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0
|
[健康] 「认识精神官能症」
国家卫生研究院精神医学与药物滥用研究组 林克明主任
在生活步调频繁、变迁快速的现代社会中,诸如忧郁症等精神性疾病已经不知不觉地侵蚀现代人的健康,而多数人因为传统的就医观念或对精神性疾病的误解,经常忽视病况的存在。常见的精神疾病分为两个范畴,一是精神病(psychosis);一是精神官能症(neurosis);前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型精神病、妄想症等,后者如精神官能性忧郁症、广泛性焦虑症、畏惧症等。
精神疾病类别中的「精神官能症」,主要是指病人于心理、社会适应上的障碍,过去曾被误称为神经病,因为医学家认为此病会出现神经细胞功能的障碍所致。但是尔后医学研究发现,精神官能症有其生物性、社会性以及心理上的因素,发病的因素并非一端,因此,为了强调精神心理的因素,将之命名「精神官能症」。
精神官能症包括下列多种不同类型的疾病,如:焦虑症、恐慌症、强迫症、虑病症、畏惧症等多种。此类病患拥有之共同病况意识,为极度感觉身心不舒服,尤其身体不适的困扰促使自己问诊,常因此延误多时才至精神科门诊就诊。
精神官能症由于类别之不同,会产生有不同之症状:例如焦虑型呈现无法自行放松、自律神经亢奋的现象,因此病例个案会莫名心跳加速、头晕、口齿不佳,严重时会导致消化、呼吸不畅,泌尿系统异常(如过度频尿)等。畏惧性精神官能症则是有特定的畏惧对象,例如怕动物、怕见血、怕高,或是害怕某些情境,如隧道、电梯、搭飞机等。至于强迫症的个案则有重复出现的思想、冲动或是影像,例如重复洗手、开门、关门、计算等非意识性的强迫式行为,这些闯入的意念行为让患者困扰不已,患者本身也感觉强迫行为耗时且不理性,但是又难以制止,而致患者痛苦不堪。 精神官能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心理、生理或是社会因素,患者除了必须就医之外,精神科医师也应经过审慎评估后,再辅以药物治疗,以及进行适当的心理、行为,甚而是家族治疗等。
一般而言,在药物上会投以抗忧郁剂、抗焦虑剂,以及针对各种不同症状所选择的其他精神治疗药物,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症状可以缓解下来。至于心理、行为与家族治疗,则必须依据患者不同的需要来选择,以改正其人格上的缺陷与盲点,来舒缓其生活上的压力,进一步改正其偏差行为。
根据调查,台湾每百人约有九位精神官能症病患,这些个案一直经历身心的煎熬,在经过治疗之后,有70%以上的病患症状可获得明显的改善。在医学科学发达的今日,精神性疾病等慢性疾病已经具有相当的治愈率,因此有类似症状的人,必须及早就医,减少身心的烦恼。而社会上常见的诸多焦虑现象,无论是出现在个人、家庭或同侪群体间的压力,也应受到重视,这些征兆都可能是预告精神疾病的潜在因子。
(本文转载自国家卫生研究院电子报 第 60 期 2004-0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