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造口業

Home Home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6-09-21 10:59
樓主
推文 x0
聖嚴法師:有些人的口業只是一種習慣,
他們沒有想到是否造口業,只是愛講來講去,口沒遮攔。
每當知道一件事、或想到一件事,馬上告訴人家,
而且加油添醋、誇大事實;
例如,聽說某人吃了一塊大餅,
他會說成某人「偷」吃了一塊大餅,這是他的惡習。
如果他不是預謀,也沒有惡意,
我們只能說這是有病態的人,沒有什麼造業 不造業的問題。  
如果,你明明知道是造口業,明明知道會使人受到傷害,
也明明知道不可隨便亂說,你還是說了,
而且還製造了一套假證據來告訴別人,那就是造口業了。
你造的口業使別人受損越大,你的果報就越重。
到底是什麼果報?要看人家受到什麼樣的損失。
不一定是對方再造相同口業來傷害你,
有的是從人而來,有的是從環境而來,造口業者會受果報的。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是做人的美德。
少批評、多讚美,是避免口業的好方法。
有的人是在造口業之後才知道已造了口業,
他知道那些事說不得,只是脫口而出,
並沒有預謀或挖空心思要使人受害,
講完之後就馬上後悔:「怎麼搞的,我不該這麼說的,
怎麼又說了?」有這種毛病的時候,就要懺悔了。
如果你說了什麼人的壞話,而他知道了,
你應找到那個人,對他懺悔。
如果那個人根本不知道你對他造了口業,
也未對他造成損害,你就不必對他懺悔,
否則反而使他困擾,此時就用自我反省或對佛懺悔的方法。
養成懺悔的習慣之後,造口業、
犯口過的機率就會越來越少,
因為懺悔本身就是糾正自己的一種方法。到最後,
便可以口業清淨了。
懺悔的方法,是每犯一次口過,只要懺悔一次就夠了,
不需要為了某一次口業的過失而不停地懺悔;
老是懺悔會變成自怨自艾,會把自己弄得沒有信心。
懺悔就 是承認。如果相同的口過已懺悔過了,
卻又一再發生,那還需要一再懺悔。懺悔過後,
又是頂天立地、堂堂正正的一個人。並非犯了過失之後,
從此再也抬不起頭來,而是要像不倒翁一樣,
倒了之後要懺悔,懺悔之後站起來,如果又倒了,就再懺悔。
知道自己犯了口業的過失,盡量訓練自己:
「話到口邊想一想,講話之前慢半拍」,
不是不說話,而是要惜言慎語。
搬弄是非、傳播流言、論人臧否、背後批評,
都是犯口過造惡業,每一個人都應該避免。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6-09-21 10:59
1樓
  
十善業道,即不行十惡業道,行十善行不犯五戒,
可生欲界天。十善業道中的身三善業道:不殺生、
不偷盜、不邪婬,語四善業道:不妄語、不兩舌、
不惡口、不綺語,再加命清淨,
即是四證淨中的聖所愛戒或稱聖戒。說一切有部等,
將七善業道歸類入性戒,
十善業道攝於而不含攝三妙行,
比如十善業道不攝身語妙行之諸遮戒,
和《施設論》所說諸業;
根本七善業道可稱為屍羅、妙行、律儀、別解脫、
別解脫律儀、業道、業,意三善業道:
不貪欲、不瞋恚、正見,不是實意業、勝義意業。
龍樹《大智度論》稱,行善業道及不自放逸,
不論受戒與否,皆名屍羅,
屍羅可略說為八種身口律儀及淨命,
其中不飲酒是身律儀;十善業道是總相戒,
在身口業七善業道所攝之戒外,不飲酒攝入不貪中;
十善業道是持戒之根本,又稱為舊戒,
佛陀出世與否都常在,
而其餘律儀是佛陀出於惡世時制定的戒律,
違犯十善戒,懺悔不能除去其惡報;十善業道中,
身口七善業道是戒,七善業道是業,意三善業道不是業,
以其能起業,又因業而生,故而合併為十善業道。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6-09-21 11:00
2樓
  

圖 1.


清涼、安穩、清淨、寂滅〈概略形容〉,是名尸羅〈清淨戒〉
平常人:
清淨、清涼、安穩、寂滅。
是本心所呈現的狀態,僅以此四句形容之,
能會得者,如曹溪之水,終身享用不盡。
真如自用,淡然常養,輕柔潤澤,怡情自在,
一切世痕,亦不留礙,筆墨難宣,強而名之。
不能留給子孫,不能呈現給父母,唯能獨享,眾人本具。
 

獻花 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