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基本因素有三種:雜質、惡質和本質

Home Home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5-11-14 10:35
樓主
推文 x0

圖 1.


生命因素.
海雲法師:我常常提到生命因素,
很多朋友好奇地問我:「生命因素究竟是什麼?有哪些東西?」
談生命因素,跟談物理、化學、醫學等問題不一樣。
生命因素係針對生命教育而提出的,這是個重要的關鍵。
其實,生命教育是人類最原始的一種教育方向,
自古以來,人類便如此相因相循,並無特別的教材。
透過前面的分析也了解,傳統因素已經勘定,
家庭是生命教育的舞台,通常我們都稱之為家庭教育,
至於教育些什麼,因人而異,沒有系統可言。
社會通常負起了家庭教育的標竿,傳統社會裡,
野台戲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所,它教導忠孝節義、
做人處世等,大家就從看戲的過程中學習。
野台戲原本是在廟埕前面演給神明看的,
但實際的觀眾卻是廣大的群眾,
以前的人多以此為管道來學習。平常若是有事,
會到廟裡諮詢廟公、廟祝,他們就負起了生命教育的責任。
如今社會環境一片散亂,生命教育沒有標的,
看不到重點,尤其物質文明昌盛、知識教育發達以後,
更形沒落了。現在還有誰會去看野台戲呢?
遇到難題,誰會去請教廟祝呢?很顯然的,
我們的生命教育早已經被知識教育所取代。
以前文盲充斥的社會,讀書人不多,
生命教育反而鼎盛,如今知識普及了,真正碰到問題,
不找廟祝,倒是四處求神問卜,相信那些神棍。
生命教育能真正為你解決問題,你反而不屑,為什麼?
都是知識教育強烈的目的性使然。它強調競爭,
教導民主政治,鼓吹名和利。
從政治上來談名、利,那就很清楚了,
都是為了擁有更多財富或更高的權位,
同時也以此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就和價值。
然而,生命教育的標的日趨模糊,是它走向沒落的重要關鍵。
生命教育的標的事實上是很清楚的,
我簡單地劃分成三組來介紹。
第一個,我稱之為基本因素,包括生存、安全與幸福。
生命當中,這三者缺一不可。
其中只要有任何一個遭受威脅或破壞時,
就會對人性、人生頓然喪失信心,於走向災難。
由於我們對生命因素的存在,都未詳加分析、
了解,因此普遍地無法肯定人性。
社會上那些大人物們基於自身安全、生存與幸福的考量,
所以善變、講話不算數,廣大的群眾也跟著無所適從,
不知所措,因而完全喪失信心。
你今天的承諾,也許明天就不算數了。
這種情況下,我們無法對人性賦予信任和寄託。
人一旦失去信心,所彰顯出的人性形態就是不穩定的。
這叫基本因素,非常重要。
除了上述的基本因素之外,另外還有兩組,各有特殊之處,
等一下再為各位說明。此刻所要談的生命因素,並非不存在,
而是未曾充分發展。傳統的生命教育雜亂無章,沒有系統化,
講來講去無非忠孝節義、三從四德等等,
演變到極端的結果,就是把整個生命教育都扭曲了,
擺脫不了知識教育的範疇。於是,當知識教育發達起來以候,
生命教育便跟著一敗塗地。
然而,這並不表示生命教育已經過時了,
事實上它仍有絕對的必要性。那麼,該如何加以重振,
便是當今重要的課題。
有關生命教育、生命因素的研究,
將會成為未來兩百年左右的一門顯學。
現在教育部也好,地方政府也好,都在努力推動生命教育,
但我很肯定地說,它們已經走錯了方向,
缺乏對「生命因素」的基本認知,
因此最後還是要人家好好守法、好好做會計……等,
這是知識領域,而非生命教育。
其實,生命因素若無法先確定,生命教育大概也很難推動。
生命因素是什麼?生命的真理是什麼?
