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導致頭部氣血不順暢因素都是頭痛因

Home Home
引用 | 編輯 sweep0316
2009-11-23 21:41
樓主
推文 x0
引起頭痛的因素眾多,中醫分為外因、內因、不內不外因。中醫師吳國斌表示,傳統中醫認為,五臟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都上行於頭面而走空竅,也因為五臟六腑的氣血精華都匯聚到頭部,讓頭腦保持清靈敏捷,所以任何導致頭部氣血不順暢的因素,都會引起頭痛。

吳醫師指出,頭痛是臨床上常見的症狀,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其發病率約百分之五,女性略多於男性,為一種發作性頭顱部血管收縮功能不穩定,加上某些體液物質暫時性改變進而導致頭痛。頭痛既然是一個症狀,要治好它,就必須從病因病機來著手,才有徹底根治的可能。

傳統中醫對頭痛的病因、病機、處方等研究不但豐富,也相當全面性,可以說已經把所有可能發生頭痛的所有原因都歸納進去。頭痛的病因病機,簡單來說,頭痛的病因可分為外因、內因、不內不外因等,外因是指外感風、寒、濕、熱等邪氣,內因是指脾、肝、腎等內傷,不內不外因是指外傷瘀血等。

吳國斌醫師進一步指出,外因部分,頭痛日久不癒者,中醫稱之為頭風。頭風雖屬慢性頭痛,但風常為誘發頭痛的因素。此外,風可夾熱、夾寒、夾濕,進而成為風熱、風寒、風濕,如此將導致人體氣血凝塞,以致於頭部清陽不得舒展而頭痛。

內因部分,跟脾有關的頭痛是因脾不健運,脾虛濕聚,痰從濕生,進而阻滯中焦,以致於清陽不展,濁陰不降,最後誘發頭痛;跟肝有關的頭痛是因肝體陰用陽,內藏相火,若肝失疏泄,則鬱從火化;跟腎有關的頭痛是因腎陰不足,水不涵木,導致肝陽上亢,或是腎精久虧,腦髓失養,也可能造成頭痛。

跟痰濁瘀血有關的頭痛因久病多虛,亦多痰多瘀。痰瘀皆病理產物,當形成之後,又可以成為致病的因素,由於痰瘀為有形之物,所以容易瘀塞於脈絡之中,進而阻遏氣血流通,最後引起頭痛。外傷瘀血所引起的頭痛,也是氣血瘀塞不通的結果。

中醫師吳國斌表示,造成頭痛的因素相當多,治頭痛需分清楚發作的時間、兼症及部位,因為中醫治頭痛,非常注意頭痛發作時的情形,唯有如此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

吳醫師指出,一般而言,「血虛者,朝輕夕重;氣虛者,朝重夕輕;風熱痛者,遇熱則發;風濕痛者,陰雨則甚;濕痰痛者,綿密無間,眩暈吐逆;火鬱痛者,喜暖畏光,面赤口渴。」另外,頭痛的部位也跟經絡循行有關,譬如頭腦痛連兩額屬太陽經,頭額痛連目齒屬陽明經,頭角痛連耳根屬少陽經。

辨治上可分八種,每種證型所使用的藥物也有所不同。陽虛寒凝證者其頭痛日久、時劇時輕,常有面色白、形寒畏冷、遇風冷則發作或加劇、舌質淡、苔薄白等症狀;肝胃熱熾證者其頭痛而脹,甚則頭痛如裂,常有喜冷惡熱,遇熱則發作,以及臉紅目赤、口渴飲冷、便秘、尿黃、舌質紅、苔黃燥而乾等症狀。

吳國斌醫師進一步指出,濕遏清陽證者其頭昏沉而痛,自覺頭重如裹,肢體也感到困重,常有胃口不好、舌苔白而厚膩等症狀;肝陽上亢證者其頭痛如掣,常有耳鳴、噁心、煩躁易怒、失眠多夢、面赤火升、舌質紅、苔黃等症狀;痰濁夾風證者其頭痛伴頭昏重,甚則出現眩暈、噁心嘔吐、胸痞腹脹、苔厚膩等症狀。

瘀血入絡證者其頭痛日久,痛處固定,痛如針刺,常有舌質紫黯或有瘀斑、瘀點等症狀;清陽不升證者常有頭痛頭昏、休息時頭痛減輕但活動後頭痛加重,或是出現精神倦怠、身體乏力、舌質淡、舌體胖大、邊有齒印等症狀;腦髓失養證者常有頭痛眩暈、腰痠耳鳴、懈怠嗜臥、舌質嫩紅、苔少等症狀。

獻花 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