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060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ropen9066 手機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 鮮花 x8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幼兒生病時家長應有的認識
一、前言

  小孩,特別在上小學以前,經常容易生病,除了他(她)們的身體器官尚未完全發育之外,免疫系統尚未成熟更是極為重要的因素。人類的免疫系統可說是從出生後才開始發育的。當嬰兒哇哇墜地時,他們的免疫系統的主要成員 ──白血球,就像戰場上的新兵一樣,毫無任何作戰的經驗(從母親身上也許能獲得一些抗體,然而約只有數個月的保護效能)。等到他們與環境中各式各樣的「抗原」接觸後,經由辨識──記憶的系統作用,才能發揮其抵禦外侮的作用。也就是因為在孩童期有這一段的訓練,才能使成人的免疫系統能在外敵(如感冒病毒)還未對身體造成傷害、產生症狀前就可以消滅外敵,這也就是大人的感冒次數遠少於小孩,且症狀也較輕的主因。

  根據統計,小小孩每年平均感冒次數高達六至十次,尤其剛上幼稚園時,由於環境中各種病毒林立,感冒的次數自然居各年齡層之冠。

  好在,這些孩童期的疾病只要給予適當的休息、足夠的營養以及也許少量的藥物,大多數會自然痊癒,不至於會影響其日常的作息,包括上學。當然,除了這些「自限性,Self-limited」的疾病之外,仍有一些疾病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甚至奪去小孩的生命,我們自然不可對疾病的任何蛛絲馬跡掉以輕心。本文的目的也在告訴家長,如何面對小孩生病的狀況,給予最適當的處置。

二、如何判斷小孩是否生病了

  嬰兒與小小孩生病時不見得會告訴大人。父母親應保持警覺,注意小孩平時的外觀與行為,如果他們突然有迥異於常的情況,多半表示他們生病了。以下是小孩生病時常見的徵兆:



煩躁不安(尤其在三歲以下)
特別疲累、精神不濟
特別愛哭鬧(嬰兒期常見)
臉色潮紅或蒼白
頭疼或耳朵疼
皮膚疹
冒冷汗、寒顫
前額發冷或發熱
胃口變差
肚子痛
大便的次數或形狀有改變
小便量減少或增加
睡不安穩



  一旦小孩有上述的情形,家長首先應該讓小孩休息。在家觀察期間應該先量個體溫(家庭中、幼稚園裡應該隨時準備一支體溫計)。注意!體溫一定要用溫度計測量,不要使用空手道,對醫師而言這也許是很重要的資訊,不可偷懶!
三、什麼時候該去給醫生檢查

  在多半的情況下,父母親可以相信自己對小孩是否生病的判斷,因為你們對小孩平時的習慣、脾氣、健康狀況最為清楚。一般性的感冒及腸胃炎並不見得非找醫生不可,因為絕大多數這一類的疾病是由病毒所引起,只要沒有併發症或是過期不癒的情形(一般病毒感染在一至二週內會自然痊癒),只要給予適當的支持性治療(適量的飲食、補充水份及電解質、充份的休息)就會自然康復。不過,下列情況就必須給醫師檢查一下比較妥當:

剛出生的幾個月,嬰兒生病不見得會發燒或有特別症狀而且可能說變就變化很快,家長不見得能掌握生病的狀況
觀察情況後症狀反而加重或家長覺得不太放心時



急性難忍的腹痛
大便、小便或嘔吐物中帶血時
眼睛紅腫發炎
全身性的紅疹
噴射性的嘔吐
呼吸不順暢、臉色變白或藍
有抽筋現象
神智不清、昏睡不醒
流血不止(家長必須先施行直接加壓止血法)
高燒不退並且有上述之任一情形時(半夜發燒並不一定要看急診)



請注意以下事實:
發燒只是免疫系統對疾病的正常反應,發燒的高度並不代表疾病的嚴重度,發燒本身並不會對身體產生任何永久性的傷害。
最常引起小孩發燒的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感冒時活力才是疾病嚴重度的最佳指標。
小兒感冒最常見的併發症是中耳炎,因此家長有必要每次看病時要求醫師檢查中耳,以免錯失治療的時機。
四、認識治療感冒常用的藥物:大略分類及副作用
  家長們有必要對常用的藥物有一些分類上粗淺的認識,知道它們的作用及常見的副作用。藥物的種類繁多,以下僅介紹感冒時醫師常開立的藥物供大家參考:


