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编辑
adamlee9
2020-04-01 16:08 |
楼主
▼ |
||
![]() 图 1. ![]() “法界三观”为华严宗观门之枢要,三观即是:一、真空绝相观,二、理事无碍观,三、周遍含容观。为华严宗初祖杜顺大师依《华严经》所开显实践修行之观门,建立三观,用以彰显观行,悟入一真法界。全称三重法界观门,又名三重法界、三重观门,略称三重观或法界观。“法界”是所观之境,“三观”指能观之心。 一、真空绝相观:为四法界中之理法界(即一真法界,亦即一真如心)。“真”者,以无虚妄念虑为真;“空”者,以无形质妨碍色相为空。因凡夫见色误认为实,见空误认为断空,以致困于迷途而不证得。今开真空绝相观,使观色非实色,而举体为真空,观空非断空,举体是幻色,始得免除一切情尘之束缚,而达空、色(有)无碍之境界。据杜顺大师《华严法界观门》所举,于真空绝相观开立为四句十门,即: (一)、会色归空观:谓会集一切色法均归于真空性。此有四门: 1、色非断空门:谓幻色并非断灭空,而是举体皆真空。 2、色非真空门:谓实色并非真空。 3、色空非空门:谓实色与断灭空皆非真空。 4、色即是空门:谓色空二者均无体性,故即是真空。 (二)、明空即色观:谓真空即是一切色法之本性。乃彰显凡是真者即是俗假,此系由事物之本性而言真空。亦分四门: 1、空非幻色门:谓断灭空不即是幻色。 2、空非实色门:谓真空不即是实色。 3、空非空色门:谓真空并非断灭空与眼前实色,而指真空之本性。 4、空即是色门:谓说空无我理者,由于空色相即之故。“空”,即真空;“色”,则兼幻色。 (三)、空色无碍观:谓色相举体是真空,真空亦举体而不异色相;以色为幻色,而不碍于空,空为真空,亦不碍于色,故观空色二法无障无碍。 (四)、泯绝无寄观:“泯绝”者,谓泯绝色(有)、空,离一切相;“无寄”者,谓无有语言文字可以寄托。“泯绝无寄观”者,谓此所观之真空,乃超绝一切对待,离言绝虑而无可寄托,为言解所不及,故必至心境俱灭不可思议之境地,乃见真空之全体。 二、理事无碍观:即四法界中之理事无碍法界。“理”,一真法界之性;“事”,一切世间之相。即观平等无差之理性与万象差别之事法炳然而存,二者能相遍、相成、相害、相即、相非而圆融无碍。据杜顺大师《华严法界观门》所举,于理事无碍观开立有十门,即: (一)、理遍于事门:谓能遍之理,其性无分限,所遍之事,则有分位差别,然一一事中,理皆全遍,无不圆足。 (二)、事遍于理门:谓理既遍于事,而事亦遍于理,事虽有差别,然理无分限,故一微尘亦周遍法界。 (三)、依理成事门:谓缘起之事法无别体,必依理而成立,此即事揽理成。 (四)、事能显理门:谓事虚而理实,故事中之理挺然露现,此即理由事显。 (五)、以理夺事门:谓事既揽理而成,遂令事相皆尽,而唯一之真理平等显现。 (六)、事能隐理门:谓真理随缘而成诸事法,致使事显而理不现,如诸佛之法身流转五道,而成众生。 (七)、真理即事门:谓真理不在事法之外,理之全体皆是事。 (八)、事法即理门:谓缘起之事法必无自性,故事之全体即真性。 (九)、真理非事门:谓理为事之所依,而非是事,又理绝诸相,真妄有异,故真理非事。 (十)、事法非理门:谓事为能依,非是所依,又事有差别,性与理异,故事法非理。 其中,初二门为事理相遍,三、四门为事理相成,五、六门为事理相害,七、八门为事理相即,九、十门为事理相非,即观其义旨虽不同,然逆顺自在,无障无碍,为同时顿起之同一缘起法。 三、周遍含容观:即四法界中之事事无碍法界。周遍,无所不在之义;含容,无法不摄之义。此观以事望事,观全事之理,随事而一一可见;全理之事,亦随理而一一可融。是则一多无碍,大小相含,互摄互容,重重无尽,隐显自在,神用不测,真可谓入华严无尽法界之境,故名周遍含容观。据杜顺大师《华严法界观门》所举,于周遍含容观亦开立有十门,即: (一)、理如事门:谓真理如事法一样有分齐。理性真实,事法虚空,真理的动态即变成事法。真理本无分齐,既显现为事法,也就如同事法而有分齐,有一多,有大小。真理显现为事法,全理为事,事法之外无真理,由此见事法即是见真理。 (二)、事如理门:谓事法如真理一样遍通圆融。前一门说事法之外无真理,事法遍于真理,亦即事法不异于真理,故事法虽有分齐,但与真理无别,故能随真理而遍通融摄,一一事法,即使是一微尘,亦能如真理一样周遍广大,圆融无碍。 (三)、事含理事门:谓一一事法,皆分别含有理和事,由事法与真理非一,因此,一事法,如一微尘能广容一切事物。由事法与真理融通,非一非异,形成四种关系: 1、一中之一,即一入于一中; (相容) 2、一中之一切,即一切入于一中; (相容) 3、一切中之一,即一入于一切中; (周遍) 4、一切中之一切,即一切入于一切中。 (周遍) 从而体现了万物的周遍含容,无障无碍的圆融关系。 (四)、通局无碍门:通即是遍、周遍;局,非遍。此门谓事法与真理非一,故非遍;事法与真理非异,故是遍。因事法与真理非一即是非异,故一一事法不离一处即能全遍十方一切微尘之内;因一切事法与真理非异即是非一,故一一事法全遍十方而不动一位。如是,一一事法,即远即近,即遍即住(局),无障无碍。 (五)、广狭无碍门:谓事与理非一,故是狭;事与理非异,故是广。