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諦亦不為

Home Home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6-07-01 16:59
樓主
推文 x0
青原行思禪師 聖諦亦不為
師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
六祖曰:「汝曾作甚麼來?」
師曰:「聖諦亦不為。」
惠能大師門下二大弟子之一~青原行思禪師
(六七一~七四0)唐代僧。吉州安城(江西安福)人,
俗姓劉。幼年出家,就六祖惠能 學法,性貞諒。
與南嶽懷讓 並稱二大弟子,同嗣六祖之法。
後住吉州青原山靜居寺,故號『青原行思』。
門徒雲集,禪風大振,
其流派相對於南嶽下而稱為「青原下」。
其後又自此法系衍出雲門、曹洞、法眼等三系。
師每逢群居論道,唯默然。後聞曹溪惠能之法席,
乃往參禮。六祖深器之,會下學德雖眾,而師居其首。
某日,六祖謂師曰︰「從上衣法雙行,師資遞授,
衣以表信,法乃印心。吾今得人,何患不信。
吾受衣以來,遭此多難,況乎後代爭競必多,
衣即留鎮山門。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
師既得法,駐錫吉州青原山之靜居寺,
闡揚六祖所傳宗風。四方之禪客聞風慕化,
蜂擁至其堂,後付法於石頭希遷
(門下弟子以石頭希遷最為著名)。
景德傳燈錄卷五,師參六祖時,
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祖曰:汝曾作什麼?
師曰:聖諦亦不為。祖曰:落何階級?
曰: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祖深器之。
六祖將示滅,有沙彌希遷(即石頭和尚也)
問曰:和尚百年後,希遷未審當依附何人?
祖曰:尋思去。及祖順世,遷每於靜處端坐,
寂若忘生。第一坐問曰:汝師已逝,空坐奚為。
遷曰:我稟遺誡故尋思爾。第一坐曰:
汝有師兄行思和尚,今住吉州,汝因緣在彼。
師言甚直,汝自迷耳。遷聞語便禮辭祖龕,
直詣靜居。師問曰:子何方而來?遷曰:曹谿。
師曰:將得什麼來?曰:未到曹谿亦不失。
師曰:恁麼用去曹谿作什麼?曰:若不到曹谿,
爭知不失。遷又問曰:曹谿大師還識和尚否?
師曰:汝今識吾否?曰:識又爭能識得。
師曰:眾角雖多,一麟足矣。遷又問:
和尚出嶺多少時?師曰:我卻不知。汝早晚離曹谿。
曰:希遷不從曹谿來。師曰:我亦知汝去處也。
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他日師復問遷:
汝什麼處來。曰:曹谿。師乃舉拂子曰:
曹谿還有這箇麼?曰:非但曹谿,西天亦無。
師曰:子莫曾到西天否?曰:若到即有也。
師曰:未在。更道。曰:和尚也須道取一半,
莫全靠學人。師曰:不辭向汝道,恐已後無人承當。
師令希遷持書與南嶽讓和尚曰:汝達書了速迴。
吾有箇(金出。)斧子,與汝住山。
遷至彼,未呈書。便問:不慕諸聖,不重己靈時如何?
讓曰:子問太高生,何不向下問?遷曰:寧可永劫沈淪,
不慕諸聖解脫。讓便休。遷迴至靜居,
師問曰:子去未久,送書達否?遷曰:
信亦不通,書亦不達。師曰:作麼生?遷舉前話了,
卻云:發時蒙和尚許斧子,便請取。師垂一足。
遷禮拜,尋辭往南嶽。
荷澤神會來參。師問曰:什麼處來?會曰:
曹谿。師曰:曹谿意旨如何?會振身而已。
師曰:猶滯瓦礫在。曰:和尚此間莫有真金與人否?
師曰:設有,與汝向什麼處著。 唐開元二十八年示寂。
僖宗賜諡「洪濟(一作弘濟)禪師」,塔名歸真。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6-07-01 17:04
1樓
  

圖 1.


