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相

Home Home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21-01-08 11:14
樓主
推文 x0

圖 1.

圖 2.


佛學大辭典/心相
(術語)心之行相。即見分也。
又為肉團心。即心臟之相貌。
圓覺經曰:「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譬如彼病目者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往生要集十本曰:「如來心相如紅蓮華。」

圓瑛法師: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者:
上句指第六意識心。
此心「楞嚴經」呼為前塵分別影事,
外依六塵所緣之境,
而起六識能緣之心,
分別好醜,而生憎愛。
前塵(現前塵境)如形,
此心(第六意識)如影,隨塵起滅,
塵有則有,塵無則無,本無自體,
故曰六塵緣影,畢竟非實。
而眾生遺失本妙明淨,寂滅真心,
妄認緣塵分別之心,
為自己真實心相,有大功能,
亦即我執顛倒,以妄認真心,
為實我體故。即認身心,以為實我,
必認四大、六塵,以為實法,
即是法執顛倒。我法二執,
都由妄認而來,正如棄海認漚,
是一顛倒;目漚為海,又一顛倒,
故曰種種顛倒。

說虛妄顯真實
真實與虛妄 聖嚴法師*
夢是虛幻的,以夢來比喻人生,
表示人生是虛幻的。
人生由心識變現,識是虛妄的,
由它現出來的當然是虛幻的,
不是真實的。我明明活著,
又吃飯、又穿衣,像是真的,
為何說是虛幻的?
因為昨天吃飯,乃至今天吃早餐,
都已過去、滅去,
消失得無影無蹤,
所以不是真實存在,
只有永恆不變的才可稱真實存在,
這是佛法對真實的看法。
認為真有吃飯穿依這件事,
就是虛妄認識。
吃飯是因緣所生法,緣生緣滅,
不會永恆不變,
這樣本身就是無自性,
是空。空、無自性,
就是三性中的圓成實性,
這是諸法的法性,
當諸法遠離遍計所執性,
這無變異的法性就恆恆常常顯露。
如能覺悟人生一切皆唯有識,
皆是夢心,
是虛妄分別心現出境界,
覺悟外境都不是實有的。
因此修行就能捨離妄相、
妄心,修到菩薩初地見道位,
無分別智生起,見事物的真如法性,
真如法性為一切法的真實性。
接著諸地菩薩數數修習無分別智,
依這無分別智生起後得智,
就不會有實人實境的錯誤認識 ,
見一切因緣所生法的
世界皆如幻如化。

