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敏·慧华金刚上师开示录枝末无明
因根本无明动摇真如本觉,忽然起念,
就发展成“三细”、“六粗”的“枝末无明”,为迷妄无明。
三细
(1)无明业相:一切众生与诸佛之体性本无差别,共融于法界,⋯⋯
亦即真如本觉一心;依根本无明而成动相,
犹如一潭清水微动而起波浪。此时尚无能所及主客之分别,
即为迷界之原始状态。此即“三细”中之第一相,称为“无明业相”。
觉体本不动,依不觉而有动,动则有苦,乃有四圣六凡、
身心世界、山河大地,依分别而幻显。
华藏祖师开示:“应修'不动心'”,
实因最初无明妄动,即为无始以来受苦之主因。
(2)能见相:本觉初动,如幻而生业相;由无明业相一转,
而生能见、能照、能缘的主观作用。此为“三细”之第二相,
即“能见相”。由此又可体认,倘初心不动,则无如波之业相,
亦无能见相及身心世界、六道流转。
(3)境界相:为“三细”之第三相。既有主观能见、能照之作用,
遂于幻中现客观境界,称为“境界相”。若无主观之“能见相”,
客观境界当随之而灭。如镜之有能照作用,故能映现万物;
同理,有能见之“见分”,遂有所见之“相分”。
六粗
(1)智相:对所见“境界相”起分别、爱恶、取舍,
不知心初动之“三细”皆自心幻现,遂成“俱生法执”,
为与生俱来对法的执着。为“六粗”第一相。
(2)相绩相:依于“智相”,对境界由爱恶而生苦乐,
顺其爱恶则生乐,不顺其爱恶则为苦,起心动念相续不断,
遂成“分别法执”。为“六粗”第二相,名为“相续相”,又称“相续心”。
(3)执取相:依于“相续相”,对爱恶境界所起之苦乐坚持执着之,
遂生“俱生我执”,乃与生俱来的“我执”,即有“我”去感受爱恶苦乐境界。
(4)计名字相:对“执取相”加深坚持执取,而建立种种名字、
言句,以设定其各种美丑、冤亲之分别,遂生“分别我执”,
即由我执而起种种分别。于六粗中为第四“计名字相”。
(5)起业相:依于“计名字相”所分别之美丑、爱恶,
起更深的执着,美者、爱者起追求、取着,丑者、憎者起憎恶、
舍离,由是而生起身、口二业,谓之“起业相”。
(6)业系苦相:依因果定律,既造业必受报,遂令我等之精神,
束缚于色身之内,轮回于六道之中,
枉受种种生老病死及无尽身心之苦,无有穷尽,名“业系苦相”。
总说
枝末无明的六粗,前四相“智相”、“相续相”、“执取相”、
“计名字相”属于“惑、业、苦”三道中的“惑”;第五“起业相”属于“业”;
第六“业系苦相”为“苦”。因方惑而造业,因为造业而受苦。
所有“三细”、“六粗”的无明,皆是由于根本无明动摇真如本觉,
致发生业相与主、客、能、所,相续分别,坚持执着,遂造业、
受苦,轮回六道,无有止尽。故知,众生一切的苦,
皆由最初一念妄动而起。因此,欲超出六道,返本归元,
唯有修“不动心”,随顺真如觉性,安住本来不动、无差别、
无对待、无能所,而证本来。
一乘三乘,性相分途
一乘法:属无上部密法,依体性修,
即依诸佛成证之方法而修,为究竟道。
三乘法:属下三部密法,依事相修,即依众生习惯而修,为方便道。
“一乘法门”与“三乘法门”,虽然最终目标,
同为令一切如母有情离苦得乐,愿证究竟佛果,
但因下手处不同,成就之时间则有天地之殊。
若依“三乘法门”由“枝末无明”之业、苦下手,如寻枝摘叶,
不但十分辛劳,且今日摘、明日又生,穷劫方断业树之根。
若从“根本无明”下手,
一念相应即永断无明,返本归元,证入法性。
智敏.慧华金刚上师︰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云:“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归根”即归于真如体性,念念随顺真如,无相、无念、无住,
能所一如,超出体用,证悟归元,而得宗门妙旨。
若仍有“能觉照之我”、“觉照之作用”、“所照之境界”,落于能所,
则失顿宗之旨。原始法界,无佛无众生,真心本来不动,
六道有情、三宝三根本之体性,平等不二,共融于法性,
恒寂恒照,不生不灭,无任何惑业烦恼,惟妙乐光明,自在逍遥。
只因最初一念妄动,遂至能所角立,才现如今之身心世界,
将法界圆满整体之法性,分别为无数个体之精神,
虚妄生灭于六道轮回中,枉受无量痛苦,无有穷尽。
大师又说:“眼若不睡,诸梦自除。”此喻心眼若不动、不昧、
不染六尘八识,则六道轮回之梦自除。
又云:“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万法本自如如,
因心乃异,如山不自高,水不自深,只因心存种种差别,
则千差万别竞起。若持心不动如大地、如虚空,无能所分别,
则法界万象,无非真如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