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0
|
[疾病] 探索民間有疑問的皮膚病觀念與病名 (2)
林仲皮膚科診所 林仲醫師
問十一:我的皮膚被割了一刀,現「發黃」了要不要吃消炎藥?
閩南語稱皮膚紅腫發炎為「黃」或「發黃」(「黃」的閩南語發音為hong5), 如「粒仔發黃」、被蛇咬到後的傷口紅腫發炎稱「蛇黃」、傷口在泡水後產生的 紅腫發炎稱「水黃」使皮膚發炎或腫脹的現象消失稱「退黃」。現受國語的影響, 「發黃」除了老一輩的人以外,已少有人講,年輕人都以「發炎」代替了。
問十二:我生一粒檨仔,走路像鴨子,請醫師快救我!
閩南語俗稱bubo(腹股溝淋巴腺紅腫發炎)為「生檨仔」(「檨」的閩南語發 音為suainn7),「檨仔」就是芒果。一般醫師常認為「生檨仔」指的是 lymphogranuloma vencreum(LGV)(花柳性淋巴肉芽腫),因其可造成腹股溝淋巴 紅腫大疼痛。但是臨床上除了LGV以外,chancroid(乾性下疳)一樣也可以有bubo 出現,照樣被病人稱為「生 檨仔」,所以「生檨仔」並非單一的病,還是需要醫師的臨床鑑別診斷。
問十三:我的陰部癢,是不是得了「八腳」?
陰蝨在閩南語的俗稱為「八腳」(「腳」的閩南語發音為kioh4)或「八角」 ,這至少是明清時對陰蝨的稱呼,如明.<外科正宗>裡說:“陰蝨又名八腳 蟲。”清.<醫宗金鑑.編輯外科心法要訣.下部>也有提及:“陰蝨瘡蟲毛 際內。[註]此瘡一名八腳蟲,生於前陰毛際內。”清.<瘍醫大全.卷三十八> 裡說:“八角蝨即八角蟲,又名陰蝨瘡,其形如花蜘蛛,叮於陰毛之上,生於 前陰毛際,其痒如錐。”所以閩南語忠實地保留了媿百年前古人的稱呼,不過 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因陰蝨只有六隻腳,應稱「六腳」較合理,但沒有人這 樣說。
另外要注意的是,古書中所說的「八腳蟲」依不同本書的說法應包含兩種蟲 子,一種為陰蝨,另一種為下一個問題中要提到的「蠼嫂」
問十四:我的皮膚突然爛一塊,是不是碰到蜘蛛撒尿?
老一輩的人在碰到皮膚突然出現局部糜爛時,就稱之為「流偶漩尿」(「流 偶」的閩南語發音為la5gia5,「漩」的閩南語發音為suan7,「漩尿」即撒尿) 、「流偶濺尿」(閩南語稱「液體噴出來、射出來」這個動作為「濺」,其閩 南語發音為tsuann7)。高腳蜘蛛(屬蛛形綱的Heteropodidae科)閩南語俗稱為 「流偶」,傳說這種蜘蛛的尿有毒,人的皮膚如碰到的話就會爛掉。依筆者在 台灣各地所見,會出現皮膚潰瘍的「唇部泡疹」,與「隱翅蟲皮膚炎」最常被 一般民眾牽扯到「流偶漩尿」,其實這兩種病與流偶根本無關,還害得這種蜘 蛛常莫名其妙被人類冤枉打死。
事實上在古醫書裡,已有蜘蛛尿可以引起皮膚病的說法,如清.<瘍心心得 集.辨蜘蛛瘡漆瘡凍瘡論>裡就有講到:“蜘蛛瘡或衣沾蜘蛛遺尿,或虫蟻遊 走染毒而生,淡紅作痒且痛。”
但考據「流偶漩尿」或「流偶濺尿」的「撒尿」、「射尿」這個動作的由來, 筆者認為跟古書記載的「蠼嫂傷」最有關。如隋.<諸病源候論.哭毒病諸候> 裡有「蠼嫂尿候」說:“蠼嫂蟲云能尿人影,即令所尿之處,慘痛如芒刺?, 極者連起多著腰劦及胸,若繞腰匝偏者重也。”又如明.<瘍醫準繩.卷之六> 裡說:“蠼嫂蟲又名八腳蟲,隱壁問以尿射人,遍身生瘡,如湯火傷。”又如 清.<醫宗金鑑.編輯外科心法要訣.雜證部>也有提及「蠼嫂傷」,謂: “蠼嫂隱壁尿射人,誤著皮膚,水皰淫痛,如火烙,如豆大。〔註〕此蟲一名 多腳蟲,荿於壁間,以尿射人,若誤中其毒,令人皮膚起燎漿水泡,痛如火烙, 初如飯糝,次如豆大。”
那古書裡的「蠼嫂」到底是指甚麼蟲呢?現在昆蟲學將尾巴有兩隻尾鉗的 earwing翻譯為「蠼嫂」,這應是誤譯,因earwig是一種夜行性的昆蟲,以植物 及無脊椎動物為食,可能會入人類屋內覓食而污染食物,雖然有的種類會用尾 鉗吸血,但並不會躲在屋子的牆壁上有射尿傷人的動作。古書裡的「蠼嫂」是 甚麼蟲子現雖不可考,但如照上述古書的說法,「蠼嫂傷」臨床症狀應較接近 帶狀皰疹或隱翅蟲皮膚炎(paederusdermatitis)才對,不過現「流偶漩尿」最 常被民眾用來指唇部皰疹。
問十五:我的腳被「小黑蚊」叮得全是包,到底小黑蚊是甚麼蚊子,這麼厲害?