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的聖潔性,
象徵佛與菩薩超脫紅塵,四大皆空;
蓮花的花死根不死,來年又發生,
象徵人死魂不滅,不斷輪迴中。
佛教把蓮花看成聖潔之花,
以蓮喻佛,
象徵菩薩在生死煩惱中出生,
而不為生死煩惱所干擾。
佛教有寶傘、雙魚、寶瓶、蓮花、
白螺、如意、寶幢、
金輪八種吉祥寶物,
釋迦牟尼把蓮花放在最崇高的位置。
由於蓮花在佛教上的神聖意義,
佛經中把佛教聖花稱為「蓮花」,
把佛國稱為「蓮界」,
把袈裟稱為「蓮服」,
把和尚行法手印稱為
「蓮蕖華合掌」,
甚至把佛祖釋迦牟尼稱為
「蓮花王子」。
蓮是百花中唯一能花、
果(藕)、種子(蓮子)並存的。
象徵我佛「法身、報身、應身」
「三身」同駐。
其姿挺展,日艷且鮮;其貌熙怡,
傲然獨立;其根如玉,
不著諸色;其莖虛空,不見五蘊;
其葉如碧,清自中生;其絲如縷,
綿延不斷;其花莊重,
香馥長遠;不枝不蔓,無掛無礙;
更喜蓮子,苦心如佛;諄諄教人,
往生凈土。
蓮花有五色:白、青、紅、紫、黃,
稱為「五種天華」。
其中白、青兩色最受青睞。
白蓮花,梵文音譯為芬陀利。
此花生長於佛國阿耨達池中,
人世間難以見到,
故又稱「希有之華」。
青蓮花,梵文音譯為優缽羅。
葉狹長,近下小圓,向上漸尖,
青白分明,酷似佛眼,
故在佛經中稱之為「蓮眼」,
也即觀音菩薩的眼睛。
五種蓮花,為五大虛空藏菩薩所坐。
東方福智虛空藏,坐青蓮花,
乘銀牛;南方能滿虛空藏,
坐赤蓮花,乘金象;
西方施顧虛空藏,坐白蓮花,
乘琉璃馬;
北方無垢虛空藏,坐紫蓮花,
乘獅子;
中央解脫虛空藏,坐黃金蓮花,
乘水晶龜。
蓮華喻菩薩十種善法
一、離諸染污 菩薩修行,
能以智慧觀諸境於一切法,
不生貪愛,雖處五濁生死流中,
而不為生死過失所染,
比喻蓮花出於水而不為污泥所染也。
(五濁者,即劫濁、
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命濁)
二、不與惡俱 菩薩修行,
唯欲滅一切惡,
生一切善,於身口意,守護清凈,
不與纖毫之惡共俱,
比喻蓮華雖微滴之水,而不停留也。
三、戒香充滿 菩薩修行,
放諸戒律堅持無犯,
以戒能滅身口之惡,
猶香能除糞穢之氣。
故經雲:戒香芬馥,
廣布充滿,比喻蓮華開敷,
妙香廣布,遐邇皆聞也。
四、本體清凈 菩薩因持戒故,
身心清凈雖處五濁之中,
而能無染無著,
比喻蓮華生時雖處污泥濁水,
而自然潔凈無所染也。
五、面相熙怡 熙,
和樂貌。怡,喜悅也,
菩薩心常禪悅,則面無顰蹙,
諸相圓滿,
見者悉皆歡喜,比喻蓮華開時,
令諸見才心意快然而生喜悅也。
六、柔軟不澀 柔軟則隨順,
不澀則無滯,
謂菩薩修慈善之行,
復於閉法無所滯礙,
充於內而形於外,故體常清凈,
柔軟細紗而不粗澀,
比喻蓮華,體性柔軟而復潤澤也。
七、見者皆吉 菩薩修行成就,
形相美妙,凡所見者咸獲吉祥,
比喻蓮華,芬馥美妙,
人或眼見及夢見者皆吉祥也。
八、開敷具足 菩薩修行功成,
智慧福德,莊嚴具足,
比喻蓮華開敷而其華果具足也。
九、成熟清凈 菩薩修因既圓,
妙果成熟,而慧光發現,
能使一切有情見聞之者,
鹹得六根清凈,比喻蓮華成熟,
若眼睹其色,鼻聞其香,
則諸根示得清凈也。
十、生已有想 菩薩初生之時,
諸天人等咸樂護持,
以其必能修習善行,
證菩提果,比喻蓮華初生之時,
雖未見花,凡諸人眾,
咸生已有蓮華之想也。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21-01-08 11:17
1樓
  
眾緣性空唯識現
唯識四分,佛教術語,
瑜伽行唯識學派護法學系的理論,
是指相分、見分、
自證分、證自證分四種識的作用。
有情的識總共有八個,稱為八識心王。
分是功能差別分限的意思,
識的四分即是指諸識四種作用。
相分:相,意謂被識所取、
所認識對象的行相境界,
所以又作所取分。有所緣的意涵,
乃是被主體的心王所認識的對象(客體)。
見分:「見分」
即是認識、照知「相分」之作用。
見,意謂識所具有能取、能見、能照、
所認識對象之行相境界,所以又作能取分;
有能緣的意涵,乃是能認識對象(客體)
之主體(即諸識之能緣的作用)。
自證分:為相分、見分所依,可親證見分,
即有主觀性的能力,
能更深一層見到(證到)原來的見分。
證自證分:能緣、統攝自證分,
證到更深一層的主觀性、認識力,
哲學稱之為最高主觀統攝力。
護法(梵名:Dharmapāla),達瑪葩啦*
為六世紀中葉印度大乘
瑜伽行唯識學派重要論師,
因明學大師陳那門生。
玄奘大師譯介的法相唯識宗理論,
即依護法論師的見解為主,
另外參考其他論師的意見編譯而成。
護法出身南印度達羅毗荼國首都建志補羅城,
其天資聰穎、見解超群,
曾出任那爛陀寺住持。
他與中觀自續派的清辯論師進行了空有之諍,
但二人沒有面對面的辯論法義。
護法才華出眾,但英年早逝,
享年僅三十二歲,類似於中國的僧肇,
令無數學人扼腕嘆息。在唯識方面,
他最先提倡
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四分說」。
其學說由玄奘大師傳來中國,
《成唯識論》即依護法的見解為主體。
著作有《廣百論釋》、《成唯識寶生論》、
《觀所緣論釋》等。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21-01-08 11:20
2樓
  

圖 1.


六祖壇經 無相頌*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
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rumiaII
2021-10-12 11:14
3樓
  
回 覆 保 密 :

皈依无量光无量寿!!!



獻花 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