生命教育所談的,都透過它展現出來。
我們的社會是以財富、名利、政治等等為訴求,
是以知識教育的因素作為衡量價值的標準,
它沒辦法以生命因素作為人與社會存在的基本標竿。
而生命教育則是以生命的因素作為人存在的評估標準;
這個人優不優良,端看他的生命因素如何而定了。
以我們凡夫而言,生命的基本因素有三種:
雜質、惡質和本質。為何要先把這東西提出來,
因為它直接影響到我們對生命因素的定義。
凡夫的生命因素即雜質、惡質與本質。
所謂生命因素,即指本質的部分。
在談本質之前,必須先對雜質與惡質作一番說明。
所謂生命的雜質,就是生命中沒必要的東西,譬如財富、
權力都屬雜質。這樣講,可能讓你感到震驚。
然而確實如此,因為人一死,這些都不復存在了。
你若是再來,全部不起作用,都得全盤重新來過。
眼下擁有,好事、壞事都可以利用它來做;為了追求,
你可能好事攀緣,也可能壞事做盡。這種可有可無的因素,
稱之為雜質;可有,有了好做事,可無,
沒有也不妨礙做好事啊!但如果你利用它做壞事的話,
豈不是更糟?這部分很多人不了解,
尤其在知識教育的領域中,這些都被認定成根本要素,
少了它,知識難以推動,所以我們稱之為雜質。
人長得很漂亮,但漂亮也屬雜質。
漂亮變成命運中的罪過,所以它也數可有可無的雜質。
人為什麼非得長得很漂亮不可呢?
如果漂亮變成了痛苦指數,那就沒有意義了,男生女生都一樣。
什麼叫作惡質?惡質會跟到你的下輩子。
那些不相信過去、來生的人,當然無法接受這一套。
但常聽說某人「天生」如何如何……
為什麼大家會說「天生」如何如何?因為是上輩子帶來的嘛!
本質的部分也會帶往下輩子,
所以這輩子本質修得好、修得多,下輩子就跟著好。
看看這輩子周遭的人,你覺得有些人天生如何如何……
因為他的本質好;有人惡質帶得多,天生即屬壞胚蛋。
不必談來生如何,就看這輩子所遇之人是否有此情況,
便可知有沒有來生了。
這不是教育上的爭執,是我們對社會現況的一種認知。
當我們了解,有些因素是會生生世世跟著,
那就必須將惡質除掉,否則下輩子會繼續受其干擾。
有些惡質在某個時代不被認為是惡,
可是在某個時代卻成為極惡。
本質絕非這樣!本質,放諸任何時代都會是良好的,
只是在不同的時代裡,它有時被重視,有時被忽略而已。
感恩,即是一種本質。但有些時代不重視,
甚至某些環境下還有人加以詛咒。一個人若一心想掠奪時,
怎麼懂得感恩呢?對於有恩於他的人,他根本不會感恩,
只認為你傻,他的目的只想從你手上掠取。
感恩這種因素,存在於任何時代,只是被重視與否而已。
我們一旦意識到自己身上凡夫的雜質與惡質,
就必須將之殲除,至於用什麼方法,屬另一回事。
佛教裡的訓練相當紮實,透過禪定,可以完全清除雜質,
透過戒律,也可以清空惡質。不過提醒諸位,
戒律可能不是你所想的那種,
真正的禪定可能也超乎你想像之外;戒律是一種制度、
一種規範,透過它將人格、
人性等生命因素加以規範和訓練,才能達淨化之功。
「蛋可不可以吃?牛奶可不可以喝的?」
光會問這些問題,都屬雜訊,非屬戒律的範疇。
佛教所真正進行的指導,
以後有機會再作專業說明,此處暫略。
我們了解到,既然有雜質有惡質,
而且雜質跟惡質也可以除掉,至於如何除掉,屬另一個議題。
這裡要談的是真正的生命因素--本質。
本質不會消失,自從有你就一直存在。
一般所說的生命,是指你出生到死亡的這個階段而已,
這只能叫「這一輩子」。你還有前一世、
下一世,生生世世,無量無邊,總串起來稱「這一生」。
「這一生」可以轉凡成聖,要進行的是什麼呢?
