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183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生命存在的本質

圖 1.

圖 2.



海雲法師:感受生命存在的本質

無住無著,莫攝莫收;是非兩忘,
能所雙絕;斯絕亦絕,般若現前。

這一段在整個《心要法門》來講是核心,
它要介紹的就是“般若”這兩個字。
“般若”是智慧,但它不是普通的智慧,
一般世間的知識可以講“聰明”,
它對於事物的分辨很清楚,
佛法講的“般若智“慧”是說它能夠超越對事情的分辨,
而去感受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是怎樣體驗出來的?
我們通常講世間的智慧是一種對立性,
要如何把對立消除掉變為統一,看似很簡單,
可是當“對立性”產生的時候,
你卻沒有辦法警覺到什麼叫對立性?
要如何把它消除掉?你有沒有辦法從這地方去進行,
學佛人就是學著要覺悟這個東西。

外道也在修行,但是他們所講與我們是有所不同。
通常他們是以“禪定”為絕對,
因此“定功”要多深,他們都能有。
在印度甚至於有人一坐幾個月,灰塵蓋覆讓人以為是枯木。
中國古代也有,但這並不是佛法真正的修行方式。
佛法鼓勵我們的是活潑、自在出入⋯⋯的修行方式。
透過我們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那個人是誰?透過我們的眼睛、
耳朵……看外面境界的那個真我是誰?是什麼?
感受得到嗎?你若能感受到,那就叫做善根、智慧,
有些人聽到這樣講就暈頭轉向,以爲很抽象不可思議,
在這裏你能感受到一點消息嗎?

從這裏我們可以發現,
佛法所標示的目標和一般的修行人所追求的不同,
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
“般若”是怎樣展現出來的。

“無住”,不安住在一個固定的地方。

“無著”,不執著某一個固定的目標、對相。

“莫攝莫收”,攝受沒有,收也沒有。
你可以發現他都是用否定句,全部用雙破法,
這就是空宗的語言模式。
他不給你肯定的答案,因爲肯定了你就會執着,
所以才說:“無住無著,莫攝莫收,是非兩忘。”

“能所雙絕”,兩忘和雙絕等於是“非能”、
“非所”、“非是”、“非非”那個意思。
“斯絕亦絕”,那個絕、無、莫、忘,
也都要把它除掉;就是說無住無著的“無”要無,
莫攝莫收的“莫”也要莫,是非兩忘的“忘”也要忘,
能所雙絕的“絕”也要絕,斯絕亦絕是指這種情況。
當你達到這般境界的時候,
般若才能說是現前了,才能叫做你有般若。

“般若”不是一個讓你能夠很肯定而且可以掌握的東西,
但從性宗的立場來看就不這樣講,
反而讓你感受到“無位真人”那個“真我”,
那個生命洪流中永遠不變的,你能不能感受到?換句話說,
它可以從肯定的立場來講,這是性宗的語言表達方式;
也可以從否定的立場來講,這是空宗的語言表達方式。

智慧的本身並不特别,它是人人原本具有的,
我們都可以感受得到,在修行當中就是要做這樣的一種訓練。
譬如有些人說無神、無鬼,我們若問:“爲什麼沒有?”
他會說:“那是你的心理作用,科學根本無法求證。
”那麼這個人的生命品質、智慧程度,
具足般若的标準是非常非常的低,這樣的人他可能知識程度很高,
或者福報、權力很大,但這種人對生命存在的本質沒有感受。
換句話說:他若要把球送給對方,
他一定得把球親手交給對方,若以投或丢的方式把球送給對方,
他沒有辦法感受,
我們隻是以這例子來表達那種人的執著性。

“般若”告訴我們很多東西是不能以意識狀態去推理的。
情人在一起,科學怎樣證明他們之間有感情呢?
所以那種沒有辦法去體會生命總體存在現相的人,
他的生命是非常枯竭的,
他沒有辦法去體會人和人之間怎麽會有感情,
他隻會找個理由套上關係,其實感情這東西是不能解釋的,
感情相應與不相應,也不是科學所能求證的。

人生中有很多事情,如夫妻間的感情是怎麼建立的?
或者我們和人家一起合作的時候,你能不能取得默契,
建立共識?水、火之間隔着一層媒介,
那就是共識。水、火關系就變得相當奇妙,而不是水火不容。
這就是說人對生命感受的能力,能感受到,就是有般若智慧的人。

抽象的部分其實滿具體的,假如你能有所感受,
並在生命中作爲生活的指導,那麽你在人生的旅途當中,
會生活得非常幸福美好。同樣地,你如果要了生死、出三界,
也是要從這個第一步下手,
然後才可以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質,
否則你會停留在一個低層次的地方,受到環境的污染。
例如“花報”——花天酒地……,那是一種誘因,
使你的生命品質一直下降。也許你是個沒福報的人,
還好!花報不會現前,你在長期壓抑和尋找生命價值的時候,
自己也會逐漸地脫胎換骨,
因爲你會去尋找人生要如何才能安身立命,
那時你的般若智慧會增長。

從這地方可以看到佛法的修行和訓練者,他在物色對相的時候,
他看的不是你表相的福報,
而是看你生命中般若智慧的善根,
也就是看他能不能去感受生命的那一層意義。
有些人根本不行,人與人之間他總是說别人錯了,
從沒有想到自己到底對不對,而一直處在對立的情況。

