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末無明

Home Home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6-12-05 00:49
樓主
推文 x0
智敏·慧華金剛上師開示錄枝末無明
因根本無明動搖真如本覺,忽然起念,
就發展成“三細”、“六粗”的“枝末無明”,為迷妄無明。
三細
(1)無明業相:一切眾生與諸佛之體性本無差別,共融於法界,⋯⋯
亦即真如本覺一心;依根本無明而成動相,
猶如一潭清水微動而起波浪。此時尚無能所及主客之分別,
即為迷界之原始狀態。此即“三細”中之第一相,稱為“無明業相”。
覺體本不動,依不覺而有動,動則有苦,乃有四聖六凡、
身心世界、山河大地,依分別而幻顯。
華藏祖師開示:“應修'不動心'”,
實因最初無明妄動,即為無始以來受苦之主因。
(2)能見相:本覺初動,如幻而生業相;由無明業相一轉,
而生能見、能照、能緣的主觀作用。此為“三細”之第二相,
即“能見相”。由此又可體認,倘初心不動,則無如波之業相,
亦無能見相及身心世界、六道流轉。
(3)境界相:為“三細”之第三相。既有主觀能見、能照之作用,
遂於幻中現客觀境界,稱為“境界相”。若無主觀之“能見相”,
客觀境界當隨之而滅。如鏡之有能照作用,故能映現萬物;
同理,有能見之“見分”,遂有所見之“相分”。
六粗
(1)智相:對所見“境界相”起分別、愛惡、取捨,
不知心初動之“三細”皆自心幻現,遂成“俱生法執”,
為與生俱來對法的執著。為“六粗”第一相。
(2)相績相:依於“智相”,對境界由愛惡而生苦樂,
順其愛惡則生樂,不順其愛惡則為苦,起心動念相續不斷,
遂成“分別法執”。為“六粗”第二相,名為“相續相”,又稱“相續心”。
(3)執取相:依於“相續相”,對愛惡境界所起之苦樂堅持執著之,
遂生“俱生我執”,乃與生俱來的“我執”,即有“我”去感受愛惡苦樂境界。
(4)計名字相:對“執取相”加深堅持執取,而建立種種名字、
言句,以設定其各種美醜、冤親之分別,遂生“分別我執”,
即由我執而起種種分別。於六粗中為第四“計名字相”。
(5)起業相:依於“計名字相”所分別之美醜、愛惡,
起更深的執著,美者、愛者起追求、取著,醜者、憎者起憎惡、
捨離,由是而生起身、口二業,謂之“起業相”。
(6)業系苦相:依因果定律,既造業必受報,遂令我等之精神,
束縛於色身之內,輪迴於六道之中,
枉受種種生老病死及無盡身心之苦,無有窮盡,名“業系苦相”。
總說
枝末無明的六粗,前四相“智相”、“相續相”、“執取相”、
“計名字相”屬於“惑、業、苦”三道中的“惑”;第五“起業相”屬於“業”;
第六“業系苦相”為“苦”。因方惑而造業,因為造業而受苦。
所有“三細”、“六粗”的無明,皆是由於根本無明動搖真如本覺,
致發生業相與主、客、能、所,相續分別,堅持執著,遂造業、
受苦,輪迴六道,無有止盡。故知,眾生一切的苦,
皆由最初一念妄動而起。因此,欲超出六道,返本歸元,
唯有修“不動心”,隨順真如覺性,安住本來不動、無差別、
無對待、無能所,而證本來。
一乘三乘,性相分途
一乘法:屬無上部密法,依體性修,
即依諸佛成證之方法而修,為究竟道。
三乘法:屬下三部密法,依事相修,即依眾生習慣而修,為方便道。
“一乘法門”與“三乘法門”,雖然最終目標,
同為令一切如母有情離苦得樂,願證究竟佛果,
但因下手處不同,成就之時間則有天地之殊。
若依“三乘法門”由“枝末無明”之業、苦下手,如尋枝摘葉,
不但十分辛勞,且今日摘、明日又生,窮劫方斷業樹之根。
若從“根本無明”下手,
一念相應即永斷無明,返本歸元,證入法性。


智敏.慧華金剛上師︰
禪宗三祖僧璨大師《信心銘》云:“歸根得旨,隨照失宗。”
“歸根”即歸於真如體性,念念隨順真如,無相、無念、無住,
能所一如,超出體用,證悟歸元,而得宗門妙旨。
若仍有“能覺照之我”、“覺照之作用”、“所照之境界”,落於能所,
則失頓宗之旨。原始法界,無佛無眾生,真心本來不動,
六道有情、三寶三根本之體性,平等不二,共融於法性,
恆寂恆照,不生不滅,無任何惑業煩惱,惟妙樂光明,自在逍遙。
只因最初一念妄動,遂至能所角立,才現如今之身心世界,
將法界圓滿整體之法性,分別為無數個體之精神,
虛妄生滅於六道輪迴中,枉受無量痛苦,無有窮盡。
大師又說:“眼若不睡,諸夢自除。”此喻心眼若不動、不昧、
不染六塵八識,則六道輪迴之夢自除。
又云:“心若不異,萬法一如。”萬法本自如如,
因心乃異,如山不自高,水不自深,只因心存種種差別,
則千差萬別競起。若持心不動如大地、如虛空,無能所分別,
則法界萬象,無非真如實相。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6-12-05 00:51
1樓
  

圖 1.


