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摩他-毘婆舍那

Home Home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21-09-03 10:38
樓主
推文 x0

圖 1.



止觀,佛教術語,
止禪(奢摩他)與內觀
(毘婆舍那)的合稱。
在漢傳佛教的本土性宗派中,
天台宗特別重視止觀,
又稱止觀宗。
概念
止與觀,止是止息妄念,
觀是如實觀察一切法。
止屬「定」又名「寂」,
體性「靜」;
觀屬「慧」又名「照」,
體性「明」。
止息一切外境妄念,
專注於所緣為定,
正見如實知一切法
非常,苦,空,非我為觀慧。
三三昧:
空三昧、無相三昧、
無願三昧,為「定慧等持」
的禪法。空、無相與無願
為觀慧所修,
三昧是心的定力。
止觀雙運
若多修觀不修止,
由於定力微劣,
心晃動如燭火風中搖曳,
不能明了見真實義,
這時應修止。
若因修止定力增上,
如睡眠人,
不能明了見真實義,
這時當修觀;
是故應當不偏習止觀,
住於平等捨而止觀雙運
(「止觀雙運」
又稱作「止觀捨」、
「止觀等」)。
法性寂然為止,
寂而常照為觀,
止如明鏡止水,
觀如明鏡中水影現萬象。
止與觀,一體而不二。
故稱「止觀不二」。


六祖:
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
大眾勿迷,言定慧別。
定慧一體,不是二;
定是慧體,慧是定用,
即慧之時定在慧,
即定之時慧在定。
若識此義,
即是定慧等學。
諸學道人,
莫言先定發慧,
先慧發定各別,
作此見者,法有二相。
(《定慧品》)


體真止[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止之一。
體真空之理而不動心者。
三止(名數)
台家對於三觀而立三止:


一、體真止,
諸法由因緣而生,
因緣假和合之法體為性空,
止息一切之攀緣妄想者。
證空理謂之體真,
空即真也。
是對於中觀之止也。


二、方便隨緣止,
又名繫緣守境止。
菩薩知空非空,
停止於諸法幻化之理,
分別藥病化益眾生者。
知空非空謂之方便,
分別藥病隨緣歷境謂之隨緣,
安住假諦之理而不動,
謂之止。
是對於假觀之止也。


三、息二邊分別止,
又名制心止。
第一止偏於真,
第二止偏於俗,
俱不會於中道,
今知真非真,則空邊寂靜。
知俗非俗則有邊寂然。
即息真俗之二邊,
而止於中諦者。
是對於中觀之止也。
已上三止前後次第。
為別教之三止。
三即一,一即三,三相
即為圓教之三止。
止觀三曰:
「此三止名,雖未見經論。
映望三觀,隨義立名。」
又止之三義曰三止:
一、止息之義,
二、停止之義,
三、不止之止之義。
見止條。
又法華經方便品
有佛三止舍利弗三請。
見三止三請條。


體真止佛教用語
"體"是體會,"真"是真如。
靜坐的人,細細體會心中
所念的一切事事物物,
全是虛妄,了無實在。
明白了這個理由,
就無所取著,妄想顛倒,
自然止息,
用不著以妄制妄,
這就叫做體真止。
這個方法,
比較制心止又更微細。
制心止可破系緣止,
而體真止又可破制心止。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21-09-03 10:39
1樓
  
體真止佛教用語
"體"是體會,"真"是真如。

獻花 x1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21-09-03 10:59
2樓
  

圖 1.


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

獻花 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