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1024
|
分享:
x0
|
[] 孙权的内忧__山越
[转贴]孙权的内忧__山越
我们在讨论孙权的外交政策,乃至经营策略、竞争主轴时,所列举的对手不外乎曹魏、蜀汉,很容易忽略山越。
山越居住于崇山峻岭之中,范围之广,几乎包括今日的江苏、皖南、浙江、江西、福建,乃至湖湘、两广的广大山区。他们「依阻山险,不纳王租,故曰山越。」(《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孙权称他们为「山贼」、「山寇」,以别于一般越人。
「攘外必先安内」。对孙权,内,指的就是山越。山越是东吴的内忧。
孙权掌权多久,山越就威胁他多久。
孙权的主要敌人不光是曹魏,也不仅是刘汉。对付外患之余,孙权还得分神分兵,讨伐山越。
孙权把侄女,也就是哥哥孙策的女儿嫁给陆逊后,曾经向陆逊咨询政事,陆逊建议孙权发动大军扫荡,平定山越,挑选其中身强力壮的族人,充当士兵,以增加兵员。
据《三国志.陆逊传》原文:「方今英雄棋峙,豺狼窥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
这段话点出江东政权的忧患: 1地方豪强:当今豪强像棋盘上的棋子到处拥兵自重(英雄棋峙); 2曹操:曹操如豺狼般窥伺江东(豺狼窥望)。
如何应对?想克敌平乱,要有强大的军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
但受到一个很大的牵制,就是山越。山区寇贼,凭藉深山作乱。(山寇旧恶,依阻深地。)
这就是孙权的心腹之患。陆逊认为,心腹之患不除,难以图谋远方。(腹心未平,难以图远。)
陆逊建议,发动大规模兵力讨伐,然后挑选精壮的人成为我方士兵。(可大部伍,取其精锐。)
这个方案成为孙权讨伐山越的准则。也就是强者为兵,弱者补户。
讨伐山越有功的将领,除了贺齐、陆逊,还有凌统、张承(张昭的儿子)、朱桓、全琮、顾承、诸葛恪等人,每次大规模征讨,动不动就获得上万或近万兵力,老弱妇孺不能当兵,就编入户籍,成为民户。据统计,孙权从山越得到的兵力,至少十余万人,数字相当惊人。
讨伐山越,从消极面来说,让山越不再蠢蠢欲动;从积极面来看,增加民户和兵力。但山越问题一直不能彻底摆平,让孙权头痛不已。最怕的是内忧结合外患,一齐扰动。
曹操眼光尖锐,懂得利用山越,滋扰江东政权,牵制孙权。加深孙权的内忧。
陆逊才建议完没多久,曹操派人送印绶给丹阳豪帅费栈,要费栈煽动山越,作为内应。
陆逊奉命平定山越之乱。他用计破敌,从山越降兵中编成精兵数万人。
孙权日后多次对山越用兵。山越不平,后遗症有多大?
陈寿在《三国志》指出,山越族人经常叛乱,导致孙权无法全力抵抗外敌,被迫向魏国呈献措辞谦卑的文书称臣。(评曰:「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是以孙权不遑外御,卑词魏氏。凡此诸臣,皆克宁内难,绥静邦域者也。」)
孙权对魏氏政权有时显得很窝囊,有时联蜀方针表现得给人虚与委蛇的感觉,陈寿认为,山越的掣肘,是一大原因。
这个理由,也被孙权拿来当做和曹丕和好来往的藉口,他派张温出使蜀国解释,说,如果境内的山越叛乱问题解决了,他就要和曹丕大干一场。(「若山越都除,便欲大构于丕【曹丕】」。)
不管是不是托辞,可见山越在江东内部所占的分量。
山越有多刁钻难攻,从吴嘉禾三年(234年)诸葛恪(诸葛瑾的儿子)向孙权请缨用兵山越时,众人反对所持的理由,可以知道要讨伐山越,难度有多高。当时诸葛恪提议攻打丹杨郡的山越,因为丹杨郡的险要山区,居民果敢剽悍,虽然先前经陆逊讨伐,但只得到山区外围各县的平民而已,活跃于深远山区的山越族人,还没俘获,他要解决这个问题,三年内一定可以为吴国增得「甲士四万」。
众人反对,认为不可能。他们说:「丹杨郡地势险阻,和吴、会稽、新都、鄱阳四个郡连接,周围绵延几千里,千山万谷。在幽深山区的人民,不曾进过城镇,面对官府,都仗兵自卫,流动于山野之中,老死于林莽之间。而从平地逃亡的士兵、百姓,也逃到那里的深山藏身。山中生产铜铁,可以自己铸造兵器。他们又习于武术,崇尚气力,攀山越岭,穿林越棘,好像鱼游深渊、猿猿爬树般自如。不时利用机会,出山劫掠。他们打仗时蜂拥而上,败阵时作鸟兽之散,自前代(汉朝)以来,就拿他们没办法。」
从这段话可知,山越不愁没有兵器,守住易守难攻的山区,打游击,出没无常,官府莫可奈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