歸根得旨 隨照失宗
慧律法師:
歸根就是回歸見性的根本大法。得旨:
得到佛的心這個宗旨,叫做歸根得旨。
樹木有根,諸位!見性大法就是所有修行的根,
有了根就慢慢成長。
你開悟、大悟,你任何的種種的方便都是開悟,
具足有正見的人,行一切法,
都與佛的心相應,歸根得旨。
歸根得旨,就回歸見性的根本大法,根,
見性就是我們的根本法,
得佛的心這個宗旨的話,
這個就不得了,就是見性開悟了。
[ 隨照失宗,]
如果你不這麼做,隨著你的照,
就是能緣的根,跟所緣的境,
一直產生生滅的意識心,叫做隨照。
照,我們的根對境叫做照。
如果你沒有回歸到沒有能所的見性大法,
你現在追尋於根塵生滅的緣起,
那麼,便失宗。
失去不二法門的宗旨,叫做失宗,
失去不二、當下的宗旨。
再講一遍:歸根得旨,隨照失宗,
回歸見性根本大法,
就會得到了佛的心法的宗旨。
如果你不這麼做,讓根塵攀緣不斷,
這個照,把這個一念清淨心,
化作無量的生滅意識心,
就會失去不二、見性大法的宗旨。
這一段的意思最重要的就是:
當你窮溯到眾生、
一切事和一切理最究竟處的時候,
你就徹見森羅萬象真實的面目。
所以,《楞嚴經》,佛講的:
一切的識心分別,跟外在的山河大地、宇宙,
都是如來藏性所遺留物,遺留的東西。
如來藏性本來就無一物;
但是,因為我們緣起,借重四大這個色身,
我們的觀念錯誤,所以,我們活得很痛苦。
我們這個色身從哪裡來?向著大地借來的。
父母親還沒有結婚前,父親、母親借重能量;
父母親結婚以後,生了我們,
我們每天要吃蔬菜啊,
小時候要喝牛奶,吃蔬菜、水果,
太陽照射,然後新陳代謝,
我們這個色身,地、水、火、風,
是向大地借來的,而我們誤認為這個是「我」。
諸位!借來的東西就一定要還。對不對?
這個大自然是很公平的,
就像你去圖書館借一本書,
這圖書館借來的書不是你的,
看完這一本書要怎麼樣?要還人家。
我們這個色身,父母生了我們以後,
向大地借來的能量,蔬菜、水果、陽光、
種種的養分,產生了胺基酸、蛋白質,
種種的支持生命的能量。
可是,有一天,你向大地借的東西要怎麼樣?
要歸還。所以,死亡是大自然的常態,
它是大自然的法則,
沒有任何人可以改變,包括佛陀。
佛陀知道說: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
佛陀在開採永恆的般若智慧心,
就是我們所講的法身。
佛陀知道,我們的生命它不會斷,
因為我們有法身慧命;
而這個色身,
聖人來示現也要消失,不只是佛陀。
當你開悟見性,就徹見了森羅萬象、
大宇宙的永恆性相,
了解大宇宙,也不過是地水火風空見識;
有的翻譯成地水火風空根識。
地水火風空見識,大宇宙的真相就是這些元素,
這元素緣起了,就變成一個人;
這元素緣起了,就變成一棵樹;
這元素緣起法,
藉著種種條件,就變成一張桌子,
所有的動物、植物,這個物質的世界,
或者是有心靈的眾生,不能離開七大:
地、水、火、風、空、見、識。
簡單講:緣起無自性,
一切法無我的意思就是說:
我們這個大宇宙,就是地水火風空見識構成的,
不是構成動物,就是構成植物,
統統是緣起,統統是無自性;
而我們妄執了這個緣起的四大為「我」,
所以,一天到晚要為這個色身很忙很忙,
很忙!對不對?當你見性的時候,
你就見到了大宇宙的性相,
你就掌握到禪的宗旨。
所以,莊子說:至人用心若鏡,不將不迎,
應而不藏。這意思就是說:功夫到家的人,
心就像鏡子,來、去都不著痕跡,
來不著、去不留。不將不迎,
不將不迎就是我們來跟去,
「迎」就是迎來;「將」就是送去,
沒有什麼來去。應而不藏,
隨時來隨時應,隨時起妙用;
但是,它的體沒有什麼增減,沒有什麼增減。
我們如果不知道,要追逐這個假相,
就喪失了禪的無相無住的宗旨了。
這一句的意思就是說:
我們要回歸見性根本大法,
佛的宗旨、佛性的宗旨;
如果你不這麼樣子,隨照失宗,
「照」就是根塵相對,一直攀緣,
那麼,就失去不二、當下解脫的法門。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6-12-05 00:52
2樓
  

圖 1.


心就像鏡子,來、去都不著痕跡,
來不著、去不留。不將不迎,
不將不迎就是我們來跟去,
「迎」就是迎來;「將」就是送去,
沒有什麼來去。應而不藏,
隨時來隨時應,隨時起妙用;
但是,它的體沒有什麼增減,沒有什麼增減。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6-12-05 00:53
3樓
  
窮竟法性畢竟空隨緣顯現不思異
http://bbs.mychat.to/reads.php?tid=996509&keyword=%E5%BD%A9%E8%99%B9

獻花 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