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以為鍾爺爺那麼利害,一定在很好的英文學習環境中長大,說不定是美國出生的。錯!我的童年是在抗戰中的窮鄉僻壤度過,沒有電視,DVD,也沒有收音機,除了生物課本裡達爾文的照片外,甚麼老外都沒見過。沒有鋼筆、原子筆,連鉛筆都沒有,英文字是用毛筆寫在草紙上的。因為沒東西玩,只能跟私塾裡的學生玩吟詩作對,所以有了音韻的根基,後來雖未因此成為詩人,但這音韻的種子,在休眠了60年以後,卻在英文的土壤中發芽,開花結果,大放異彩,這是天意吧!
初到台灣,在台大裡的同學說北京話的極少,本省同學說日語,外省同學說四川話、山東話和上海話。我對這些異鄉方言很感新奇,本能地用音韻加以歸納,結果發現在音韻方面,山東話與北京話差兩聲,例如安全這兩個字,北京話是 [安 - 全ˊ],山東話加減兩聲,而為 [安ˇ全ˋ]。而四川話呢,有很多字只差一聲,如 [砲ˋ電ˋ鄧ˋ]三字,北京話都是四聲,四川話減一聲, 三個字讀起來像 [跑ˇ點ˇ等ˇ]。這也許因此導致英文字母 Rˋ Lˋ被讀成Rˇ Lˇ的原因吧。
日本「終戰」,台灣光復,一些親中人士等待不及大陸老師來台教中國語,就用日語片假名搞出一套漢字拼音法,也就是阿港伯說的那種國語,一代教一代,南部偏僻地區60歲以上的人說的也是一樣。阿港伯的國語憨厚而有喜感,在政壇中自成一格,影藝人士廖峻模仿阿港伯,人稱廖部長。阿港伯的國語特點,歸納起來,三個字就搞定:司 [ㄙㄨ-]法 [ㄏㄨㄚˇ] 院 [ enˋ]。
日本的片假名並不是很好的注音符號,但他們卻當成萬國音標,甚麼語言都敢注。他們最先注唐朝話,碰到入聲字,如「學、國」兩字,她們就在後面加上[ku]音來表達。後來注了英語,讓日本人一輩子說不好英語。注了現代漢語,讓幾百萬台灣人被人取笑為「很台」。時下青少年所創的火星文,如「粉(很)、偶(我)」,其實來自日注漢語,很多人恐怕不知道。
用一種音標去注另一種語言是很危險的,鍾爺爺絕不鼓勵。但鍾爺爺自己卻用台語「米」自來注英文字母 B字,這是很不得已的。借用一下以資說明無妨,真正要學,可查奇摩字典的發音,我有聽過,發音正確,字母也有,都能發四聲。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網頁也很好,有空可常去聽:
http://www.bbc.co.uk/worldservice/learningen...n/chart/chart.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