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
x0
|
[分享] 佛法就是真理
佛法就是真理
平常人:我們所看到、所聽到、所聞到、所觸摸到、 所嚐到、所感覺到的物體,不是真的物體的本身, 只是物體的緣影,沒有任何人能覺受到物體的實體, 因為,我們的心沒有實體能容納物體的實體, 只能顯現(覺受)物體的緣影, 物體的實體也不會進入我們的心內, 就算你把物體裝進你的口袋或吃進肚子,對現象界來說, 祇是把物體放入另一個容器而已,譬如草木之澆水及營養, 而所覺受到的甘甜苦辣,也是緣影而已,甘甜苦辣僅止於口裡, 入於心者祇是覺受緣影而已。 因為,我們的身體不屬本心,身體仍然是屬於四大之境, 我們的習性常把身體據為己有,所以看不見這個道理, 我們只是覺受到吃進一個物體, 其實你本心並沒有真的吃進一個物體, 祇是覺受到「物體進入身體內」的緣影而已。
所以不管如何,我們所看到、所聽到、 所聞到、所觸摸到、所嚐到、所感覺到的物體, 不是真的物體的本身,而是物體的緣影, 實在沒有人能真正的覺受到物體的本身,覺悟者亦復如是。
因此,若完完全全站在「佛教教內」依【唯心】、【唯識】、 【唯心識】的立場來看, 確實一切外境皆是唯心識所生,確實是幻、無實,也都是色蘊。 所以於心所見之一切物質祇是緣影而已, 乃至大法界亦是緣影,也都是色蘊。 但是若以真禪宗【教外別傳】(教外客觀)的角度來看, 心譬如明鏡照物體,任何物體置於前皆能絲毫不差的顯現在鏡子裡, 所以從心所生之境相,唯有緣影,是故萬法空相、自性能生萬法。 從[教外別傳]來看,萬法只是萬境的緣影。 這個情形看來,其實是心不礙境、境不礙心的。 譬如:颶風吹不動緣影,緣影亦不阻礙颶風的吹襲。
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因為五蘊唯緣影故空,能度一切苦厄。 因為緣影不能撼動或污染本心,一切的污染只是幻染, 若不知此義,一切的清淨修行只是幻淨, 不識本心者,只是幻染又幻淨, 仍是在[染淨]的染缸裡,永不得真清淨。
本心真的不染不淨猶若虛空,無實可染、無實可淨、 無實可執、又無實可見。真是不可思議! 末學從真禪宗【教外別傳】(教外客觀)的角度來看, 比較能顯現出萬物、萬法、萬教所共通的真理, 佛法其實就是真理,末學不願看到佛法走不出佛教藩籬! 能讓眾人能看到真禪宗【教外別傳】的真理, 不讓外教人士看不懂, 真理不是佛教獨有的,真理應該是共通的! 但教法可依人事物環境的變遷而改變, 而佛法(真理)是不二的。
請師兄冥想一下,如實的讓身心脫落,
-----------------------------------------
現在的你,沒有身體,也沒有六根所緣的心,只剩[意生身], 眼前的身體,不屬於你的,它是外境四大, 現在身體借你用,你可以正面去接觸物體的實體, 照你以前的方法,盡人事去作,只要盡人事去完成, 但是不管如意或不如意, 你仍然要肯定自己,因為你已盡了人事, 並且你知道,這只是緣影境界(法界), 所以沒有任何實物可以愛憎取捨,
另一方面,你心並無實體,所以也取捨不得, 所以知道這個道理之後,也不用斷除您的愛憎取捨, 因為實在[取捨]不可得, 如果把四大身及一切外物據為己有, 復行施捨,都是生滅法、輪迴法, 就算你把身體及一切的所有財產都施捨出來, 都不是[大捨],還是在執著的範疇裡, 如果你知道身體及一切的所有財產都只是緣影, 只是暫時借用,你只有使用權, 沒有所有權〈不管你是不是這麼想,它仍然須歸返大地〉。 這就是大捨。
若有多餘的請別人用,沒有施者沒有受者,沒有所施物, 這就是無相布施。此得到清淨般若。 好了!還你身體自在去!
