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1024
|
分享:
x0
|
[] 孫權的內憂__山越
[轉貼]孫權的內憂__山越
我們在討論孫權的外交政策,乃至經營策略、競爭主軸時,所列舉的對手不外乎曹魏、蜀漢,很容易忽略山越。
山越居住於崇山峻嶺之中,範圍之廣,幾乎包括今日的江蘇、皖南、浙江、江西、福建,乃至湖湘、兩廣的廣大山區。他們「依阻山險,不納王租,故曰山越。」(《資治通鑑》胡三省注)孫權稱他們為「山賊」、「山寇」,以別於一般越人。
「攘外必先安內」。對孫權,內,指的就是山越。山越是東吳的內憂。
孫權掌權多久,山越就威脅他多久。
孫權的主要敵人不光是曹魏,也不僅是劉漢。對付外患之餘,孫權還得分神分兵,討伐山越。
孫權把侄女,也就是哥哥孫策的女兒嫁給陸遜後,曾經向陸遜咨詢政事,陸遜建議孫權發動大軍掃蕩,平定山越,挑選其中身強力壯的族人,充當士兵,以增加兵員。
據《三國志.陸遜傳》原文:「方今英雄棋峙,豺狼窺望,克敵寧亂。非眾不濟。而山寇舊惡,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難以圖遠,可大部伍,取其精銳。」
這段話點出江東政權的憂患: 1地方豪強:當今豪強像棋盤上的棋子到處擁兵自重(英雄棋峙); 2曹操:曹操如豺狼般窺伺江東(豺狼窺望)。
如何應對?想克敵平亂,要有強大的軍力。(克敵寧亂。非眾不濟。)
但受到一個很大的牽制,就是山越。山區寇賊,憑藉深山作亂。(山寇舊惡,依阻深地。)
這就是孫權的心腹之患。陸遜認為,心腹之患不除,難以圖謀遠方。(腹心未平,難以圖遠。)
陸遜建議,發動大規模兵力討伐,然後挑選精壯的人成為我方士兵。(可大部伍,取其精銳。)
這個方案成為孫權討伐山越的準則。也就是強者為兵,弱者補戶。
討伐山越有功的將領,除了賀齊、陸遜,還有凌統、張承(張昭的兒子)、朱桓、全琮、顧承、諸葛恪等人,每次大規模征討,動不動就獲得上萬或近萬兵力,老弱婦孺不能當兵,就編入戶籍,成為民戶。據統計,孫權從山越得到的兵力,至少十餘萬人,數字相當驚人。
討伐山越,從消極面來說,讓山越不再蠢蠢欲動;從積極面來看,增加民戶和兵力。但山越問題一直不能徹底擺平,讓孫權頭痛不已。最怕的是內憂結合外患,一齊擾動。
曹操眼光尖銳,懂得利用山越,滋擾江東政權,牽制孫權。加深孫權的內憂。
陸遜才建議完沒多久,曹操派人送印綬給丹陽豪帥費棧,要費棧煽動山越,作為內應。
陸遜奉命平定山越之亂。他用計破敵,從山越降兵中編成精兵數萬人。
孫權日後多次對山越用兵。山越不平,後遺症有多大?
陳壽在《三國志》指出,山越族人經常叛亂,導致孫權無法全力抵抗外敵,被迫向魏國呈獻措辭謙卑的文書稱臣。(評曰:「山越好為叛亂,難安易動,是以孫權不遑外禦,卑詞魏氏。凡此諸臣,皆克寧內難,綏靜邦域者也。」)
孫權對魏氏政權有時顯得很窩囊,有時聯蜀方針表現得給人虛與委蛇的感覺,陳壽認為,山越的掣肘,是一大原因。
這個理由,也被孫權拿來當做和曹丕和好來往的藉口,他派張溫出使蜀國解釋,說,如果境內的山越叛亂問題解決了,他就要和曹丕大幹一場。(「若山越都除,便欲大構於丕【曹丕】」。)
不管是不是託辭,可見山越在江東內部所占的分量。
山越有多刁鑽難攻,從吳嘉禾三年(234年)諸葛恪(諸葛瑾的兒子)向孫權請纓用兵山越時,眾人反對所持的理由,可以知道要討伐山越,難度有多高。當時諸葛恪提議攻打丹楊郡的山越,因為丹楊郡的險要山區,居民果敢慓悍,雖然先前經陸遜討伐,但只得到山區外圍各縣的平民而已,活躍於深遠山區的山越族人,還沒俘獲,他要解決這個問題,三年內一定可以為吳國增得「甲士四萬」。
眾人反對,認為不可能。他們說:「丹楊郡地勢險阻,和吳、會稽、新都、鄱陽四個郡連接,周圍綿延幾千里,千山萬谷。在幽深山區的人民,不曾進過城鎮,面對官府,都仗兵自衛,流動於山野之中,老死於林莽之間。而從平地逃亡的士兵、百姓,也逃到那裡的深山藏身。山中生產銅鐵,可以自己鑄造兵器。他們又習於武術,崇尚氣力,攀山越嶺,穿林越棘,好像魚游深淵、猿猿爬樹般自如。不時利用機會,出山劫掠。他們打仗時蜂擁而上,敗陣時作鳥獸之散,自前代(漢朝)以來,就拿他們沒辦法。」
從這段話可知,山越不愁沒有兵器,守住易守難攻的山區,打游擊,出沒無常,官府莫可奈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