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曾簡潔又完整地解釋如何修習

Home Home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6-07-26 20:14
樓主
推文 x0

圖 1.

圖 2.


佛陀曾簡潔又完整地解釋如何修習:
眼睛看到可見的對象時,只是看;
耳朵聽到聲音時,只是聽;鼻子聞到氣味時,
只是聞舌頭嘗到味道時,只是嘗;身體有所接觸時,只是觸;
當心中生起念頭,例如情緒等時,只是清楚知道它。
佛陀的教誨:放下我執
如果有人問起:“如何才能修習佛教的精髓——不執著?
”我們可以再度引用佛陀的話,不必以自己的觀點回答。
佛陀曾簡潔又完整地解釋如何修習:
眼睛看到可見的對象時,只是看;
耳朵聽到聲音時,只是聽;鼻子聞到氣味時,
只是聞舌頭嘗到味道時,只是嘗;身體有所接觸時,只是觸;
當心中生起念頭,例如情緒等時,只是清楚知道它。
我為不曾聽過的人再說一遍:看只是看,聽只是聽,
聞只是聞,嘗只是嘗,觸只是觸,起念只是覺察,
這表示不要造作出“自我”。佛陀教導我們:
如果這樣修習,“自我”就不會存在,
當“自我”不存在,苦也就止息了。
  
看只是看這三句話需要解釋:
當所看的對象和眼睛接觸時,只要認清對象,
知道應該如何去處理就好了,
千萬別讓喜歡和討厭的念頭趁虛而入。
如果你生起喜歡的念頭,就會想擁有它;
如果生起討厭的念頭,就會厭棄它。如此一束,
我們自己就成為那“喜歡的人”和“討厭的人”,
這就是所謂的“自我”,走向“自我”就是走向痛苦和錯誤。
所以當看東西時,保持了了分明,要有智慧遠離煩惱,
清楚什麼動作是正確、適當的,如果是沒有必要的動作,
就保持冷靜,不要去做它。如果想獲得某種成就,
就得完全應用了了分明的心念去做,不讓“自我”產生,
使用這種方法,你就能得到想要的結果,而且心中沒有苦惱。
  
這是一個最好又簡潔的修行原則:看只是看,聽只是聽,
嘗只是嘗,嗅只是嗅,觸只是觸,起念只是覺察。
讓一切只停留在這個層次,當下就能產生智慧,
可以正確又恰當地處理一切,不會產生愛、恨的“自我”。
如果隨著喜歡或討厭的欲望去做,“自我”就會生起,
讓心不能自主,也就無法具足智慧了。
以上是佛陀為某比丘所作的開示。
  
接下來,可能有人會問:
“為什麼我們討論最易證果的修行方法時,
沒有提及戒、定、慧、行善、布施等呢?”實際上,
這些都是輔行,而不是佛法的核心。
行善、布施、持戒、修定和修慧,
終究都是為了使我們成為“如如不動”的人,
而修習看只是看、聽只是聽等等,
就足以使我們成為“如如不動”的人——
當接觸任何外境時,就不會產生“自我”,
能保持平常心,而不被境轉。
  
