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x0
|
[分享] 根本与枝末
图 1.
 您提供的这段文字是禅宗核心教义的精彩浓缩,融合了中土智慧谚语与达摩祖师的要旨开示。 以下为您解析其深意:核心主旨这段对话直指禅宗「明心见性」的根本法要:一切修行都应回归心性本体,离此之外皆是枝末外求。 分层解读 1. 引子:根本与枝末的比喻(树喻) · “根本与枝末” · 「树头顾乎在,不惊树尾做风台」(闽南语谚语) · 树头(根):比喻事物的根本、本源(即自心本性)。 · 树尾做风台:比喻外在的境遇、风波、枝末现象。 · 意义:只要守护好根本(心性安定),就不必惧怕外在的风吹草动(无常变幻)。这为后文达摩的「观心」法门做了极为贴切的铺垫。 2. 达摩的开示:观心为最省要之法 · 问: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 · 问题核心:什么是最直接、最扼要、最根本的成佛方法? · 答: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 答案极致简约:唯有「观心」这一法门。 因为它能总括、含摄一切修行法门,是真正的「省力捷径」。 3. 为何「观心」能摄万法? ——心为万法之根 · “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 · 这是大乘佛法的根本见地,源自《大乘起信论》等经典。 「万法」指一切现象、事物、法则,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 心是产生这一切的根源和基础(唯识学称为「万法唯识」)。心若清净,则所见世界亦清净;心若染污,则世界充满烦恼。 · “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 · 了心:即彻见、觉悟心之本性(空性、觉性)。 · 一旦明心见性,一切功德、智慧、妙用自然具足,无需向外逐一点滴求取。 如同找到树根,就拥有了整棵树的生机。 · 再次用树喻强调 · 栽树存根而始生子:种树保住根,才能生长枝叶花果(比喻从根本修,则自然成就)。 · 伐树去根而必死:砍树若去根,整棵树必死(比喻舍本逐末的修行,终无成果)。 4. 了心与不了心的修行差别 · “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 · 若从觉悟心性的根本上修,事半功倍,轻松易成。 因为抓住了源头。 · “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 若不识本心,只是盲目在外在形式、枝节上用功,即使耗费再多功夫,也难有真实受益。 如同煮沙欲成饭,终不可得。 5. 终极结论:善恶皆由自心,莫向外求 · “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 这是最终的归结与警告:一切快乐痛苦、善恶境界、凡圣差别,全都是自心的显现与造作。 · 若想在心之外另找一个「佛道」或「净土」去求取,是完全找错了方向(「终无是处」)。 总结与启示这段文字是典型的直指人心」的顿教法门,其核心精神在于: 1. 向内求,非向外求:真正的道场不在别处,就在当下的一念心中。 2. 抓根本,舍枝末:修行不是知识的堆砌或行为的苦修,而是对心性的直观与体认。 3. 重实质,轻形式:一切诵经、念佛、持咒、打坐等法门,若不能回归到「观心」、「觉照」这个本质上,就容易流于形式。这正如《六祖坛经》所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食菩提,恰如求兔角。」真正的省要之法,即是返观自照,认识本心。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25-09-13 22:42重新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