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觀般若體智廣行菩薩慧行

Home Home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6-09-20 10:06
樓主
推文 x0

圖 1.


般若與方便是菩薩修行的主要歷程,
《大智度論》說菩薩道有二:般若道、方便道。般若中有方便,
方便中有般若;般若了達諸法空相,不執一法,
方便攝諸佛土眾生,不捨一法;
般若知諸法性空,虛偽不實,無可和合,⋯⋯
方便知諸法緣起,真空妙有,因緣和合;
般若無憶想分別,知諸法平等,法界無差別相,
方便是助菩提法,知分別諸法,世間起差別相;
般若側重於法空性體證的自利行,
方便側重於慈悲度眾生的利他行。二者都是智慧,
不一不異,雖有偏重層次上的區分,其體本同,
以所用不同故,而分別說,譬如以黃金作成各種飾品與器物,
雖皆是金,而名各異。

普賢菩薩(梵文:समन्तभद्र Samantabhadra),
曾譯遍吉菩薩,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
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
是象徵理德、行德的菩薩,
同文殊菩薩的智德、正德相對應,⋯⋯
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右、左脇侍,
被稱為「華嚴三聖」。
許多日本真言宗人士認為衛護佛門的
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化身,
密教是由金剛薩埵所開創。
另一說金剛薩埵為大勢至菩薩或其他佛、
菩薩所示現。藏傳佛教中的寧瑪派,
認為普賢菩薩是普賢王佛的報身。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qLl0xg8_Wk


殊像寺 文殊師利菩薩 山西五台山
殊像寺的文殊殿內
有一尊文殊菩薩騎過猗狻的塑像,高9.87米,
是五台山台懷鎮諸寺中最高的一尊彩塑文殊像。
其中,狻猊高3.95米。狻猊四蹄蹬地,⋯⋯
昂首豎耳,張口捲舌,雙眼圓睜。面部、腰間、
腿上呈藍底白點,頸上長滿深綠色的穗纓。
它雄壯敦實,精神抖擻,作行走姿勢,
給人一種活潑奔騰之感。
這尊文殊菩薩於天空顯真容,匠人爭中生智,
拿出他廚房和好的喬面,照形捏制。
剛捏好,文殊的真容便隱去。
匠人接著用泥仿塑,卻總是不很理想,
便乾脆把喬面頭安在塑像上,並貼上一層金,
於是這一塑像就有了喬面頭像文殊菩薩的稱謂。
http://vlog.xuite.net/play/MmZhRDJzLTQyMjUwOC5mbHY=


本覺、始覺、究竟覺。
本覺是一切眾生本來就有的自性清淨心;
始覺是本覺被無明蒙蔽之後,
又開始漸除無明,漸息妄心,
恢復其固有的本覺;
究竟覺是終極徹底的覺悟,也就是佛的覺悟。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自覺是使自己覺悟,
但要斷盡三界內的見思惑和三界外的塵沙無明惑,
才能算是達到自覺的地位;
覺他是將自己所覺悟的真理傳播給別人,
使他人也覺悟;
覺行圓滿謂所覺悟的程度,
已經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
佛光大辭典 五覺
指本覺、始覺、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
即:(一)本覺,即本有常住之覺體。
謂心體離念,等虛空界無所不遍,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依此法身而說,故稱本覺。
(二)始覺,依修行之功而顯本覺之體。
謂本覺心源之體從真起妄而成不覺,
若能返妄歸真,本覺之體顯現,則稱始覺。
(三)相似覺,菩薩於十信之位而得類似之始覺。
即菩薩捨粗分別執著相,
無明之惑將破,本覺之體將顯,
雖未真證而似於真,故稱相似覺。
(四)隨分覺,菩薩於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位,
隨分證得真正之始覺。即菩薩各破一品無明之惑,
隨覺一分法性之理,然覺道未圓,故稱隨分覺。
(五)究竟覺,於妙覺之位,
成究竟至極之始覺,遂與本覺一致。
即菩薩地盡,入於妙覺佛位,
圓滿具足方便,覺心初起,
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之故,
得見心性,心性即常住,
故稱究竟覺。
〔大乘起信論(真諦譯)、
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p1214


獻花 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