在這裏“對立”能所雙絕,善根愈低則愈對立,修法也是一樣,
很多人修的是對立法而不是對治法,
他要修什麽先把那東西給豎起來,“法”先豎立起來,
然後“我”來修這個法。你這樣修一定會退心,
因爲你有一個很明确的“法”訂在那地方,
要再把它修成什麽樣子根本沒辦法。修法若孤立則“人”、
“法”就對立了,也就沒辦法融進去了。

一個會修行的人當這個“法”一起來,
經文内容知不知道無所謂,自己先融人經文的境界裏。
因此“誦經”的本身並不是頂重要的,它只是一個媒介,
我們能不能透過這個媒介進入那種狀態?
所以當要誦經、念佛、拜佛時,重要的是自己能融入那個境界,
假如自己會這樣訓練自己的時候,就會發生一種現象——
我和你相處的時候,我要和你交融在一起,
這時候就不會對立了。

我們之所以有煩惱,就是因爲“只要你來”我就開始預防了,
我必須保護自己,於是問題就來了。
所以當有人給你提意見時,
你就認爲又來找我麻煩了,這就是對立。

假如對方一提出問題,我們就馬上投入、
交融在那個問題狀況裏,或是認爲他提出來的意見,
可以解決我的問題,那麽情況就不一樣了。
他能解決你的問題,乃是因爲你能和他交融。
以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态。

一個人和我們談吐、講話、提意見,他本身是中性的。
之所以變成好的或壞的,都在于我們自己,
因爲他怎麽罵我們都不要緊,關鍵都在自己的“用心”。
他罵我,圓融性的人會以爲是在成就我;他若稱贊我,
對立性的人會認爲又在諷刺我。我們在處事上常有這種情況,
所以這個不是純粹的理論問題,
而是人生的實踐原則。我們每天都在做,
每天舉手投足與人應對都是這些事情,只是你不知道爲什麼?
而國師能把個“爲什麼”從根源揪出來,我們就能了解了,
了解了之後要照着去做。

所以說一個真正事事無礙的人,他的理可以轉到極深,
深到你完全不懂的地方,而他所顯現出來的,
是非常平凡的事相,國師他理論很清晰,
但他走在路上也是和我們一樣。我們是在事法界裏,
所以任何一個境界來到都會引起我們的對立性,
而他老人家不論任何境界來,他都能夠銷歸自性,差别就在這裏。

般若是什麼?說不出來,但總體的感受各位該有了,
你就把這感受帶在心裏,經常的去體會、感受,
把這個全盤的感受轉變成很簡單的一兩句話,
當你那一兩句話琅琅上口的時候,那就叫做開悟。
開悟和了生死之間還有一段距離,有人先了生死再開悟,
也有人先開悟再了生死,那要看你的修法層次如何,
不一定是要由戒生定,由定再生慧。

“心要法門”就是要能掌握自己的心,
一個有生命感和沒有生命感的人差别在哪?
爲什麽我們在日常生活時不像赴宴會時的那種打扮?
只要能自在,美就是生命力的表現,和人相應、
互動之間本來就是要了解這些,
這樣你會發現我們的生命能量會一再地增長。
當你看什麽都意興闌珊的時候,
也就是你的生命能量堵住了,假如還有出口的話,
很快也會枯竭的。

人若活在别人的掌聲中,當掌聲稀疏了他就受不了,
因爲他是建立在那種沒有辦法體會出
什麽叫做生命的那種生活形態中,長期使用他的識性,
他的投入只是要博得别人的掌聲,靠着掌聲來做爲生命的能量,
掌聲一消失,生命能量的借口堵斷了,
這時他會自覺很沒用,這就是沒有自己的生命。
他就像行屍走肉一般,生命不是自己在活動的,
而像計算機一般設計幾個程序,
然後自己始終就在那個程序上跳來跳去,
當生活到達這樣的程度是一種悲哀。
因爲我們生活中已經被命定在那簡單的幾個步驟裏,
一天又一天同樣的步驟始終在那邊繞,
但大部分的人卻爲什麽會停留在這種生活狀態呢?
因爲這才叫做有安全感,其實那又有什麽生命呢?

一個修行人就是要突破這種僵局,活在一個很輕鬆,
而且是全方位的生活狀態下,即使是一點點的享受,
只要能深入去感受到那生命在起作用的情況,
這時若還帶有修行所具有的癡情,一個不小心,也許就開悟了。

上班工作是必須的,但我常告訴各位要留一點時間
在家享受真正的天倫之樂,慢慢累積生命的情操,
然後家人彼此之間的共識就會産生。而有了共同的話題,
心性的交流自然會産生,尤其傾聽年輕人講話,
你會發現我們生命的成長非常不可思議,
生命能量增加得很快,你會生活得非常愉快。
由年輕人的心理變化和處事態度,
我們來看所謂的“無常”特别明顯,
他們所有生活環境中的每一個分子幾乎都是同個樣子,
就是和我們不一樣,我們這一代甚至上一代對“情”很執著,
他們卻是三兩天就可換上新的朋友。
從他們處事的態度中觀察“無常”,然後告訴他們“無我”,
他們在這種狀況下也能夠開悟、超越和成道。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3-09-10 08:37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09-04 12:07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4356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