行善和布施是為了拔除“自我”,
持戒和修定是為了調御“自我”,修慧則為破除“自我”。
在此我不想多談,而只討論每天最迫切的事情——
眼睛要看、耳朵要聽、鼻子要聞等等,
只要守護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修行圓滿了,
這正是修習佛法的核心。如果有人問你修行的問題,
就這樣回答他。
佛陀只教導「無執無著」,
它可以不同的層次教導小孩、中年人和老人。
或者也可用另一種方式來了解:
為得現世人間的利益而說法是低層次的;
為得他方世界的利益而說法是中級的;
最終極的是為得超越世間的無上利益而說法。
全部的教義精華可被歸納成:由於無執無著而不苦。
因此空掉「我」、「我所有」而無執無著,是最重要的教誨。   
佛陀是個完完全全沒有執著的人,
佛法教導「不執著」的「行」和「證」,
僧伽是一群正在修行或已經修證「不執著」的出家眾。
當有人問佛陀:
「可否將你的全部教導歸納成最簡短的一句話?」
佛陀回答:「可以!」接著說:「一切都不要執著!」   
我們可以引用佛陀最簡短的一句話來回答:
「一切都不要執著!」這句話是佛陀親口宣說的簡明格言。
我們不必花時間到浩瀚的三藏
( Tipitaka )中去尋找答案,
因為佛陀已用這句話,把佛教教義描述地相當清楚。
若把佛陀所有的教誨,乃至八萬四千法門歸結起來,
就是這麽一句話 「一切都不要執著!」
這句話提醒我們:執著只會帶來痛苦。
當我們了悟這道理時,
可以說已經明了了佛說的八萬四千法;
當我們實踐這句話時,也可以說已實踐了一切法門。
為什麽人會犯戒?因為他有所執著,
如果沒有任何喜歡或討厭的執著,就不會犯戒。
為什麽人的心會散亂不定?因為執著某些事物。
為什麽人會沒有智慧?因為他愚癡而執著某些事物。
如果一個人能修證到「一切都不執著」的地步,
他當下便能悟道、證果,得到究竟涅槃。
佛陀如此教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這三個在一起被稱為「別解脫教誡」
( Ovada-patimokkha )意指「教誡總綱」
( summary of all exhortations )。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在此不需要诠釋,
但是「自淨其意」的意義就不是那麽一目了然了。
人一旦執著任何事(甚至善事),他的心就會混亂:
害怕得不到善報或擔憂善報會消失,
並執取一切為「我所有」,而這一切都會招致痛苦。
所以,即使已成功地避免作惡事,
也作了許多善事,仍必須知道如何放下。
別執著任何事為「我」或「我所有」,
否則它會帶來悲慘的結果,成為沉重的負擔和痛苦,
就像背負或執著某種東西,一定會感到沉重或受苦一樣。
換句話說,執著善或惡和背負珍寶或巖石是一樣的,
雖然珍寶很有價值,但背在肩上或放在頭上,
是同樣沈重的。因此不要背著巖石,也不要背著鑽石,
別把巖石或鑽石放在自己的頭上(在此意指心中)!
不論善或惡都不要執著,就是所謂的「自淨其意」。
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即是佛陀的教導。
因為心有執著,就會困在裡面.
心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往往都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綁”住了。
如果始終固執在這些自我的感受和想法中,
往往就會給我們帶來許多的痛苦和矛盾。
《心經》云: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怎樣才能“心無掛礙”呢?就是以“緣起性空”觀照自己的生活,
了知諸法本無自性,並以“止觀雙運”時時訓練我們這顆心,
將“空性”引導入我們的生活當中,放下執著,
不要用“自以為是”的感覺去分別。如果我們的心能夠松弛、
包容、不在意、不計較、不攀緣任何外在現象,
心就會很坦然地屬於自己.
我們如何收心呢?我們的心過去經常都在外境之上,
從今天起,我們要把自己的心收回來,安住在內境之上,
或者選擇一個所緣境,比如,大圓滿裡觀“啊”字一般,
自己選擇一個所緣境,選定以後開始修行,攝心守意,
定住在所緣境上,就像野馬拴在木樁上,不讓它向外跑。
我們要修止自己的心,修止就是要收攝此外散的心,
使心住到內心所緣境上來,不讓他向外跑。
所緣境上面已經講過,比如,一朵花也可以做所緣境,
我們的心不外散,安住在花上,花就是自心的所緣境,
所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做所緣境,將心定在所緣境上,
讓念頭扣住所緣境這一點,在這個點上開始修習正念,
這就是“內住心” .
但諸法無我的見解還是依靠禅定,禅定依靠靜心,
靜心依靠持戒。我們沒有證悟空性之前,
不得已只好先從現象界、事相上來用功。
也就是先用種種方法來收攝自己的
眼、耳、鼻、舌、身、意——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等。
用這種持戒的方式來幫助我們少看、少聽、少講、少做、
少心向外散、少妄想,煩惱自然就少了。
煩惱越少,心就越靜,這樣才能心可以入定與禅定,
才能明白諸法無我與空性。 
佛在《最妙勝定經》裡,勤勉地勸眾生修習禅定,
佛說,就算你們精通所有經藏,
持戒布施忍辱做到世界第一,你們得到的功德,
都不如入禅定一天一夜!.
各位注意!凡是從外來的境界,不要注意它,不是理會它,
聽其自然,不隨它轉。 .入色界不被色惑,
入聲界不被聲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
入觸界不被觸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外不著相叫“禅”,內不動心叫“定”。 .念頭來了,
問它從什麼地方來;念頭息下去了,問它到什麼地方去。
.念頭來了,要趕快拉回來,觀住自己。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不著相,就叫做“禪”。
.心裡不起貪嗔癡慢,心裡清淨不起煩惱,就叫做“定”。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7/72402.html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6-07-26 20:17
1樓
  