其實我們的內心對外境的覺受與對冥想的 覺受乃至對觀想的覺受都有一樣的效果, 所以當我們看電視的劇情、看現場實境的情事, 或單憑自己的想念,乃至作夢, 於內心一樣會產生喜怒哀樂,有時連別人的一句是非的言語, 都會有喜怒哀樂的產生,也就是不一定要有實際的境物, 都可以左右我們的覺受。
因此我們很容易透過觀想、 冥想進入佛經裡的法界,體悟佛所說法, 解如來真實義〈真理〉,然後不執著任何一法〈正法亦應捨〉,自得法身。
現一真法界,澈見不生不滅、不染不淨、 不增不減、不去不來的本性。 佛常住於世 靈山法會 儼然未散
「如是我聞」,是世尊遺教中,特別囑咐阿難尊者。 以「如是我聞」作為佛經首, 顯見其意義之重要。 但絕大部分譯經者, 都譯為:是阿難尊者親所見、親所聞, 以表示法會的真實性。 佛經真的要如此才會叫人相信嗎? 這只是依文轉義的解釋法, 也就是學者之見, 與行者之見大有不同! 其實,它有更重要、更深的涵義。 當行者誦經或觀經時, 就藉由「如是我聞」進入法會中。 「如是我聞」中,「我」是指觀經者, 要觀想:「如是自己正親身參與所親聞的法會」。 「一時」,是指正當此時,佛在某某處, 佛正現智慧光明神通, 讓與會法眾及「觀經者」, 頓斷一切雜念及煩惱, 自然疾入諦聽狀態, (佛只有在說法時才會現神通,用以莊嚴會場。) 然後觀經者,須依經義觀想法會的進行, 將法會重建!
佛經大都以問答方式進行, 有如一齣戲劇, 所以很容易依觀想來重建法會, 這樣才能得佛法真實意, 感受佛所說之境界。 這方能稱為「觀經」,否則是名「看經」。 「看經」只是一個讀歷史故事的學者, 難以入法會,難悟佛所說境界! 就像一場演唱會, 若從報紙上看報導,或從電視上看, 遠不如親身至演唱會場所感受到的真實, 如此的感受, 甚至言語文字難以表達的, 何況佛所說境界的感受,更甚於此。 如佛於說法前所顯現的神通, 只有觀經者,才能感受到, 才能頓斷煩惱及雜念, 乃至頓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疾入諦聽狀態, 感受無法之法, 能去一切法塵,悟取般若智, 是故法會可因「諦觀」而重建。 自當發現並讚嘆佛常住於世, 三百餘靈山法會,兩千五百年來儼然未散, 實為末世眾生之福矣! 故金剛經曰:「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必為有佛」 且一切觀經之處,必為莊嚴道場。
催眠有好與不好, 不可否認的,只要是宗教都有催眠的作用, 佛教當然也有,只是靜態的居多, 冷靜客觀的想一想你就會知道, (如果真正體悟真正的佛法的人, 就會知道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如果把佛教當宗教的人,就會受到宗教催眠。) 眾生正是為外境催眠中,受盡折磨,不能醒悟, 佛法就是要眾生醒悟, 但眾生在外境深刻的催眠中,因為眾生有執著外相的習慣, 一時不容易脫落其執著,所以有時必須引領眾生入[化城], (有哪一個佛國淨土不是心所生的呢?) 執著化城暫時可以得到紓解, 因而感覺清涼、安靜、安穩,但這是化城,不是實相。
其實是高級一點的催眠治療,如果把化城當真,不是醒悟, 要得到真正的佛法,才能醒悟。 所以佛陀教我們非常多的方便化門, 但是最終要我們不可執著佛所說之任何境界,乃至正法亦應捨,
所以當我們體悟到實相時,實無一法可得, 即不再受宗教之催眠作用。 這才是如來真實義,也就是如來真 實的教育。 所以世尊傳教外別傳與迦業,若知真理者,自然通教內教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