就是把惡質與雜質除掉,讓本質完全顯現出來。
從過去生,一直到未來際,本質一直存在,
這輩子之所以沒有顯現出來,是因為教育和訓練不夠。
透過生命教育,就是要凸顯生命因素的本質。
只因我們前提性的認知不足,所以無法進行。
我們不是要強迫你接受佛教的什麼教育,不是!
是要你認識生命的真理,透過這個真理,
感受生命因素的價值,而後讓生命因素的本質展現出來。
本質本未消失,只是為惡質與雜質所覆蓋;
你運用的盡是雜質、惡質,不會用本質。
現在只是把它給凸顯出來。生命本質當中,
有生存、安全及幸福等基本因素。
那是我們對人性具足信心所必備的三要件。
當這三者受到逼迫或破壞時,我們對於人性、
生命的信心就會瓦解。尤其是小孩子,
他的生存我們必須給予保障,他的安全必須肯定,
他的幸福必須由我們促進。一旦他遭受家庭暴力,
他的生存、安全及幸福同時受到威脅,
以致於連父母都無法信任,他對人生必將信心全失。
所以我們對小孩子必須給予絕對的保護,
否則他幼小的心靈受到殘酷的傷害,
盡其一生終難平復。這個基本條件,稱作基本因素。
第二組因素,我們稱之為改造因素,因為可以藉以成長,
轉凡成聖,進入神聖的國度。
不管你把它叫作天國、天堂、極樂淨土或瑤池世界,
那都無所謂,反正它都能促使我們改造生命,
達於止於至善的、十全十美的領域。
改造因素,我借用比較術語化的名詞「基因」來稱呼,
它涵蓋三項基因,第一個叫作精進基因,
此即俗話所說「人往高處爬」,本身不斷往前進。
這當然不是指為了名利往高處攀升,
而是指生命領域的提升與超越。
第二個,教化基因。教化,用比較白話來講,
謂之「分享」。當我們能夠感受到整個宇宙的存在,
不管內在或外在、具體或無形等種種因素,
我們不僅懂得享受,而且更懂得分享,這便是「教化」。
人生旅途中,你感受到什麽情境非常美好,
不但得自己掌握,還需要將它分享出來。
生命領域是非常抽象的,但知識領域則很具體。
你股票賺了錢了,很高興告訴人家:「餵!股票真好賺。」
一堆人就跟著進去,全台灣也跟著發燒,然後套得很慘。
我賺了錢,你卻賺不到,那只能怪自己命運不好。
這很明顯是屬於知識領域的。然而生命因素、
生命領域裡的東西,我們卻很難感受到。
「這一陣微風好舒服喔!」一陣微風過去就沒了,
除了好舒服,還能怎麽樣?再怎麽說,
對別人而言都是很抽象的東西。
怎麽把微風吹拂的那種喜悅感受告訴別人,
和人分享,勸人不要汲汲於名利?藍天白雲,
和這個水泥森林一對比,我們感受其美感。
嘿!你怎麽去跟人家分享?
不要總是急急忙忙地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穿梭,
每次經過紅綠燈,就好像坦克大決戰一樣。
不必啊!慢慢來!分分秒秒之中,都要懂得享受、
懂得欣賞,這種能力就是生命因素。
第三個,成長的基因。生命必須一再地成長。
各位,精進是一種方法,去思考用什麽方法可以令你精進;
而成長則屬實質的標的,你必須透過方法才得以獲致成長。
用什麽方法都無妨,佛法說的,八萬四千法門、
無量無邊法門,法門眾多,只要能用一個方法精進,
提升並超越自己,那就夠了,你便會實質上一再地的成長。
成長的因素毋須設定界限,財富的競逐、權力的追求,
其界限有窮,但生命的成長卻永無止境。財富、
權力都屬外在因素,只要是外在因素,
就會受無常的影響。無常毫無例外,一切萬法皆屬無常。
唯一例外只有一個,那就是「無常」是永恆的。留意這一點喔!
