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0
|
[健康] 體重控制的深層思維 /
減肥!減肥!越減越肥?!
誠所謂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古人稱增胖為發福﹔現代人卻視肥胖為健康及美觀的最大殺手。所以和減肥有關的產品及服務均大發利市。然而﹐營養專家說了好幾次「少吃多動」﹐卻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為什麼減肥難,還越減越難?為什麼少吃多動是最有效的減肥心法?除了少吃多動,還應該注意什麼?它們都是既有趣,也值得深入探索的話題。
肥胖其實是一種病。和許許多多的慢性病一樣﹐是「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結果。人體身上其實是帶有造成肥胖的基因的,從遠古至近代的人類,食物來源不穩定,覓食不易,又要因應嚴冬及荒旱﹐具有儲存脂肪的能力就成為生存與繁衍的優勢。然而在農工發達﹐物資充盈的今日﹐現代人吃東西容易(美食﹑加工食品琳瑯滿目﹐美味又便宜),生活方便(不用挑水砍柴…)﹐「好吃懶作」的結果﹐自然身體的脂肪就越積越多了。
基因是父母給的﹐天註定的﹐強求不來﹐也無法改變,不過後天的努力多下一點﹐肥胖還是可以預防及控制的。體重控制是一輩子的事﹐建立一個健康的生活習慣比短期內期待瘦幾公斤重要,在此提出一些控制體重及預防肥胖的原則:
一﹑從小做起
脂肪細胞數量增加﹐或是脂肪細胞肥大﹐都是肥胖的原因。一歲至青少年時期是脂肪細胞增生的時期﹐如果這時飲食不當﹐熱量攝取過多﹐脂肪細胞就會大量增加。這種人增胖會更容易﹐減肥會更難。現在的小胖子越來越多﹐站在國民健康的角度而言﹐絕對不是好事。
二﹑熱量要限﹐營養要夠
老掉牙的廢話﹐但最重要。肥胖是新陳代謝的問題﹐營養不均衡﹐新陳代謝就不會正常。一般人講到減重就只想到限制熱量或節食﹐光這樣是不夠的﹐這樣只會讓自己越來越懶﹐越來越沒有活力。除了控制熱量(但每天仍不建議低於1000~1200大卡)外﹐蛋白質﹑各種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B群可幫助代謝熱量)及礦物質的攝取仍應充足。在食物的選擇上﹐以天然﹑新鮮﹑少加工﹑營養濃度高(請參照特寫-關於營養濃度)﹑膳食纖維充足為原則。烹調應以少油﹑少糖﹑清淡口味為原則。文後所附的網頁聯結有大量的相關資訊與減重技巧﹐在此不多重覆。
三﹑動起來!動起來!動起來!
您已經不用砍柴挑水了﹐找些方法讓自己動動吧!作什麼運動?游泳還是慢跑?我覺得您喜歡的﹐可以持之以恆的﹐就是好運動﹐沒有一定。找自己喜歡的﹐持之以恆去作最重要。也有研究指出﹐對肥胖的人來多﹐每週更換運動項目﹐對於減重的效果更好。還有﹐要循序漸進﹐不要一開始就給自己太重的運動份量﹐容易造成運動傷害﹐也容易造成挫折感﹐影響以後的運動意願。
四﹑產後恢復身材, 請哺育母乳
女性儲存脂肪的能力比男性還強﹐懷孕時期脂肪儲存的效率尤其驚人。因為按照自然的法則﹐這些脂肪是哺乳期轉化成母乳﹐哺育下一代用的。如果沒有用掉﹐脂肪就無處可去﹐就會堆積在體內﹐越積越多。哺育母乳能讓媽媽如願恢復小姐的身材﹐真的不蓋你!
五﹑定時定量﹐勿暴飲暴食
飲食不規律的人比飲食正常的人更容易堆積脂肪。物種演化的結果﹐讓我們身體有了「逮住機會就堆積脂肪」的本能。飲食正常﹐營養熱量平均分配在各餐是重要的﹐晚上是休息時間﹐晚餐尤其不要過量﹐可以減少脂肪堆積的機會。
六﹑持之以恆
許多人減重成功﹐卻放縱自己﹐無法保持﹐最後體重再度回昇﹐然後再想到減肥﹐最後成了循環。這對身體的傷害非常大(請參照特寫:溜溜球效應)。因此減重的成功與否﹐不在於幾天減了幾公斤﹐而是在於是否能減到一個長期能保持的體重﹐並且培養了健康的飲食與運動習慣。
肥胖者因為器官的工作負擔加重﹐因此較易罹患心臟血管疾病﹑腎臟病﹑糖尿病﹑痛風﹑退化性關節炎﹑高脂血症﹑皮膚病﹑呼吸功能失常等疾病﹐且其症狀亦隨肥胖程度而益形嚴重。這些人減肥是必要的。如果您想要控制體重﹐應該找營養師好好的聊聊﹐在作過營養評估後﹐請營養師幫您設計飲食計劃﹐並教您怎麼吃。三兩天的減肥食譜其實沒什麼用處﹐道聽途說的減重偏方尤不可取﹐不當的節食與吃減肥藥尤其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也﹔下巴雙層﹐非一日之饞也。您擔心您的腰身和樹幹的年輪一樣(一年增一圈)嗎?記得「少吃多動」吧!要知道:最好的減重方式﹐是增加自己精力﹐作更多有益身心的活動。宜持之以恆﹐忌一暴十寒﹐尤其不能操之過急。需知﹐減重的目的在於獲得健康與喜悅﹐任何因減重而傷害健康的舉動﹐都是不聰明的。
‧重點提要‧
人體帶有造成肥胖的基因:遠古至近代的人類,食物來源不穩定,覓食不易,又要因應嚴冬及荒旱,因此具有儲存脂肪的能力以佔有生存與繁衍的優勢。
若小時候飲食不當﹐熱量攝取過多﹐脂肪細胞就會大量增加,則增胖會更容易﹐減肥會更難。
維生素B群可以幫助熱量代謝。
晚餐不能過量,否則易造成脂肪堆積。
男性的脂肪比例大於25%,女性的脂肪比例大於30%,就可以稱為肥胖。
測量腰臀比(腰圍/臀圍),男性大於0.9,女性大於0.85即可稱為肥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