廓然無聖(菩提達摩禪師)
作者:佚名 菩提達摩本是南印度香至王子,
後棄位出家,從般若多羅學佛法。
般若多羅臨終前曾囑咐他說:
「我滅後六十年,你當往震旦行化,傳播禪法。」
震旦是古印度對中國的稱法。菩提達摩牢記先師遺訓,待時機成熟,
便寄身商船,泛海東來,於梁大通元年(五二七年)抵達中國的廣州。
刺史蕭昂表奏朝廷,說有印度高僧泛海而至。梁武帝蕭衍素信佛法,
得到蕭昂的表奏,欣喜萬分,立即詔見。
那梁武帝是中國佛教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位期間,
利用自己皇帝的威勢,建寺無數,寫經無數,度僧也是無數。
他還幾次捨身寺中,令王公大臣出錢贖買,以贖身錢為布施之財。
在梁武帝看來,自己如此扶持佛教,必然是功德無量,福報無窮。
所以,當菩提達摩一到,梁武帝便提出了這個話題。
他問菩提達摩說:「朕一生造寺、寫經、度僧,
其數難以計算。朕這樣做的功德如何?」武帝此问,
實際上是向菩提達摩顯示自己的功德,很有一些邀功自賞的味道。
豈知菩提達摩卻對他說:「陛下如此做法,
所得功德只不過是小乘的天人果報而已,離大乘功德那就差得遠了。」
梁武帝想不到達摩會如此回答,心中一楞,又問道:
「你所說的大乘功德是什麼呢?」達摩回答:
「淨智妙明,體自空寂,這才是大乘功德。這樣的功德是人世難求的。」
梁武帝這下心中起了懷疑,他想,這位胡僧可能是位江湖騙子吧。
功德需由人造,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可眼前這位卻說功德非人世可求,
那不明擺著違背常理嗎?
想到這裡,梁武帝便欲考校一下菩提達摩的學問。他隨即問道:
「佛法所謂的聖諦第一又是什麼?」菩提達摩回答:「廓然無聖。」
梁武帝一聽,心中暗自嘲笑,對方的狐狸尾巴終於露出來了。
他想,苦集滅道是佛教的聖諦,凡學佛法者誰人不知,哪個不曉,
這位胡僧卻說廓然無聖,那他不是騙子又是什麼呢?
梁武帝這下便收起了恭敬之心,厲聲喝問:「在朕面前的這位是什麼人?」
菩提達摩回答:「不知道。」於是,梁武帝便令人送菩提達摩出宮,任其飄泊去了。
菩提達摩是中國禪宗的初祖,他對梁武帝的言詞本來是處處機關,暗隱禪機。
但梁武帝畢竟只是位凡夫俗子,只知道修寺寫經,建立功德,
對佛法的大道理未必能有多少領悟,更不用說是禪的奧義了。
修寺寫經,可以為佛教創造一個較好的發展環境,論其功德,
自然不能一無所有。但對禪宗來說,因為每個人都是佛性的稟受者,
都有開悟的可能,所以,人如果只知道修寺寫經,
那不過是為他人做嫁衣而已,對自己的開悟並沒有什麼好處。
因此,菩提達摩便對梁武帝的問題給了否定性的回答,說他的功德僅為小乘而已。
至於他所說的「淨智妙明,體自空寂」的大乘功德,則是指禪者的開悟狀態,
意為每個人只有開發出自己的佛性,自己開悟,那才是真正的功德。
遺憾的是,梁武帝是中國第一位與禪的精神發生接觸的人,
他還不明白禪的道理,因而也不能在菩提達摩的禪關隱語中悟到什麼,
反而懷疑菩提達摩是騙子,因而提出聖諦的問題加以考校。
按照禪的道理,真正開悟的人已經超出了一切差別,
超出尊卑、上下、好壞、榮辱、凡聖。
一切差別都不過是名詞概念的不同而已,到了開悟的境界,
那些差別便混同一物了。所以,菩提達摩對聖諦的回答是「廓然無聖」。
這個道理梁武帝自然不懂,所以,菩提達摩便只好跨江北上,
入嵩山少林寺十年面壁去了。
據說,後來有人對梁武帝說,菩提達摩是觀世音的化身,是來中國傳佛心印的。
梁武帝大為後悔,三番五次降詔延請,但緣分已盡,菩提達摩終未下嵩山一步。
這個故事在中國佛教史上是非常有名的,被視作是禪法弘傳中國的開始。
自此之後,禪逐漸在中國大地上盛行起來。到了唐代慧能的時候,
禪宗便赫然發展成中國佛教中勢力最大,最富有生機的一支了。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6-07-01 17:05
2樓
  

圖 1.


