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编辑
adamlee9
2014-01-05 21:48 |
楼主
▼ |
||
![]() 黄蘗山断际禅师 问:圣人无心即是佛, 凡夫无心、莫沈空寂否? 师云:法无凡圣,亦无沈寂;法本不有, 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 有之与无,尽是情见,犹如幻翳。 所以云:见闻如幻翳,知觉乃众生。 祖师门中只论息机忘见, 所以忘机则佛道隆,分别则魔军炽。 问:心既本来是佛,还修六度万行否? 师云:悟在于心,非关六度万行, 六度万行尽是化门接物度生边事, 设使菩提、真如、实际、解脱、法身, 直至十地、四果圣位,尽是度门,非关佛心; 心即是佛,所以一切诸度门中,佛心第一, 但无生死烦恼等心,即不用菩提等法。 所以道:佛说一切法,度我一切心; 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从佛至祖,并不论别事,唯论一心, 亦云一乘;所以十方谛求,更无余乘; 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疑同真)实; 所以此意难信,达磨来此土,至梁魏二国, 祇有可大师一人密信自心, 言下便会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 大道本来平等,所以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 所以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 禅宗西天二十八祖付法偈 【教主:释迦牟尼佛】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第一祖:摩诃迦叶】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 何于一法中,有法有非法? 【第二祖:阿难】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 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 【第三祖:商那和修】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 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 【第四祖:优波鞠多】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 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第五祖:提多迦】通达本心法,无法无非法, 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 【第六祖:弥遮迦】无心无可得,说得不名法, 若了心非心,始了心心法。 【第七祖:婆须蜜】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 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 【第八祖:佛陀难提】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 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 【第九祖:伏驮蜜多】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 受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 【第十祖:胁尊者】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 领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 【十一祖:富那夜奢】迷悟如隐显,明暗不相离, 今付隐显法,非一亦非二。 【十二祖:马鸣大士】隐显即本法,明暗元不二, 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弃。 【十三祖:迦毗摩罗】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 悟此显隐法,非愚亦非智。 【十四祖:龙树尊者】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 于法心不证,无瞋亦无喜。 【十五祖:迦那提婆】本对传法人,为说解脱理, 于法实无证,无终亦无始。 【十六祖:罗怙罗多】于法实无证,不取亦不离, 法非有无相,内外云何起? 【十七祖:僧伽难提】心地本无生,因地从缘起, 缘种不相妨,花果亦复尔。 【十八祖:伽耶舍多】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 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 【十九祖:鸠摩罗多】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 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 【二十祖:阇夜多】言下合无生,同于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泡幻同无碍, 如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二十二祖:摩拿罗】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二十三祖:鹤勒那】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 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 【二十四祖:师子比丘】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 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圣人说知见,当境无是非, 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 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 果满菩提圆,花开世界起。 【二十八祖:菩提达磨〔东土初祖〕】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二十九祖:慧可〔二祖〕】本来缘有地, 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 【第三十祖:僧璨〔三祖〕】花种虽因地, 从地种花生,若无人下种,花地尽无生。 