在台灣,每夏秋到戶外,人們常被一種微小的吸血性昆蟲所侵襲,由於這 種蟲子又黑又小(成蟲長約1.5mm),所以國語俗稱「小黑蚊」,閩南語有 「鳥微」「鳥微仔」、「鳥微蚊」(「微」的閩南語發音為bui1)、「鳥su1 蚊」、「鳥su5蚊」、「烏suh4蚊」(suh4即閩南語「吸」的意思)、「小金 鋼」、「烏頭狗」等稱呼。
雖被稱為「蚊」但「小黑蚊」並不真的是蚊子,其屬蠓科(Ceratopogonidae) ,學名為台灣鋏蠓(forcipomyia taiwana),而蠓是吸血性雙翅昆蟲中個體最小者。 由於台灣鋏蠓都是成群地去叮人,所以病人往往在四肢暴露的地方出現成群 的包。
台灣鋏蠓棲息於戶外,灌木叢、雜草堆、竹林、棕楖園、茶園、甘蔗田、 花生田、甘薯田等處皆可見其蹤跡,每年一月開始,成蟲密度逐漸昇,高棲 群密度以六至八月最高,以六、七月為高峰,此後漸降,而十月至十一月又 產生另一高峰,全省多處地方均可見到。民眾如於假日出遊,去郊外;鄉下、 風景遊樂區或有山有水的地方,回來後在四肢出現成群且劇癢的紅疹,大概 都是「烏微」的傑作。
問十六:我被刺毛蟲咬著,癢得受不了,可否請醫師趕快幫我止癢?
毛蟲是毒蛾科的幼蟲,其身上的毒毛如扎到人的皮膚,毒毛內的毒液即可 造成皮膚發炎,產生疹子,此時就稱為caterpillar dermatitis,即「毛蟲皮膚炎」 。閩南語俗稱毛蟲為「刺蜢仔蟲」(「蜢」的閩南語發音為meh4)或「刺毛蟲」: 「毛蟲皮膚炎」則稱為「刺蜢仔蟲咬著」或「刺毛蟲咬著」,這病名並不太 對,因為毛蟲並不會咬人或叮人。
中國很早以前就有毛蟲皮膚炎的記載,如隋.<諸病源候論.雜毒病諸候 >裡有「蚝蟲螫候」,說:“此則樹上蚝蟲耳故名。蚝蟲此毒以其毛刺能螫 人,螫處作軫起者是也。”明.<瘍醫準繩.刺毛蟲傷>裡曰:“春夏月樹 下牆塹間有一等雜免毛蟲極毒,凡人觸著者,則放毛入人手足,?,其初皮 肉微痒,以漸至痛。”清.<醫宗金鑑.編輯外科心法要訣.雜證部>也有 提及「射工傷」,謂:“射工傷人必癢痛,甚則骨肉爛成瘍。〔註〕射工即 樹間雜毛蟲也,又名瓦刺蟲,人觸著則能放毛射人,初癢次痛。”中國大陸 所謂的「桑毛蟲皮炎」、「松毛蟲皮炎」指的也是毛蟲皮膚炎。
全世界毒蛾科約2500種,其中分佈台灣已知有21屬102種之多,可見毛蟲皮 膚炎在台灣為一常見之皮膚病。以筆者的經驗,每年從二月開始,至十二月 止,都可見到毛蟲皮膚炎的病例,高峰在五、六、七月。由於毛蟲的毒毛很 容易折斷隨風飄揚,掉到人的皮膚上就可以出現毛蟲皮膚炎,所以不一定要 親眼看到毛蟲,或一定要毛蟲掉到身上,才可產生毛蟲皮膚炎,只要經過有 毛蟲的樹下或花草,一陣風吹來,運氣不好的人就可罹患此病,所以在毛蟲 盛行的季節裡,大家要注意下列事項:
不要在樹下進行團體活動、景衣服、曬棉被、停車及乘涼。
要教育孩子不能在樹下玩耍及玩毛蟲。
在戶外工作或遊山玩水時,要戴帽及穿厚的長袖衣服與衣褲,還要保護脖 子。薄的衣服對毛蟲的毒毛是沒有防護作用的。
如發覺皮膚沾上毒毛,不可嘗試用手撥落或拍打,應趕緊用清水或肥皂水 沖,也可使用膠布將毒毛黏走。
毛蟲皮膚炎最常見的臨床表徵也是密密麻麻一片的紅疹,須和台灣鋏蠓與跳 蚤叮的疹子區別。還有一旦碰到毛蟲掉到身上時,請務必輕輕地將毛蟲請走, 如在一緊張之下用手將毛蟲撥掉,讓毛蟲受到驚嚇而噴芔毒液,可能會使毛 蟲皮膚炎的症狀更惡化,此時除了毒毛扎到的疹子外,皮膚在毛蟲掉落的地 方還會出現一大片的濕疹。剛被毒毛扎到時,皮膚可能馬上腫起來或出現類 似蕁麻疹樣的疹子。厲害的毛蟲皮膚炎還可出現水泡。
問十七:我有「起清膜」,是不是吃了涼的東西所引起的?