真正永恆的是「無常」,無常既屬永恆,
所以相對於它的一切外在因素、一切萬物,就都變成無常了。
但,唯有生命這個東西無常控制不到。
無常只能控制你的色身,控制你這輩子,
那個永恆的生命它管不著。
我們的生命永恆的成長,那個止於至善、十全十美的部分,
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終極目標。
因為我們的生命因素中有個成長的因素。
各位留意,我所講的是無常管不到的生命本質。
無常管的是「有為法」的部分,是世間追求的知識領域。
所以你嘴巴所稱的閻羅王、口中所說的上的上帝,其實都屬無常。
以上所談的第二組生命因素改造是修行專用的部分。
你若沒有想要「改造」生命的認知,就不會想要修行;
你若能認知到這 三個生命因素之可貴,一定會懂得精進修行。
第三組生命因素,叫「相容因素」,
或稱「促進因素」。這個因素也包含三項:
其一是感恩,此乃人與人之間相處融洽的主要因素。
其二是懺悔,那是一種自我的反省與檢討。身為人,
若無自我反省與檢討的能力,什麽都是別人的錯,
這無異於畜生哪!自省的功夫,
是基於生命因素的存在與價值而發揮作用的。
不論別人或外在現像如何,我們都要懂得珍惜與感恩,
對於自己則要懂得檢討和懺悔。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所以感恩跟懺悔,
我們把感恩和懺悔當作是做人及與人相處中的相容因素,
也是促進生命品質提升的主要因素;。
其三則是包容。自己有錯要懂得慚愧、懺悔,
而對於別人的過錯則能予以接納,這就叫包容。
別人如果沒錯,你本來就必須接納與讚美,
可是當他有錯時,你也能夠加以接納,那才是真包容。
包容也屬生命中一項很重要的因素。
如果我們無法將它發揮出來,
這個社會就會存在著種種衝突、爭執與不幸。
我們在這「相容因素」裡,為各位提出感恩、
懺悔與包容三個部分。這三組加起來,一共有九項因素,
九個因素不是代表全部,因為目前為止,
尚無人能給予生命因素很明確的定位,
所以我只能初步地加以定義,
希望引起有心人士對生命教育的責任感。
具有此種使命感的人,
首先會從這裡下手進行生命因素的研究,
以為生命教育奠下主要的基礎。
生命因素若不先奠下鞏固的基礎,生命教育確實很難推動。
我所提的這九項因素,都屬單一因素。
有些生命因素比較複雜,不是單一的。
我所取用的這些名詞,事實上其定義仍頗為廣泛,
但不管如何,它都屬單一因素。
另外還有一項因素,將來的研究可能會發現,
某些因素是一種「程式因素」,或稱「組 合因 素」。
譬如我們應該要有民主的素養,「民主」的概念很籠統,
它就不是單一因素,而屬「程式因素」。
在民主的這個因素裡頭,它包含了很多,
一整套的組合才叫作民主,它不是單一的。
又譬如我們應該具有完全競爭的涵養,
完全競爭是一項生命因素,但非單一的,是一組程式,
它包括:要攻擊對方,也要接納對方。換句話說,
生命因素裡頭,你積極前進、成長沒錯,
可是積極前進之際不能妨礙別人,
所以它不是單面向的一個因素。你必須要有這樣的涵養。
像這類生命因素是比較複雜的。
目前我們所的情境,也不方便跟各位講得太多,
但我相信生命因素的探討,
將會在往後生命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成為顯學,
因為它是生命教育的基礎科學,未來影響至巨。
各位聽我這樣說,可能會覺得好大的口氣。
這不是預言,這是事實。因為文明發展至此,
人們普遍存在著苦悶、無奈,大家擁有這麽大的財富、
事業和客觀環境,還能做什麽?你無奈啊!
