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以为钟爷爷那么利害,一定在很好的英文学习环境中长大,说不定是美国出生的。错!我的童年是在抗战中的穷乡僻壤度过,没有电视,DVD,也没有收音机,除了生物课本里达尔文的照片外,甚么老外都没见过。没有钢笔、原子笔,连铅笔都没有,英文字是用毛笔写在草纸上的。因为没东西玩,只能跟私塾里的学生玩吟诗作对,所以有了音韵的根基,后来虽未因此成为诗人,但这音韵的种子,在休眠了60年以后,却在英文的土壤中发芽,开花结果,大放异彩,这是天意吧!
初到台湾,在台大里的同学说北京话的极少,本省同学说日语,外省同学说四川话、山东话和上海话。我对这些异乡方言很感新奇,本能地用音韵加以归纳,结果发现在音韵方面,山东话与北京话差两声,例如安全这两个字,北京话是 [安 - 全ˊ],山东话加减两声,而为 [安ˇ全ˋ]。而四川话呢,有很多字只差一声,如 [炮ˋ电ˋ邓ˋ]三字,北京话都是四声,四川话减一声, 三个字读起来像 [跑ˇ点ˇ等ˇ]。这也许因此导致英文字母 Rˋ Lˋ被读成Rˇ Lˇ的原因吧。
日本「终战」,台湾光复,一些亲中人士等待不及大陆老师来台教中国语,就用日语片假名搞出一套汉字拼音法,也就是阿港伯说的那种国语,一代教一代,南部偏僻地区60岁以上的人说的也是一样。阿港伯的国语憨厚而有喜感,在政坛中自成一格,影艺人士廖峻模仿阿港伯,人称廖部长。阿港伯的国语特点,归纳起来,三个字就搞定:司 [ㄙㄨ-]法 [ㄏㄨㄚˇ] 院 [ enˋ]。
日本的片假名并不是很好的注音符号,但他们却当成万国音标,甚么语言都敢注。他们最先注唐朝话,碰到入声字,如「学、国」两字,她们就在后面加上[ku]音来表达。后来注了英语,让日本人一辈子说不好英语。注了现代汉语,让几百万台湾人被人取笑为「很台」。时下青少年所创的火星文,如「粉(很)、偶(我)」,其实来自日注汉语,很多人恐怕不知道。
用一种音标去注另一种语言是很危险的,钟爷爷绝不鼓励。但钟爷爷自己却用台语「米」自来注英文字母 B字,这是很不得已的。借用一下以资说明无妨,真正要学,可查奇摩字典的发音,我有听过,发音正确,字母也有,都能发四声。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网页也很好,有空可常去听:
http://www.bbc.co.uk/worldservice/learningen...n/chart/chart.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