【三十一祖:道信〔四祖〕】花种有生性, 因地花生生,大缘与信合,当生生不生。 【三十二祖:弘忍〔五祖〕】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三十三祖:慧能〔六祖〕】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生,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东土南岳怀让禅师传法偈: 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 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 东土马祖道一禅师传法偈: 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 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花开见佛悟无生!!! ![]() http://youtu.be/eGoiJd4ZDsU ![]()
|
引用 | 编辑
adamlee9
2020-02-22 14:35 |
1楼
▲ |
修行之道无他,唯有革心而已,
即将众生之生灭心转为不生不灭之大菩提心是也。 总之,一切众生未明心见性时,见色住色,闻声住声, 心为六尘所转,四大五蕴所障,四相所迷, 自己作不得主,故轮回生灭,见性之后,六尘还原为佛性矣。 华藏祖师教言* ![]() 发菩提心义诀 华藏上师讲述 初机学佛,必须明了世间法与出世法。 世间法一切一切以唯物为主, 出世法以唯心为主。 世间一切物质,如天地、日月、山河, 一切植物、矿物, 必经成、住、坏、空四个时期; 一切生物必经生、老、病、死四个时期—— 一切物质终必空坏,一切生物终必老死。 学佛者先看透一切毕竟空, 然后将唯物观念打破; 继看破一切生命毕竟死亡,而看破色身, 乃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毕竟空寂。 其不空者何?唯心是也。心者意也, 不指肉团心而言,分为心识、心性两种。 心识者众生心也,亦谓之生灭心; 心性者佛心也, 谓之菩提心,亦谓之不生不灭心。 何谓众生心?由六根攀缘六尘、八识, 而生分别、爱恶、取舍, 包括一切贪、瞋、痴、慢、妒, 七情六欲,是非恩怨得失之报复心理, 以及种种意气用事, 由眼、耳、鼻、舌、身、意、 末那识、阿赖耶识等而起之妄念, 均属心识,谓之众生心。 迷,则由此心识成生灭,落三界,入轮回, 而成六凡;悟,则由此心性超生灭, 证真如,顿般涅槃而成四圣。 夫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 念起必有染净——染谓取着六尘, 净谓不取六尘——世人未有不染六尘者, 若取着之而起贪、瞋、淫、杀等业是为恶; 反之则为善。 又于六尘而行施、戒、忍者是谓善。 善恶之业成于今,苦乐之报应于后。 因地善恶有上、 中、下之不同,故果地升沉, 有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之各异, 六道中继续造业受果,从而轮回不息。 观其始由众生心念而生, 故佛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善修行者明乎此,故慎其初念,制其染心, 斯为要法。 若于六尘不取即无业,从而无报。 是故一念不生则六道俱销, 轮回斯绝,业种便断,斯出三界矣。 若居不生而证真,身心永息,是为二乘。 若从不生处而起六度万行,是为菩萨 大乘。若似断未证带异计邪见者,是为外道, 未免轮回。是故缚脱由心, 得失在我,修行者其共鉴之。 弥勒菩萨法语云: 「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 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 又佛教行人有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 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又云:「依智不依识,依识入地狱。」 明了此旨,学佛庶乎近焉。 何谓佛心?即「自觉觉他, 自度度他,觉行圆满」。 依之而修,谓之发菩提心; 依之而证,谓之佛陀。 佛者觉也,觉分三种: 一、外觉,二、内觉, 三、直觉。外觉即「澄心」, 专修一个「惺」字。内觉即「住心」, 专修一个「静」字。直觉即「摄心」, 专修一个「寂」字—— 以上三点合为一修持, 是为「大圆觉」,亦即发大菩提心。 依此而修持,是为法身常住境界。 此时行者安住甚深三摩地(正定), 不分别、不爱恶、 不取舍,自性平等而住, 不生不灭,谓之究竟涅槃。 「澄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对一切外境, 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 自心平等而住,心不取境,境不临心是也。 其真义是令行者依此口诀彻底修行, 使六根清净。 「住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对心内一切事—— 过去、现在、未来——不分别、不爱恶、 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 于心无事,于事无心是也。 其真义是令行者依此口诀,彻底修行, 使第七识(末那识)清净。「摄心」之教理: 是教行者对一切外境及心内一切事, 将外境内事打成一片, 是为「中境」。观外境如梦如幻, 内事悉皆空寂,空幻一如,不分别、不爱恶、 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住世同一梦境, 出世还归一如是也。其真义是令行者依此口诀, 彻底修行,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清净, 转成第九识 (庵摩罗识,即「清净无垢」意), 此识即为行者之清净心性。 经云:「诸佛清凉月,游于毕竟空, 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 继要安住甚深三摩地,保任此正定, 则自性与法界性打成一片,即究竟涅槃矣。 修行之道无他,唯有革心而已, 即将众生之生灭心转为 不生不灭之大菩提心是也。 总之,一切众生未明心见性时,见色住色, 闻声住声,心为六尘所转,四大五蕴所障, 四相所迷,自己作不得主,故轮回生灭; 现性之后,六尘还原为佛性矣。 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 过去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 未来诸佛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 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望为勉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