此门是说,因事与理非一即非异,故不坏一微尘而能以狭包容、周遍一切;因事与理非异即非一,故一微尘不大而能包容十方世界。如是,一微尘的事法,即广即狭,即大即小,无障无碍。 (六)、遍容无碍门:遍,普遍;容,广容。此门谓:一望一切,互有相摄相入的关系。因普遍即是广容,故当一尘望于一切,在普遍于一切中时,还能摄一切于自己的一之中。又因广容即是普遍,故还能令此一尘普遍于自己里面的一切差别法中。如是,此一尘自身普遍其他事法时,即其他事法也普遍于自身,能容能入,同时遍摄无碍。 (七)、摄入无碍门:摄即广容,入即普遍。此门谓:一切(多)望一,无一切可遍,说是入;无一切可容,说是摄。以入他即是摄他,一切全入一中时,一还在自身的一切之内,同时无碍。以摄他即是入他,一全在一切中时,一切也在一之内,同时无碍。能摄与所摄、能入与所入,互相交参,一多相入相摄无碍。 (八)、交涉无碍门:交涉,交相关涉,意谓一与一切(多)俱为能摄能入。此门是说,一望一切,有摄有入,共有四句: 1、一摄一切,一入一切; 2、一切摄一,一切入一; 3、一摄一法,一入依法; 4、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 能摄所摄,能入所入,能即所,所即能,互能互所,同时交参无碍。 (九)、相在无碍门:谓一切望一,也有入有摄。所摄与所入,彼此俱在,叫做“相在”。此门亦有四句: 1、摄一入一; 2、摄一切入一; 3、摄一入一切; 4、摄一切入一切。 一切与一同时交参,无障无碍。 (十)、普融无碍门:谓一切和一互相相望,一一具有前两重四句,圆融无碍,无穷无尽。因总融前之九门,彼此互不相碍,故称普融无碍。 上述周遍含容观的十门,是杜顺大师对一切现象与现象相互关系的观照方法,是一辗转相生的观照过程。第一、第二门事理相如是总意,以下八门由此展开。第三门是一、二门的综合,四、五、六、七是就通局、广狭、遍容、摄入四个方面加以展开,由此,又从一望一切和一切望一概括为八、九两门的交涉、相在关系,最后第十门综合八、九两门,亦是综合一至九门,为普融无碍门。 大乘起信论 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 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 所言法者:谓众生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 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 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体大: 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 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 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一切诸佛本所乘故, 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backcolor=var(--comment-background)]佛学大辞典 摩诃衍 玛哈鸦那 (术语)具曰摩诃衍那Mahāyāna,译曰大乘。 声闻缘觉二乘之教法为小乘,菩萨之教法为大乘。 慧苑音义上曰: 「摩诃衍,具云摩诃衍那, 言摩诃者此云大也,衍那者云乘也。」胜鬘经曰: 「摩诃衍者,出世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 起信论曰:「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 一者法,二者义。」智度论百曰:「摩诃衍是大乘法。」 http://suen7969.pixnet.net/blog/post/40181587 ![]()
|
引用 | 编辑
adamlee9
2020-04-09 17:27 |
2楼
▲ |
图 1. ![]() 一切缘起之法,必具此六相。 不具六相,则不能为缘起。 佛学大辞典/六相(名数)华严经十地品所说, 依此而谈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义。 华严宗之至相,大发挥之。 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 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 一切缘起之法,必具此六相。 不具六相,则不能为缘起。 此六相为就体相用论平等差别之二义者。 前二相为体上之平等差别, 总相者示平等之体, 别相者示差别之体。 平等之体,谓一体具多体也, 差别之体谓多体各别也。例如一舍, 一舍中具许多之砖瓦等以 砖瓦等多体总造一舍, 是为平等之体即总相也,而一舍中, 砖瓦等之多体各别, 即为差别之体,是别相也。 