。
老法師又問︰「誰教你如此做?」
回答︰「因見古人每多苦行成道,故此想學」。
於是,老法師開示︰「你知道古人持身。
還知道古人持心否?觀你作為,近於外道,皆非正路,
枉了十年功夫。巖棲谷飲,壽命萬年,
亦不過如《楞嚴經》中所說十種仙之一,去道尚遠。
即進一步,證到初果,亦不過自了漢耳。若菩薩發心,
上求下化,自度度人,出世間不離世間法。你勉強絕粒,
連褲子都不穿,未免顯奇立異。又何怪功夫不能成片呢?」
虛雲禪師被老法師痛處一錐,直透到底,
於是再頂禮求開示。老法師說︰
「我教你,若聽,在這裏住。不聽,任去」。
虛雲禪師答︰「特來親近,焉敢不聽。」
老法師即贈送衫褲衣履,令剃髮沐浴,作務去。
並且教他看「拖死屍是誰」的話頭。虛雲禪師從此試吃粥飯,
及學天臺教觀,勤勞作務,很得到老法師的嘉許,並得其啟發。

一代奇僧虛雲老和尚
虛雲和尚(俗姓蕭,名古岩,字德清。)
西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生於福建泉州。
出生時母親就去世,由庶母撫養長大。
俗姓蕭初名古岩,又名演徹,字德清,別號幻遊。
其父蕭玉堂是舉人出身,官至泉州府幕。
青年時就對佛教產生濃厚興趣,一心出家修行,
17歲時,其父為防止法師出家乃為其娶妻田氏、譚氏,
然法師與田譚二氏同居而不染,為新婦解說佛道。
虛雲19歲出家,31歲至浙南雁蕩山學於天臺融鏡法師,
36歲至高明寺聽敏曦法師講《法華經》,
又至岳林寺聽《彌陀經》,
37歲至天童寺聽《楞嚴宗通》。
1882年,43歲發心報父母養育之恩,發願三步一拜,
從普陀山 出發,前往五臺山,迢迢二千里,
二度頻臨死亡,幸得文殊菩薩化身相助,三年苦行,
終於成功。嗣後數年,虛雲遍訪名山大川。
虛雲49歲南行朝聖,由四川至西藏,
再翻越雪山(喜瑪拉雅山)經不丹到印度、
緬甸周遊南亞諸國,經由騰沖返回中國。
53歲起住九華,弘教三年。歷盡艱辛至56歲開悟。
虛雲一生到處開荒辟地,不住持現成寺院,
不接受豐厚供養。前後戒度弟子萬余人,
乞戒皈依者百十萬人。他親手興建大小梵刹數十,
其著名者雲南雞足山祝聖寺、昆明雲棲寺、
廣東曲江南華寺、乳源雲門大覺寺 、
江西永修縣雲居山真如寺等。
1959年圓寂于江西雲居山大覺寺 ,享世壽120歲。
他留下詩偈甚多,摘要如下:
<馬觀源居士索偈偶拈>:
也不攜琴,也不帶鶴,嘯傲煙霞,灑灑落落。
參透生死,放下一切,隨處煙霞可灑脫。
<偶拈>:
觀空入假易,從有入無難;有無俱盡處,切莫自顢頇。
念佛佛念我,念他作什麼;唯心原淨土,自性即彌陀;
有無皆空,唯心淨土。
56歲<悟道詩>:
杯子撲落地,響聲明歴歴,虛空粉碎也,狂人當下息!
120歲<辭世詩>:
少小離塵別故鄉,天涯雲水路茫茫;
百年歲月垂垂老,幾度滄桑得意忘。
但教層迷登覺岸,敢辭微命入爐溫;
眾生無盡願無盡,水月光中又一場。
<詩聯>: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
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
【啟示錄】
1. 虛雲和尚道心堅定,親歷八國聯軍、北伐、
日寇侵華、國共之戰、文革…,
尤其文革期間被毒打得死去活來。
真是一生受盡九磨十難,居然能活到120歲,
為佛法無邊留下見證。
2. 「眾生無盡願無盡,水月光中又一場」
他若非菩薩乘願而來,當作何解釋?

虛雲法師:
觀空入假易,從有入無難;
有無俱盡處,切莫自顢頇。
念佛佛念我,念他作什麼;
唯心原淨土,自性即彌陀;
有無皆空,唯心淨土。

按這裡檢視影片,登入論壇可以直接觀看&feature=related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5-08-28 18:59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8-28 18:50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4897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