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
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
_六祖壇經‧護法品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6-07-01 17:06
3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護法品第九之二
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經文]
薛簡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禅習定;
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
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則是行邪道。”
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
是如來清淨禅;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
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星雲大師譯文]
薛簡便說:京城裡的禅師們都說:想要體會佛道,
必須要坐禅,修習禅定功夫;
如果不透過坐禅習定而能得到解脫,那是不可能的事。
不知道大師的看法如何?
六祖說:道要從自心去悟,怎麼是在坐呢?
經上說:如果有人想從坐臥相見到如來,這就是行邪道。
為什麼呢?因為如來是無所來,也無所去。
無生無滅就是如來的清淨禅,
諸法空寂就是如來的清淨坐。
究竟的真理本來無有一法可證,
哪裡還有什麼坐或不坐呢?
[星雲大師問題講解]
坐禅、習定能夠會道嗎?
六祖大師得法後,幾經顛沛,最後回到曹溪,
大弘禅法,一時四方學眾紛紛投止,從之受學者如云,
就連當朝皇帝也派遣內侍薛簡,
馳诏迎請,當時薛簡曾問惠能大師:
「現在京城參禅的大德都說,
我們要覺悟,必須要坐禅習定。
請問大師,你有什麼高見?」
六祖大師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意思是說參禅修道,要用心去參,用心去悟,
光是打坐不一定能夠開悟。
就如一般常聽人說,某寺的佛、菩薩很靈感;如果沒有心,
紙畫木雕的佛像怎麼會有靈感呢?
所以,靈感不在紙、木,而是在心。
六祖大師引述《金剛經》
說:「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
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無生無滅是如來的清淨禅,諸法空寂是如來的清淨坐,
究竟無證才是真禅。」
所以,一個禅者能夠把萬緣放下,
一念不生,那就是禅定的功夫。
有一首詩說:「高高山頂上,四顧寂無邊,淨坐無人識,
孤月照寒泉。泉中豈無月?月是在青天,
吟此一曲歌,歌中不失禅。」所以,禅在哪裡?
「高高山頂上,四顧寂無邊」,禅雖然是淨坐,
也沒有人識得,像孤月、寒泉一樣,
禅者和世間就是這樣的關係。
坐禅習定的人,須知有十種修行的法門:
坐處明淨:參禅的地方要明亮潔淨。
看守諸根:就是看好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心,不攀緣外境。
曉了於相:對於外境一切諸相,不一定要排拒,
重要的是要了解它、明白它,要不執不拒。
令心自調:參禅的三步驟,要調身、調息、調心,
尤其調心,要使妄心調伏。
制伏懈怠:參禅亦如臨敵作戰,要有大勇猛、大精進。
心無穢著:心裡不能貪著某一個境界,要心生歡喜。
心定常捨:心入定境,但不執著於境。
近學定人:要親近學定的人,就是親近善知識。
樂中安定:要能持續心中的禅喜、禅悅、禅定。
參禅的人很容易發生的境界:
第一、就是有定。有的時候,一坐五、六天,甚至十天,
也不需要吃飯,卻是面色紅潤。
第二、能開發智慧。參禅到達某一階段,自然心地靈明,
對於過去、未來或者現在的事物,都能了了分明。
第三、心生歡喜。參禅的人會感受一股
不同於世俗之樂的禅悅法喜。
第四、有慈悲心。有了禅的體悟,會頓覺眾生很苦,
因此滿懷慈悲,想去廣度眾生。
第五、會有神通。有了禅定,自然會有神通力,
例如久遠以前的事物,剎時近在眼前;
遙遠的地方傳來的聲音,如在耳邊等等。
不過,這一切的境界,均不可執著,有了執著,會成為魔境。
所以,參禅的人,不但是“魔來魔斬”,
還要“佛來佛斬”,不執著,如此坐禅、習定,才能會道。
[經文]
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
及京城學道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
師云: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
相待立名。故淨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星雲大師譯文]
薛簡說:弟子回京城以後,皇上必定要問我,希望大師慈悲,
指示佛法心要,讓我能奏聞皇太后與皇上兩宮,
並且告訴京城中所有學道的人。
這就好比點亮了一盞燈,展轉燃點百千盞燈,
使幽暗的地方全被照亮,光明將永無窮盡。
六祖說:道沒有明、暗的分別,明、暗是新舊更替的意義。
說光明永無窮盡,也是有盡,
因為明暗是互相對待所建立的名稱。
《維摩經》說:佛法是無可比擬的,因為沒有對待的原故。
[星雲大師問題講解]
四.什麼叫無盡燈?
所謂無盡燈,就是取一燈分百千燈,燈燈相傳,
法脈無盡的意思。《維摩經》說:“無盡燈者,
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在佛教裡,
燈代表智慧、光明、佛法、真理;學佛,
就是要點亮心裡的明燈,以照破無始以來的無明煩惱。
《華嚴經·入法界品》說,善財童子“以信心為燭,
以慈悲為油,以念為器,以光為功德”,
以此無盡燈來滅除貪嗔癡三毒,來點亮內心的光明。
學佛的要務,就是要點亮心裡的燈光;外面的燈光縱使再亮,
但是照不到自己的內心,唯有點亮心中的般若之燈,
才能照亮自己,照亮別人。
禅宗講究傳承,講究一脈相傳。在六祖大師之前,
歷代祖師均以衣缽為傳承信物;到了六祖大師以後,
雖然不再授衣傳缽,可是他提倡無盡燈,
也就是要我們每一個參禅的人把禅法燈燈相傳,
所謂“推舂日久工夫熟,祖宗勘挑無盡燈”。
只要我們舂米、推磨的功夫日深,鐵杵終能磨成繡花針。
只要我們參禅有所得以後,所謂“一花五葉,分燈無盡”。
過去歷代祖師的大法,就要靠我們點燃無盡燈,燈燈相傳,
才能庚續不絕。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6-07-01 17:23
4樓
  
《金剛經˙威儀寂靜》第二十九分:
「須菩提!若有人言:
『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獻花 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