又同异之二相者,为相上之平等差别, 如砖瓦等形相虽各别然有同造一舍之相, 故云同相,诸相各别, 故云异相。又成坏之二相者, 为用上之平等差别如砖瓦等 以各异之作用合成一舍, 谓之成相,彼等各具一一之作用,谓之坏相。 此六相互相融和,不离一味,谓之六相圆融。 是一切缘起法之自性然也。 佛学大辞典/佛学术语, 总括全体之状态者,称为总相; 仅指个别、特殊之状态者,称为别相。 例如,无常、无我等相共通于 一切有为法,称为总相; 水之湿相即为别相。以观佛为例, 观色身全体者为总相观, 仅观色身部分者为别相观。 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大二五·二九三上): '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种相, 总相、别相是二相, 空故名为相空。 问曰:“何等是总相?何等是别相? ”答曰:“总相者,如无常等; 别相者,诸法虽皆无常,而各有别相。 如地为坚相,火为热相。 ”'故知一切万物皆具有总、别二相。 举白马为例,'马'为总相,'白'则为其别相。 总相为六相之一。 所谓六相即总相、别相、 同相 、异相、 成相 、坏相。 华严五教章卷四载有关于六相圆融之义 (大四五·五○七下): '总相者,一含多德故;别相者,多德非一故。 别依止总,满彼总故。 '此即华严宗自法界缘起、 无尽圆融之立场说明总相、别相。 [十住经卷一、六十华严卷二十三、 八十华严卷三十四、 渐备一切智德经卷一、 十地经卷一、 十地经论卷三、大乘义章卷三、 华严经探玄记卷九、华严金师子章] (参阅'六相圆融'1280、'总相观别相观'6489) 一合相者。盖言众尘和合而为一世界也。 世界本空。微尘不有。但众生不了。 妄执为实。若是实有。即应世界不可分为微尘。 若是实无。不应微尘合为世界。 是知执有执无。皆不当理。 经云。如来说一合相。 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是也。 (术语)世界为微尘之集合者。 华严经大疏演义钞曰: '一合相者,众缘和合故。 揽众微以成于色,合五阴等, 以成于人,名一合相。 “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 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 !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 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诸多法师,把一合相解为诸法实相 , 从佛法第一义而言, 这样说是对的。 但从文字义理而言,就不对了。 理由是, 参照其他几种译本,一合相, 玄奘大师翻译成“一合执”, 笈多翻译成“抟取说”, 义净则翻译为“聚执”。如此看来, 把一合相解释成实相, 从文字义理而言,就太过牵强了。 由此可见,罗什大师译本,“一合相”, 相字, 取的是动词含义,如相面,相马,等等。 在其他译本中,相,别处多译作“想”, 如我想人想众生想等等。 明白“相”字动词含义, 罗氏译本和其他译本就达到一致了。 换句话说,一合相就是一合执, 就是“执着一合是实有的”。 综合其他译本,这段经文含义是这样的: 那些说世界实有的,(由于世界是一合相), 他们也一样执着一合相为实有。 如来也同样说有一合相, (但如来没有执着), 如来是在知道一合相为虚妄前提下, 才说一合相实有的”。 世尊说:“须菩提,如此虚妄无实, 世俗之人不应去语一合实有, 不可去说一合实有, 不可如此执着。非法, 执着说其有不对;非非法, 执着说其无也不对。 那些凡夫,却执着说一合是实有的”。 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不是说世界, 而是说一众生。因非世界, 是可名为世界。若世界实有, 则是一整体相,是一合相。 如来在《金刚经》中说的一合相, 不是一合相, 不是因缘真实相。 因缘真实相,因缘聚合则有, 因缘散失则无, 所以无因缘真实一合相的存在。 因为无因缘真实一合相,所以名为一合相。 一合相皆同万法,皆是如相,无性无相, 所以不可说不可思议。但凡夫之人取相分别, 以有所得,而只见自性分别妄想之相, 不见佛所说一合相,不见无相的真相。 一合相无自性。无有相,无无相,无合和相, 所以叫一合相。 一合相是比喻自性,比喻实相 , 比喻本来面目,或比喻佛, 比喻涅槃。 一合相如虚空不可执持, 不可得,不可贪着。 但凡夫之人执着一合相, 执着修行,执着功德福德, 执着菩萨行,执着成佛,执着入涅槃 , 以法为实, 求有所得, 不明佛义。 从世界存在的角度来讲, 所有众生受业力牵引而来到这个世界, 同时这个世界又是由 所有众生的业力共同组成的, 缺一不可, 也就是众生业力合和组成这个世界, 即金刚经中所言“若世界实有者, 即是一合相”。 当然,法界之中三力无边, 另外还有诸佛菩萨的法力、 众生的愿力是与业力起到同等作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