大涅盤經曰:
「佛法有我,即是佛性,修習無我,名為顛倒。」
真性本然無我,此無我非對有我而說無我,
是離意識(有無)分別之無我,
是絕然的無我,然非修習而致無我,
亦非由無我下手修行而得無我,
若從無我下手修行,
能修及所修,或修與無修,本身即是有我,
若不知此義,縱有功夫了得,僅修成斷滅無我。
非真性無我。
真性本然無著,亦復如是,非修習而致無著。

只要有所修行,有所體悟即是有我,以有我說明無我是名顛倒,
不知真性本然無我,
空、無相、無作是真性的解脫,是名無我。

是故不能由無我入手修習,否則是名顛倒。
因為修行即是佛性,無性即不能修,
是故能修無我者,無有是處。
佛性啟用即是法性,亦名法身,
能生萬法故,佛法有我。

大般涅槃經卷第七  如來性品曰:
世間之人,亦說有我;佛法之中,亦說有我。
世間之人,雖說有我,無有佛性;
是則名為於無我中,而生我想,是名顛倒。
佛法有我,即是佛性。
世間之人,說佛法無我,是名我中生無我想。
若言佛法必定無我,
是故如來勑(訶責之意)諸弟子,
修習無我,名為顛倒。

佛菩薩觀眾生為我相所礙,執我故為了護我,
衍生愛憎取捨,復生一切煩惱,
是故教諸眾生,修無我法。
又,佛菩薩觀諸眾生佛性,常為無量煩惱所覆,
為斷煩惱故,
教諸眾生修空性,故說諸法無我,
以泯煩惱顯現佛性。
有諸行者,捨本逐末,
不識本心,一味的修無我,
於諸法、諸行中,以無我斷滅義修諸行門,
令諸行無我,而斷滅了能行的「無我真性」,
是故不能顯現佛性,
不知如來真實義故。
如:以為法船即是岸,故永不能登彼岸。
修「無我」行者,
需善分別一切法,非絕對的無我,
僅修行泯去意識心上的我執,
非去除本體上的「無我真性」,
更不是斷滅的無我。行者慎思之!
http://mercybuddha2011.pixnet.net/blog/post/320569481-%E3%80%8C%E4%BD%9B%E6%B3%95%E6%9C%89%E6%88%91%EF%BC%8C%E5%8D%B3%E6%98%AF%E4%BD%9B%E6%80%A7%EF%BC%8C%E4%BF%AE%E7%BF%92%E7%84%A1%E6%88%91%EF%BC%8C%E5%90%8D%E7%82%BA%E9%A1%9B%E5%80%92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6-07-26 20:21
2樓
  




獻花 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