中國人俗稱「蕁麻疹」為「風疹塊」、「風疹」、「風團」等,可知以中 國人的觀點,「蕁麻疹」的病因跟「風」有關。反之閩南語稱「蕁麻疹」為 「起清膜」(「清」的閩南語發音為tshin3),「膜」為monnh8)或「起清nah4」 (nah4有音無字),「清」為「寒冷」的意思,由此病名可知,閩南人認為蕁 麻疹是一種與「冷」有關的病,還有客家話的病名也與閩南語類似。故民間 以為蕁麻疹是因為進食冰、生冷食物,或是吃了中醫所謂的「寒涼」食物才 發生的,還有「冷底」的人容易長蕁麻疹。因此蕁麻疹的常見民間療法為使 用米酒擦病灶及吃麻油煎蛋(民間誤以為麻油性熱,其實麻油性涼),其用 意是想藉由中醫所謂的熱性食物來治療寒性的疾病。上述的理論基礎與西醫 的觀念差異頗大,所以西醫一定要了解 「蕁麻疹」在台灣人心目中是跟「 冷」有關,否則無法跟病人溝通。
問十八:我的孫子皮膚花花的,是不是「出癖」?
閩南語俗稱麻疹為「出麻仔」、「出癖」(「癖」的閩南語發音為phiah4、 phia7、phiah8),德國麻疹稱「德國麻仔」或「德國癖」。要注意的是「癖」 也是古病名,指一種肋下有硬塊的病,閩南語對「癖」這個病名的用法與中 醫也不相同。
問十九:阿媽說孫子得了「野麻仔」,請問醫師這到底是甚麼病?
古醫書裡謂麻疹為「正疹」,如清.<醫宗金鑑.編輯痘疹心法要訣.疹 門>裡說:“麻為正疹,亦胎毒。〔註〕疹非一類,有瘙疹、癃疹、溫疹、 蓋痘疹,皆非正疹也,惟麻疹則為正疹。”閩南籍及客籍的老一輩人家注意 到有些皮膚病的疹子看起來很像麻疹,可是卻不是麻疹,他們就把這種疹子 稱為「野麻仔」,以與「正疹」的麻疹區別。如德國麻疹、玫瑰疹及某些病 毒疹,可使全身出現像痱子一樣的疹子,就阿媽所稱的「野麻仔」。可是藥 物疹有一種長得也像痱子一樣,還有食物過敏疹與酒疹也可長出像「野麻仔」 的疹子;另外厲害的細菌感染如感染鏈球菌所生的猩紅熱,其疹子也類似「 野麻仔」。上述這些疾病所生的疹子臨床上與病毒疹區分不易。
「野麻仔」即皮膚科醫師所稱的morbiliform eruption。所以醫帥如碰到「野 麻仔」時,除了考膚病人是否有痱子、病毒2染外,還要考膚病人是有吃藥 、吃東西或喝酒過敏,另外尚要注意到病是否有猩紅熱之類的疾病,才不會 造成誤診。
除了「野麻仔」外,阿媽們還俗稱morbiliform eruption為「風嘴」或「風嘴 仔」,在「廈英大辭典」裡,杜嘉德牧師對「風嘴」的註解為“very small red eruption.”
問二十:水痘的病人可以吹風、洗澡嗎?
古代醫書裡是有說到患「痘瘡」的病人不可吹風及洗澡,否則痘發不出來, 疾病就會惡化,如明.<證治準繩.幼科.集之四>裡提及痘瘡有五禁,其 中曰:“風禁者,發熱之初,失不避風,則風入肌表,痘不能發,寒禁者, 發熱之初,誤經冷水淋浴,或睡臥於鐵漆寒冷之處,或衣被單薄感冒寒氣, 則痘必不能宣露。”但「痘瘡」是「天花」,並不是水痘,雖然兩個病都有 「痘」字,卻是完全不乳干的病,現卻以訛傳訛,不僅中醫,連西醫都叫水 痘的病人不能吹風及洗澡。所以大家不要有所誤解,無論從西醫或中醫的觀 點來說,水痘的病人並非不能吹風及洗澡的,否則夏天的水痘病人豈不慘了!
「水痘」的閩南語病名要注意的是,有的醫師與病人以為「水痘」的閩南 語病名為「水珠」,這是不對的。因閩南語「痘」的白話音與「珠」同,即 閩南語的「水痘」發音同閩南語的「水珠」,但不要誤以為「水痘」的閩南 語病名為「水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