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识是在学习中变得强悍与耐操

Home Home
引用 | 编辑 Sally小猫
2006-12-11 21:37
楼主
推文 x1
转贴于 2005年5月 Cheers杂志文--编辑部

许多人面对重要抉择或是新的机会时,往往裹足不前,没有足够的胆识接受挑战或是采取行动。缺乏胆识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害怕失败」:害怕失去成功,害怕失去已经拥有的一切。这正是提摩西‧巴特勒在《别和成功擦肩而过》(Maximum Success)书中所列举的12项职场弱点之一。 巴特勒为哈佛商学院MBA生涯发展中心主任,长期研究个人生涯发展与职场竞争能力,特别是心理学与管理学的知识整合。也曾担任多家企业的谘询顾问,从个人生涯发展的角度协助企业规划人力资源。 5月27日巴特勒将接受《天下》杂志的邀请来台,发表「发现人才力」的专题演讲。《Cheers》杂志抢先越洋采访巴特勒,精辟分析胆识对于个人生涯的影响。


今天台湾4、5年级的管理者对新鲜人才最大的批评,就是他们怕失败,不具胆识,因此也常被称为「草莓族」。对这个现象你有什么建议?


所有成功的领导人、管理者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有某种程度的强悍(toughness)与耐操(resilience)。因此即使在草莓族中间,也必定是那些比较强悍、耐操的草莓,会成为领袖、管理者。

事实上,每个世代的人才,都是从学习中慢慢变得强悍、耐操的,只是新生世代的工作者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学习而已。

从组织的角度来看,就必须奖励那些愿意承受批评,愿意投入更多、更长时间达成目标的人。

另外,组织有3种方式来培养更有胆识的人才。一是长官以身作则,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教导;第二就是不断宣讲。你会说他们哪听啊?但是只要不断在训练、工作里清楚说明这是组织鼓励的价值,最后大家还是会听进去的。第三,你也可以选择什么都不做,让那些脆弱的草莓自然被组织里的竞争淘汰。


从个人角度来看,个人如何培养自己更有胆识?


这是个好问题,首先,我不相信强悍、耐操是天生的。人生本来就有很多不同的挑战,因此你观察在组织里强悍、有胆识的人,一定早在成长过程中就经历过不少巨大的挑战了。

所以要培养自己的胆识,就从每天都勇敢面对自己的下一步开始。别以为什么大的「个人生涯改进计画」会有效,这些计画通常都以失败收场,还不如学会正面面对眼下的每一个难题,诚实、现实地认清自己生活中的困境是什么?我需要做哪些事去克服它?需要什么帮助、建议?你需要一天、一天地累积自己的活力,用一次、一次的克服去培养自己的战斗力。

这需要很长时间的练习,否则你不可能从20码的赛跑,一下晋级去跑马拉松。过程中,要懂得寻找外援、要求教练、专家给最好的方向建议,绝对不要「独力进行」,要懂得向前人学习。


组织要怎样培养有胆识的人?


要分清楚到底要鼓励员工勇于创新,还是不断冒险。事实上,企业是希望能够控制风险的,但是要怎样控制风险却不压抑创新,却是组织的挑战。

事实上,多半组织在征人的阶段就出了问题,因为人事部门总喜欢用最安全的方式雇用人,他们搜集一大堆履历,然后用很拘谨的方式评估这些履历:一定要选好学校出来的人,一定要选在大公司工作过的人,这些都是很静态的指标。

事实上,我们真正要找的,是那些真正做过很困难的专案,并且用创意解决的人。不管他们有没有漂亮的学历、大公司的经历,因为他们经历过这样的挑战,我也要跟他们见面聊聊。我觉得一般企业在选人的时候,都遵循最安全的途径,这在审核履历表的第一步就出了问题。


在新的世纪竞争里,你认为今天的人才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从企业的大环境来看,人才力的基本条件几乎是不会改变的。任何组织的领导人都需要很强的分析能力,不见得是数量分析的能力,而是对经营大环境判断分析的人才。另外,就是有人际能力的人才,不管是领导人、管理者都需具备这两个基本能力。

