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x0
|
[分享] 将如来藏思想与中观、唯识两大体系结合
将如来藏思想与中观、唯识两大体系结合,是中国佛教(如天台、华严宗)乃至整个东亚佛教哲学的核心特征,其最高度的理论成果体现在《楞伽经》 和《大乘起信论》中。 这种结合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哲学综合,旨在解决两大难题: 1. 中观「空」的落地问题:一切法皆空,那是什么在轮回? 又是什么能够成佛? [align=inherit] 「空」如何能产生生生不息的现象世界? 2. 唯识「识」的清净问题:唯识学详尽分析了杂染的阿赖耶识是轮回之源,但那本有的、无漏的清净种子从何而来? 成佛的终极依据是什么? 如来藏思想为这两个问题提供了桥梁。下面我们分步来看这种精妙的结合。 一、如来藏与中观的结合: 空性与具足 中观学(Madhyamaka)的核心是“缘起性空”,破斥一切自性见。 纯粹的如来藏思想强调“常、乐、我、净”,容易被误解为一种“神我”或实体,这与“无我”和“空”的基本教义似乎矛盾。 两者的结合,是透过 「空性」来定义「如来藏」 实现的,其经典表述是:「如来藏空性智慧」。 1. 如来藏即是空性: · 如来藏并非一个实体的“灵魂”或“神我”,它本身就是空性(śūnyatā)的另一种表述。 · 《胜鬘经》中说:「如来藏智,就是空性智」(空性智就是如来藏)。 这意味着,了知一切法空的无分别智,就是如来藏本身。 · 它不是“空无所有”,而是指远离一切名言概念、二元对立的绝对实在。 它是万法之所以能缘起、无自性的那个终极法则和本性。 2. 空性具足无量功德: · 虽然空性,但并非死寂。 正因为它空无自性,所以才能随缘显现一切清净和杂染的法。 · 从本质(法身) 上看,它就是空性;从潜能(功德) 上看,它具足成就一切佛果功德的可能性和能力(但需要因缘来开显)。 · 这就好比镜子的本质是“空”(一无所有),但正因为它“空”,才能“具足”映现万物的功能。 不能说映现的功能是镜子之外的东西。 结合点总结:如来藏 = 空性。这个空性不是“空无”,而是能起妙用的、具足一切功德的终极实在。 这解决了中观「空」可能导致的虚无主义误解,为成佛提供了积极的、肯定的依据。 二、如来藏与唯识的结合: 真心与妄识 唯识学(Yogācāra)的核心是“万法唯识”,用阿赖耶识来解释轮回。 但杂染的阿赖耶识如何能转为清净? 其根源何在? 两者的结合,是透过 「如来藏缘起」 模型实现的,其最高代表是《大乘起信论》的 「一心二门」 体系。 1. 阿赖耶识的根源: · 《大乘起信论》提出:“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赖耶识。” · 这意味着,生灭杂染的阿赖耶识,其根源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真心)。 因为无明的扰动(“一念无明”),清净心产生了幻象,看到了主客二元,这个能见度的功能就是“业识”,它是阿赖耶识的起点。 · 阿赖耶识是 「真妄和合」 的,其「体」是如来藏(真),其「相用」是生灭妄念(妄)。 2. 转识成智的终极保证: · 在纯粹唯识中,转依是「转舍」杂染的阿赖耶识,「转得」清净的真如与无漏种子。 但无漏种子的来源有时被解释为“本有”或“新熏”,理论上有讨论空间。 · 引入如来藏后,转识成智有了一个绝对可靠的根基-真心。 修行不是创造一个本来没有的东西,而是去除覆障,显发本具的真心。 · 阿赖耶识如同波浪,如来藏如海。 波的本质是水,但表现为生灭的相状。 风(无明)停了,波浪就复归平静的海。 修行就是认清波浪的本质是水,让风停息的过程。 结合点总结:如来藏是“心真如门”,是体的层面;阿赖耶识是“心生灭门”,是用的层面。二者非一非异。这为唯识的修行论(转识成智)提供了一个坚实、本净的形上学基础。 三、集大成的经典:《楞伽经》 《楞伽经》是 explicitly 融合如来藏与唯识思想的典范,佛陀在其中对「如来藏」和「阿赖耶识」的关系进行了精妙开示。 1. 「如来藏名藏识」: · 经中常说「如来藏藏识」(Tathāgatagarbha-ālayavijñāna),两个字连用。 这表明,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的真相。 · 从烦恼隐覆的角度,它叫「阿赖耶识」(藏识);从本性清净的角度,它就叫「如来藏」。 · 它批评凡夫和外道因为不能理解这一点,要么执着「无我」(断灭空),要么执着「神我」(实体我)。 而佛法的中道了义是: 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2. 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 《楞伽经》用唯识的体系(三自性、八识)来分析世界,但最终的归宿是如来藏的境界(证二无我)。 · 修行就是在「藏识」(阿赖耶识)的层面上,转灭妄想分别,证得「如来藏」自觉圣智。 总结:创造性融合的哲学意义 这种结合创造了一个极为圆融的系统: 理论问题 中观解答 唯识解答 如来藏融合解答 世界本质 缘起性空 万法唯识 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空性具德) 迷悟根源 无明执着 阿赖耶识种子现行 一念无明动真心(真如缘起) 修行本质 破执显空 转识成智 息妄显真(离垢证真) 成佛依据 众生本空,本来涅槃 转舍染识,转得净智 开显本具如来藏 最终,如来藏思想成为连结「空」(中观)与「有」(唯识)的枢纽: · 对中观而言, 它避免了“恶取空”, 肯定了涅槃和成佛的积极意义。 · 对唯识而言,它为转识成智提供了终极的、本净的形上学基础,解释了无漏法生的根源。 可以说,如来藏是“真空”中的“妙有”,是“唯识”背后的“真心”。这种结合使得大乘佛教的理论既保持了「无自性空」的批判性锐度,也具备了「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慈悲和可行性,完成了从哲学到信仰、从解构到建构的宏大闭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