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主要用於對抗過敏症狀(如皮膚、鼻子過敏) 及因感冒引起的流鼻水等症狀。此類藥物的主要副作用是會讓人昏昏欲睡,另外有些小孩會有冒冷汗、煩躁不安的反應。因此,如果在服用感冒藥期間有以上的反應,最有可能是抗組織胺的作用。如欲避免這些副作用,可要求醫師開立新一代較少引起嗜睡的藥。
解除鼻塞藥(Decongestant):此類藥物能減少鼻內黏膜的腫脹,局部噴劑效果較快,但可能產生反彈的副作用。
幼兒鼻塞時可以試試以下的辦法:
用溫開水加一些鹽,滴入鼻腔(每邊約2-3滴),或用棉棒沾溫鹽水潤濕鼻腔,約1-2分鐘後再將這些潤濕後的分泌物吸出或清除。四歲以上的小朋友可鼓勵他們將鼻水往內吸入,往外擤鼻涕較易將病菌導入中耳或鼻竇中,引起發炎,應盡量避免用這種方法清鼻涕。
鎮咳藥與化痰藥:鎮咳藥作用於腦部咳嗽中樞,可舒緩咳嗽;化痰藥可分解痰液,使之易於排出。較小的幼兒及氣喘患者應盡量避免使用鎮咳藥,因為咳嗽被抑制後會使痰液的排出減緩,反而得不償失。
以上三類藥物在治療感冒時並非全然必要,國外許多針對五歲以下小孩的研究報告並未證實其有效性,充其量它們只能減輕感冒的症狀,並不能縮短感冒的病程,這是大家須先具備的觀念。
退燒藥:用於減輕感冒所引起的發燒及疼痛。常用的有「普拿疼」及「阿斯匹靈」等。阿斯匹靈因可能與「雷氏症候群」有關,幼兒應避免使用。許多醫院、診所及藥房會建議給予「退燒栓劑」,然而此種藥物的安全性(較易引起腸胃不適或出血)不及普拿疼,因此,在美、日,這個藥並非常規用藥,本人只建議用於高燒且無法口服普拿疼的情況(例如每次吃了都會吐掉)。
對於發燒,國人總有一個錯誤觀念,以為發燒會「燒壞腦子」。其實,發燒就如同流鼻水、咳嗽一樣,只是感冒的一個症狀,並不會對身體產生任何永久性的傷害,除非有併發症的產生(如腦膜炎)。也就因為併發症多半會伴隨較高、較久的發燒,久而久之,發燒就被誤為「代罪羔羊」地背了「燒壞腦子」的黑鍋了。因此,家長們實在不必對發燒過於緊張,反而應將注意力放在常見的感冒併發症上(我敢打賭,十之八九的人不知道感冒最常見的併發症是那些)。
感冒最常見的併發症及症狀如下:
中耳炎:發燒不退,耳朵痛,幼兒煩躁不安、搔抓耳朵;
肺炎:發燒不退、嚴重咳嗽、呼吸急促;
鼻竇炎:發燒、超過五至七天以上的黃、膿鼻涕,臉部脹痛,頭痛;
腦膜炎:頸部僵硬、頭疼,嘔吐,畏光,持續高燒,神智不清。
氣管擴張劑:氣喘患者及幼兒細支氣管炎的用藥。主要會引起手震顫,心跳加速,過度興奮等副作用。
抗生素:可殺死細菌,不能殺病毒,不能治療感冒,只能用於治療感冒的併發症。抗生素常見的副作用有皮膚紅疹、腹瀉等。
抗生素的濫用是中外共有的問題,而臺灣尤烈。家長應養成習慣,詢問醫師開立的藥物中是否含抗生素、應該服用多久,切忌自行使用或中斷抗生素的服用,以減少抗藥性細菌的生成。
如何預防感冒:由於台灣的人口密集,要預防感冒實在不易,以下是幾個重點:
接觸鼻子、眼睛之前要先洗手
用消毒劑(清潔劑)擦拭手常接觸的物體,如門把,以殺死病毒
遠離感冒患者打噴涕、咳嗽之處所
不可使用感冒患者使用過的手帕、毛巾(病毒可在表面存活數日)或餐具
五、結論
  人的一生,總免不了生病。如何面對生病的狀況,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課題。在平時應該多充實自己的醫藥保健常識,生病時才能與醫師做最佳的溝通,掌握自己的病情。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平平安安地度過幼兒期這個容易生病的「免疫訓練期」,健康地邁向二十一世紀。家長們責無旁貸責地應該隨時吸取新知,為下一代的健康做第一線把關的工作。



THE TRUE TEST OF A MAN'S CHARACTER IS WHAT HE DOES WHEN NO ONE IS WATCHING.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2-11 15:32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3610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