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論

Home Home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9-11-22 10:56
樓主
推文 x0

圖 1.

圖 2.


本論開宗明義,指出本無、 實相 、法性、性空、
緣起諸概念,所闡釋義理無有不同,實則一義。
然後從緣起開始,由性空、法性向實相、本無逆向解釋:
一切諸法,因緣所生,緣起而有,緣散則滅,
因而相有而性空,這一空性即為法性,如此法性,
也稱實相,實相本質歸無,故名本無。
相有性空,是諸法實相,而非真有真無。
若強調有,則落常見;若認為無,即墮斷見。
不存有無之概念而觀法,才可以不著四相。
應該“觀有而無所取相”,要明白“法相為無相之相”,
所謂得道,該是懂得這層道理。悟到空性,可謂見道。
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聖人見道無別,
但其初始發心、遠大理想則有差別。
開悟見性,繼而滅掉貪嗔癡三毒,則可永滅生死,
進入涅槃。 而菩薩行者可入涅槃而不入,
實為幫助未悟眾生離苦得樂;身在紅塵而一塵不染,
則是善巧(漚和)智慧(般若)的具體體現。

-宗本義-
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緣會。一義耳。何則。
一切諸法。緣會而生。緣會而生。
則未生無有。緣離則滅。
如其真有。有則無滅。以此而推。故知雖今現有。
有而性常自空。性常自空。故謂之性空。性空故。
故曰法性。法性如是。故曰實相。實相自無。
非推之使無。故名本無。言不有不無者。
不如有見常見之有。邪見斷見之無耳。
若以有為有。則以無為無。夫不存無以觀法者。
可謂識法實相矣。雖觀有而無所取相。
然則法相為無相之相。聖人之心。為住無所住矣。
三乘等觀性空而得道也。性空者。謂諸法實相也。
見法實相。故云正觀。若其異者。便為邪觀。
設二乘不見此理。則顛倒也。是以三乘觀法無異。
但心有大小為差耳。漚和般若者。大慧之稱也。
諸法實相。謂之般若。能不形證。漚和功也。適化眾生。
謂之漚和。不染塵累。般若力也。然則般若之門觀空。
漚和之門涉有。涉有未始迷虛。故常處有而不染。
不厭有而觀空。故觀空而不證。是謂一念之力。
權慧具矣。一念之力。權慧具矣。好思。歷然可解。
泥洹盡諦者。直結盡而已。則生死永滅。故謂盡耳。
無復別有一盡處耳。

海雲繼夢:什麼叫心真如門? 就是本元論。
這個詞我們重新提出來,原來我是叫“本體論”,
後來發現這“本體論”日本人翻譯的用詞用錯了,
而且西方世界也沒有這個東西,
所以我們就不叫本體論了,
這個詞已經被用爛了,所以我們叫本元論。
這個(本元論)西方世界沒有,為什麼會沒有呢?
因為他們的思想是一元論,不是多元論。
他的一元論(的用詞)是正確的,
可是他(的思想)具有排他性,
所以它不是一元論,它是假設的獨裁論——假設一元論,
其實它是獨裁論。 所謂獨裁就是排他,
別人的都不能信,別人信的都不對。
那我們的一元論不是這樣,所以我們也不叫一元論,
我們叫本元論。 這個本元,就是大家都可以陳述,
用詞可能都不一樣,那我們都能接納,
只要你講的那樣東西是對的就好。
(修行的)「那個」你講不出來,那你就不是本元論。
你要留意啊,「那個」,你就不要問“哪個”。
我跟你講「這個」,你問“哪個,這個在哪裡?
”跟你講「這個」,你會執著在那裡,跟你講「那個」,
你又找不到。 所以本元的那個東西是什麼,
那個東西就是那個,又是這個。 因為給你講這個,
你就執著在這裡啊;跟你講那個,哪個?
就在這兩者之間,你要能切入;不能切入,
你就不能說你在修這個門,不可能。
這個心真如門是講本元論。 
http://youtu.be/WtVXph5_VkM

釋僧肇(384年—414年),
俗姓張,京兆(長安)人。
為鳩摩羅什門下著名弟子,

羅什的佛教譯經大都由僧肇潤文,
使得羅什的譯經為中國人喜愛讀誦的得力幹將,
著名的漢傳佛教理論思想家,
將般若中觀思想中國化,為三論宗的先驅人物。

 

獻花 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