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與覺性之別

Home Home
引用 | 編輯 Adam Lee
2016-01-08 08:45
樓主
推文 x0

圖 1.


慣性是循環式的概念及行為的心理根源,
它不但是周而復始,且執著、難化,除外環境的改變,共業才能改;
但是,跳出一次慣性──又墮入另一慣性之中!
海雲繼夢*⋯⋯
慣性與覺性之別,才是生命的存在與萬物的存在之別。
萬物的存在──包括六凡的人或生命之間的存在,皆是慣性的存在!
在慣性的存在之間,又分有靜態的存在與動態的存在;
靜態的存在只是「在」而已! 沒有「存」的意義。
而動態的存在雖也有動的意義在,
但是生命中「生」的意義並不存在,
它只是普遍的存在一些物理現象與生理現象而已!

人的存在更複雜,還加上社會現象與心理現象!
但是在六凡的境界裡,社會現象與心理現象正好構成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是人有別於一切動植物生命的根本條件。
它也是人類社會中一切衝突的根源;小至個人的口角爭執,
大至世界大戰,皆因於意識形態的衝突。
所以,慣性是循環式的概念及行為的心理根源,
它不但是周而復始,且執著難化,除外環境的改變,共業才能改;
但是,跳出一次慣性,又墮入另一慣性之中!
覺性的生命存在是聖人有別於一般人的生命存在!
它不但也具有基本的物理現象、生理現象、心理現象及社會現象,
並且認識及經驗到意識形態的存在與作用,
更能洞徹其產生的根源,更重要的是──它能不受意識形態的操作,
反而能駕馭意識形態;
它能完全獨立的存在於自己生命的光明領域裡,
而不是那種慣性的麻痺性的生活而已!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 Lee
2016-01-08 08:46
1樓
  
海雲繼夢*
當維那說頂禮和上或頂禮三拜時,只要師父說「不為禮」,
大家站著答「阿彌陀佛」就好,頂多問訊,再拜就不對了,
這就是佛門禮儀。我們現在是禮節過頭,剃頭就好,
不要把皮肉刮掉,刮掉也不要緊,別連頭都砍掉,
那就不必剃頭了。這些基本規矩會變成這種狀況,
就表示已經變成一種慣性。慣性就是缺少覺性,
而覺性講的就是禮節——禮有所節制。你的禮沒有節制,
變成一種慣性,那就沒有禮可言,沒有意義。
有一種類似熊的動物,動作不快,你給任何東西,
牠都會往水裡沾一下再吃,餅乾沾完以後拿起來就沒了,
就算沒了牠也會往嘴裡舔一下,然後你再給牠還是會再沾水,
又不見、又舔,永遠吃不飽;你給石頭也一樣,
沾過後咬了再吐掉,任何東西牠都要吃,
變成一種慣性,慣性就沒意義了。
我們常講你要是一直只是慣性,下輩子就是畜牲道,
因為沒有智慧。你要有智慧,就必須有所警覺。
學佛是要學著警覺、覺悟,現在是在做什麼?
一步一腳印走出去後要做什麼?很多人不敢來聽講經,
為什麼?因為師父好像有神通,都會講到他,
「他只要一講,就看穿我的心!」那就沒辦法了。
講到缺點,你感覺得到,就應該看怎麼去改進,這才叫學佛;
講到缺點時,你感覺不到,那就不會覺悟。只要改進一點點,
你就進步一點點,改進很多,你就進步很多,
但是如果都不改進,你就永遠這個樣子,再加上造業,
只好墮落,那不行。我們學佛是學著要成長,
最倒楣也要學到天上去,你竟然學到三惡道去,
早知道不如不要學。學佛還學到三惡道去,
是在學什麼?所以你要有所覺醒。
覺醒是從日常生活中來,
但是進入佛門以後大家都很容易有慣性,
「師父阿彌陀佛!」要做什麼?「我想請法」,
好,你講嘛,開口第一句話又是「師父阿彌陀佛!」
我問三次,三次都是「我想請法」,只要一打斷他就跳針,
這就是慣性。想請法還一直「師父阿彌陀佛」,
不知道師父是調皮逗著你玩,還一直繞不出來,
那不是跟鸚鵡很像嗎?這就表示覺性不夠,學佛就白學了。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 Lee
2016-01-08 08:47
2樓
  

圖 1.


你突然有了一種「覺今是而昨非」的感悟,
想徹底扭轉混沌的人生。
這是生命覺醒的第一道光芒!
從此,智慧的覺照開始起了作用,
它將頻頻叩問心靈的深處,與你最純粹的內在本質相呼應……
生命的初始覺 華嚴經光明覺品講記
By 海雲繼夢

海雲繼夢*
慣性與覺性之別,
才是生命的存在與萬物的存在之別。
萬物的存在──
包括六凡的人或生命之間的存在,皆是慣性的存在!
在慣性的存在之間,又分有靜態的存在與動態的存在;
靜態的存在只是「在」而已! 沒有「存」的意義。
而動態的存在雖也有動的意義在,
但是生命中「生」的意義並不存在,
它只是普遍的存在一些物理現象與生理現象而已!

獻花 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