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者学中的破窗理论(奇摩知识找的!
)
破窗效应
美国Stanford大学心理学家辛巴杜(Philip Zimbardo)曾在1969年在美国加州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后来,辛巴杜用铁锤把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威尔森(James Q. Wilson)和凯林(George L. Kelling)两个研究犯罪学家依循这项试验,于1982年提出了「破窗理论」(Broken Windows Theory)。
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当窗户破了没人修理,路人经过后一定认为这个地区是没人关心,没人会管事,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因此引发更多人打破其他的窗户,于是从这栋大楼开始蔓延到整条街,扩散到其他邻近街道。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美国纽约市长朱利安尼是怎么着手进行?以前纽约市有一个特殊景观:「洗车流氓」,这是一些地痞守在路口或塞车的区域,朝着你的挡风玻璃随便喷两下,再拿把破布或报纸擦一下,就向你要「服务费」。不给就踹门或是吐口水,常常把人吓一跳,特别是对观光客而言。这对大众的心理和对纽约市的观感有非常负面的影响。
对处理这问题,当时有很多意见,大家都认为不可行,或是不必要。长久以来,大家认为这种行为充其量只是不好,法也无明文说这是犯罪行为;就算有,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罪,反正「微罪不举」嘛!而且,纽约市凶杀案很多,不需要把珍贵的警力放在这种「小事」上。不过朱利安尼坚持,并且认为要整顿纽约市治安就是要从抓所谓「洗车流氓」等的「小事」开始。
在朱利安尼的坚持下,纽约警务处研究发现,虽说没有明确法令可以处罚他们的「洗车」行为,但是他们确实也违反了交通法规,而所谓的「洗车流氓」其实也只有仅仅180人而已,就这样,纽约警察开始从这件「小事」着手,不到一个月,「洗车流氓」几乎销声匿迹,市民称庆,而观光客也回流。
另外,纽约市在八十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沈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这里可是民权至上的美国哟!),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之后,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刚开始时从小处着手,很容易会让大家觉得缓不济急;不过往往这是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方法。纽约市就这样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因而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