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引用 cash821 於 2010-05-27 01:35 發表的 :
對於沃夫幹的暴力次文化,他似乎針對的都是黑人,感覺似乎他做的犯罪沒有啥說服力,因為它本身是白人,自我的主觀意識是否有參雜了對黑人的種族歧視?
大大的質疑,應該是指客觀上是在探討理論,但是所謂客觀探討實際上卻是中產階級(最大團體)份子為自我中心思想的客觀探討,不是全部團體的客觀探討,更不是其他小團體或次團體的客觀探討吧?
PS1.:文化衝突理論 (culture conflict theory)
http://www.wretch.cc/bl.../12835316出於 Culture Conflict and Crime (1938)。
要注意,雖然大多學者將這個理論放在犯罪副文化中討論,但我發現 Thorsten Sellin 應該也可和 Austin Turk & George Vold 一起放在衝突犯罪學中討論,這是 Wikipedia 上的分類,Google 上也有文章是這樣分類的。其實,國內也有學者將這三者放在多元文化衝突理論中。
學者及背景:
Thorsten Sellin
內涵:
Thorsten Sellin 表示,「刑法」可能是中產階級文化與低下階級文化的衝突結果。這兩種文化各有其內涵,而因為刑法是中產階級規範的體現,因此低階文化受到犯罪化 (criminalized) (這裡有馬克思主義的影子)。
法律因時、地、主流文化之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 Sellin 認為不應以法律來分析犯罪,而應以行為規範 (conduct norms) 來解釋。每一個團體都有自己的行為規範,而每一個人可能同時屬於多個團體、遵循多個行為規範,例如家庭、社團、職場。這些規範之間可能有所衝突,人可能因遵循某一規範而違反另一規範。同理,遵循低階文化的規範可能就會違反中產階級文化的規範,但行為人並不認為自己違反法律,而只是遵循不同的行為規範罷了。社會因不斷變遷而分化出許多小團體,因此更容易發生規範衝突,進而產生犯罪。
文化衝突,即指個人所屬文化的行為規範與主流文化發生衝突。例如:
1. 移民者所遵從的母國文化與美國文化相衝突,於是產生犯罪。
2. 農村社會的少年遷移至工商社會,因不適應而產生偏差行為。
3. 原住民不適應主流文化的生活,易產生偏差。
4. 外籍勞工。
學者對此理論的批評是,有一種「本質邪惡」(mala in se) 存在著 (我想,就是 universal evil 的意思),在所有刑法中的定義都一樣,不會因時、地而有不同,所以這個理論對於「犯罪化」的論調可能得進行修正。
***推論過程:刑法的內涵 -> 不同團體、不同角色的行為規範 -> 遵循的規範若不同於中產階級文化的規範,便是犯罪
***將此理論往廣義的層面推:社會分化出不同小團體 (少年團體),彼此便容易因衝突而產生犯罪。(一定要往廣義推,理論才完整!)
重點詞彙:
1. 行為規範 (conduct norms)
PS2:亂迷
http://www.wretch.cc/bl.../11940588涂爾幹 (Emile Durkheim) 的「亂迷理論」(anomie theory),這是社會結構主義的源頭。亂迷 (anomie) 是指 "lacking in rules" 或 "normless",即缺乏規範、規則,所以又稱「無規範理論」。
亂迷是指一種社會狀態,即社會因為快速變遷而在運作上發生規範混亂的情形,導致此時的機制無法有效控制個人的慾望,犯罪行為便紛紛出籠。
我想,涂爾幹是針對工業革命興起而提出這個理論,當時的社會因為面對著一波劇烈的改變,所以在來不及防備之下發生機制的故障、解組 (disorganized),故無法有效規範人民。「性本惡」的人民便有機會犯罪。
最近經濟不景氣,我們大概可以說社會已達到「快速變遷」的條件而進入「亂迷」。無論是政府和人民都對這場風暴措手不及,所以外在硬體與內在心理上可能都要陷入混亂、迷惘。會不會有人趁亂犯罪呢?
最近的犯罪率應該會提升吧?犯罪社會學理論專門強調社會結構及其運作如何影響犯罪,以亂迷理論來說,犯罪率之所以提升,是因為社會規範失效。
PS3:亂迷理論 (anomie theory)
http://www.wretch.cc/bl.../12831430又稱無規範理論,出於「社會分工論」(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另請參考:亂迷)
學者及背景:
Emile Durkheim
內涵:
亂迷 (anomie) 是指社會結構的一種狀態,道德約束薄弱,有時會導致偏差思想。當現有社會規範不能對個人的需要和慾望加以控制時,亂迷的狀態即產生,而這是社會快速變遷的結果。社會規範的崩潰是導致犯罪發生的原因。
Durkheim 認為犯罪是自然的,當社會一產生亂迷狀態,人失去了規範束縛,便依照「驅樂避苦」的原則從事犯罪。
Durkheim 的重點在於社會的穩定性,而快速的社會變遷會對社會的結合產生威脅。社會的結合可分為二種:
1. 機械連帶 (mechanical solidarity):指人民生活在小型舊社會中擁有共同的經驗和處境,因此也發展出共同的價值觀,對大團體有強烈的情感連結。因此,對其他人犯罪就等於是對整個社會犯罪。在此集體意識下,非社會的控制很強,反社會行為也屬罕見,而犯罪的原因可歸為慾望 (同於古典學派的看法),每個人因為差異性而造成選擇犯罪與否。
2. 有機連帶 (organic solidarity):這是現代社會的特徵,此種社會有高程度的勞力分工,而此種分工情形也產生經驗和處境的分歧,價值觀與社會聯繫也就比較弱。人們之間的社會聯繫常屬於工具性,而非情感性,常是用來滿足個人在社會中的自我利益。當社會變得越複雜,社會的一致性就變得越難以達成,因為勞力分工與快速社會變遷會使道德標準變得模糊、矛盾 (無規範、亂迷),犯罪現象便隨著社會的解組程度一同成長。Durkheim 認為,快速社會變遷使得集體力量遭到弱化,社會聯繫的鬆脫致生了強烈的個人主義,結果就是亂迷與自殺。
後記:
以上是無規範理論的重點,至於其他細節,在此並不多說。Durkheim 處於因資本主義興起而快速變遷的社會,集體意識讓位給個人意識,集體式的規範對個人的影響遭到弱化,犯罪機率於是提高。除了社會解組、緊張和副文化以外,也影響 Travis Hirschi 的社會控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