过去10多年,虽然经营环境有很大的改变,科技快速发展等等,但是管理者的基本条件却几乎没有改变。例如人际能力,就是指让人工作、与人工作(working through and with people)的能力,是理解不同的个人工作动机、优缺点,并藉以启发、帮助他们在组织里找到最能贡献的着力点,让他们得以发挥、成长的能力。此外,就是要懂得处理冲突,管理文化上、专长上、社经背景上越来越多元的新生世代。而且组织越全球化,领导者就越需具备这种能力。


那么今天年轻人才的主要工作动机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呢?他们多半为什么而工作?


今天或早几年进入工作市场的人才,多半是在全球经济高速成长的年代进入企业。他们经历的可能是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特别在1990年代。因此这批年轻人才的期望是非常高的,无论是自己给自己的目标、应该多富有、多快升迁到某个位置,大家的期望都很高。因此2000年,美国经济的泡沫破灭之后,许多年轻人是很失望的,甚至感觉挫折与愤怒。中国大陆在过去5年的飞速成长,我相信也造就了一批对自己未来有超高期望的年轻人。

另外一个大的差异,是年轻工作者关切自己的生活品质,以及另外一些不见得直接跟工作相关的目标。他们希望陪伴家人,希望参与社区、宗教服务,他们常会问如何维持「平衡」,并且追求「好的生活」,也常思考自己是不是需要那么努力工作,并且很负责地在为自己寻找一种新的解答。我认为这种发展很正面。


企业要怎样「管理」这些年轻工作者的期望呢?


你用了个很好的词「如何管理他们的期望」。好的管理者,在新一代的工作者加入第一天,就应该跟他们沟通「正确的期待」是什么。因为每个工作者都会期待,自己在加入一个组织前,能被清楚告知自己未来生涯的发展会如何。管理者可以诚实地举前两年、前四年进入组织的人,他们现在的发展与待遇为何。但眼前的发展跟经济景气很有关系,因此我们不能保证你一定会有一样的发展,我认为这种对话是非常重要的。

要记得,今天的年轻人对经济史可能是没有记忆的,没有经历过几个景气循环的人,很难想像自己的前程会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些都需要告知。

另外,管理者也需不时提醒这些新进的工作者,不论景气如何,必须有目标地努力、奉献,才可能成功。即使在最狂飙的年代,也需要目标清楚、有方向感,努力工作的人,才能与成功有缘。

你说得都很「对」,但在年轻人力越来越少、全球都抢人才的年代,企业用什么方式跟这些新鲜世代的人才沟通,才不会让他们觉得这个组织不够「有吸引力」?

相信我,给更多钱不见得就更有吸引力。工作者最希望的,都是他们感到兴奋的工作,我会在台北的演讲中特别说明这一点,就是管理者要怎样探知部属心底最大的热诚所在,并且在组织里帮他们找到能够发挥的位置。这是我研究的菁华,也是「生涯领袖(career leader)计画」的重点。

对刚加入工作市场的年轻人你有什么其他建议?

一定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不论是去学校听课、另修学位,或选择要不要接一个新工作,都以这个新挑战是不是会逼你进一步学习为选择的标准。

我觉得每个人都需要发展出自己的生涯愿景(career vision),我在台北的演讲中会进一步说明如何发展个人的生涯愿景、生命愿景。

一旦愿景产生,在选择下一个工作、下一个课程的时候,自然就会判断这个抉择是不是能给我需要的知识、经验。也自然能够让自己顺利被「雇用」进自己的远景中。

因此,我真心建议,学会使用「学习模式(learning model)」去评量自己生涯的选择。也就是把学习的价值当成衡量的最优先标准,而不是光考虑薪水、升迁、福利。




【心得感想】

"胆识是在学习中变得强悍与耐操"
人唯有遇到越多的挫折,越多的失败,才能够从错误中学习成长。
当我们看到有些人对于事情判断是如此的快狠准之时,
别忘了,他们可能挫败的经验比我们多更多唷。
与大家共免之~~~

献花 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