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575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hhsiuwu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 鲜花 x13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励志] [01.22.05]知识加倍,财富倍增       文/陈光
知识加倍,财富倍增       文/陈光

知识是愈累加愈多的。前教育部长夫人曾说:「科学家计算过后发现,公元元年到公元2000年,前后将近二千年的时间,人类所产生的知识总量,等于公元2000年这一年的知识量。」简单来说,现在每一年就产生过去二千年的知识量,这么庞大的知识我们如何去吸收?

就拿台湾地区每个月出版的新书来说,平均每一个月市面上就会多出至少三千本新书,一年算起来就三万六千本到四万本的量,真的要全部去吸收都来不及了,加上网路的发达造成知识管道的扩张,身为21世纪的现代人,我们只能不断地吸收、应用、再创新。

我是教数学的,在数学的领域中,认为所有的现象都可以归纳一个因果,为此设计出一个快速捷径,我们叫做公式。比如我常在演讲场上讲的命运,命运,就有公式可以推理。

人们说命运是天注定的,但是其实不然。应该说是我们的信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我们的习惯,而习惯养成了个性,个性就造就了我们的命运,这过程记录成:

信念→态度→习惯→个性→命运

我们称之为命运的公式。「一句阿弥陀佛可以让人吃素一辈子。」可见信仰最后形成一个人的命运。

如果命运能够推算出一套公式出来,那么,关于知识方面,是否也有公式可循呢?在国内有家会计师事务所,首先为知识提出了个不错的公式:

K = ( P T I )s

K:knowledge知识。

P:people人。

T:technology科技。

I:information资讯。

S:share分享。

这个公式表示:以人类(people)的经验,透过科技(technology)的方法,将资讯(information)不断地分享(share)出去,知识也就会因此而愈扩愈大。微软的创办人比尔盖兹曾说过一句话:「科技是改良教育的一大利器,透过科技的纪录、分析、传达,可以将知识传播得更迅速。」

当然,分享是传播知识的重要管道,透过人类群体的智慧,能使知识的进步像指数一样一日千里。

K = ( P T I )s依循公式运作,人类将知识更加地普及化、快速化,知识的产出也愈形扩大化。

想想,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是因为人类创造了纸、笔,可以将知识做承传。许多前人的经验,后人不需重复实验,从书中就能得到,知识是进步的动力。但贫穷人之所以贫穷,是他们习惯放弃进步的动力来源—对知识的追求。要知道,成功之人愿意把知识跟我们分享,是何等的可贵。

如果,人们不愿分享知识,或者拒绝接受知识,凡事闭门造车、土法炼钢,会像西腊神话里的天神西西佛斯。天神西西佛斯犯了一个错,众神开会决定把西西佛斯送到一个尖尖的山,再给他一块很大的圆石头,如果他能把圆石推到山顶就原谅他。西西佛斯每天天一亮就开始推石头,好不容易推到山顶,因为山是那么尖,一到夜晚,石头又滚了下来,隔天他又必须再把石头推上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要做的事总是回到原点。众神一致认为,处罚一个人每天做同样的事情,让一切努力回到原点,是最严厉的处罚。

要进步,就不能一直从原点出发,智慧必须透过古往今来知识的累积。

因此,人类的智慧要不断分享。『不忘前事,后事之师』。分享加上科技的进步,对知识的倍增是很重要的,知识的运用,可以避免每天重复做无谓的事情,不用脑力的重工重作与生命的无谓浪费。

可惜太多的人不尊重知识,不了解人类智慧的可贵。他们像是坐拥黄金堆上的乞丐,不知遍地黄金随手可得。周遭的知识即可点石成金,穷人却永远不踏进图书馆、书局一步,上网也不知运用网站提供有用资讯,浪费生命在无聊的网路游戏上。殊不知不会运用知识将沦为穷人,没有知识将永不得翻身!

为了避免无效学习,在累积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不断地问自己六个字。透过不断地自问自己这六个字,就可以筛选出更多的有用知识。这六个字就是学过企业管理的人都知道的五个「W」和一个「H」。

何谓5个W与1个H,即定义(what)、原因(why)、天时(when)、地利(where)、人和(who),最后,再问如何做(how)

Why 为什么,这个事情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他们是这样做?比如,为什么别人是这样子打广告?为什么这样下指令?

Who 谁在做这件事、这个人是谁?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脑袋的思维又是什么?比如,问自己还有谁需要我的产品或知识?

What 做了什么、提供了什么产品?这件事的定易事什么?和其他案子的相关性呢?

Where 地点在哪?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地点?可不可以因此而控制环境的变因?

When 为什么在这个时间做这件事?有没有更好的时间点?或是已经错过的黄金时机如何补救?

How 是如何做到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当我们看到一个事件,就是一个点,我们要习惯性的去看到『点』以外的『面』。这样还不够,厉害的人要把这个面翻转过来,探讨它的『负面』讯息,最后,还要探讨这个个体与其他『相关事件』的互动。

有没有想过,每个人都有机会在苹果树下被掉落下的苹果打到,可是全世界只有一个人问『为什么』。牛顿,这个懂得问为什么的人,会因为这个自问的动作而发现宇宙间的一些差异点。

不断地去问五个W一个H,不断地用科技的方法分析整理,再一直不断地用科技的方法保存数位的知识,愈传递愈多。多少年来,多少人都对历史提供了智慧,藉由团队学习,倍数增加,这就是人类之所以为万物之灵,也就是人类最美的地方。

记住,有些东西给了就没有了,但是知识是不管怎么给都给不完,而且可以愈给愈多,越给越富有的。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美国中部/南部(IANA) | Posted:2005-01-22 22:18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2554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