真正的出路就在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如果能及早遍植於人心,
相信也不會有那麽多人自殺了。會輕生、自殺,
是因為缺少生命教育的洗鏈與陶冶。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普遍存在著無奈、苦悶與空虛,
那是我們生命中最不好的惡質,必須除掉,
不然下輩子再來它一樣會發酵。那不是雜質,
而是一種惡質,具有此種惡質傾向的人,
絕大部分生活優裕,知識教育的背景也羨煞旁人,
那他為什麽還會這樣呢?
生命中的這個污點必須除掉,此唯有靠生命教育。
要想讓人人都能接受生命教育,
我們發現生命因素的研究變得非常重要。
另外,除了單一因素與程式因素外,
尚有宏觀因素與微觀因素。這同樣需要後進賢達的努力,
遠非在此三言兩語所能道盡。我個人的能量非常有限,
我只期盼能在此拋磚引玉,引發廣大社會菁英的共同參與。
其實,以往的生命教育非常鼎盛,
只是當時並不使用這個名詞罷了。如今生命教育的沒落,
乃因其缺少必備的現代知識以為工具,
所以我們期盼能以現代知識教育作為一項工具、
一道因素,以重新發掘生命教育的內涵,
以期真正的福蔭廣大的社會群眾。不只我們這裡,
其他國家一樣需要,只要是物質文明發達,
知識教育鼎盛之處,就會展現更多的人性惡質,空虛、
無奈、苦悶俏然流布、迅速蔓延,上自王公貴人,
下至庶民百姓,無一倖免,因此亟需生命教育。
苦悶、空虛、無聊、無奈會壓迫著一個人,
使之瀕臨崩潰的地步。
很多達官貴人雖然口頭上不談宗教,
其實背地裡都有信仰,為什麽?因為他快受不了了,
所以也不管是真是假,隨便就抱個宗教來信仰。
我們對於生命教育的展望有絕對的信心,
因為只要知識教育存在、繁榮一天,相對的,
就無法脫離生命教育的需求。唯有透過生命教育,
才能平衡、挽救人類在知識教育的壓力下所產生的無奈、
痛苦和空虛。要解決這些問題,只有透過我們洞察生命、
了解生命的存在、內涵、價值、
意義及我們在這世間的目標與奮斗方向。
生命教育所給我們的啟示,多麽的殊勝與不可思議。
我們期望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福份和因緣,
能夠來接受生命教育的陶冶。雖然它不會幫你賺錢,
但它一定會讓你的財富增輝;它不會幫你增長權勢,
但它會讓你的權勢更有意義;你能為眾生戮力服務,
相信你的人生會因此倍增光采,更覺美麗。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5-11-14 10:36
1樓
  

圖 1.


1.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夠影響他的行為。
只有未滿足的需要能夠影響行為,
滿足了的需要不能充當激勵工具。
2.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層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
從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複雜的(如自我實現)。
3.當人的某一級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滿足後,
才會追求高一級的需要,如此逐級上升,
成為推動繼續努力的內在動力。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
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
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如圖所示)。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5-11-14 10:39
2樓
  

圖 1.


十法界圖解說 - 十界一心 
四聖法界: 佛、菩薩、緣覺、聲聞。
六凡法界: 三善道 -- 天、人、阿修羅;
三惡道 -- 畜生、餓鬼、地獄。
佛法界:法界一心,三覺行圓,萬德具足,成佛之心。
菩薩法界:心存利他,廣修六度,中道而行,菩薩之心。
緣覺法界:悟十二緣,體念入空,樂獨善寂,緣覺之心。
聲聞法界:行四諦道,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羅漢之心。
天神法界:五戒十善,慈心修德,護國佑民,天道之心。
人間法界:五戒堅持,全則富貴,缺則貧賤,人道之心。
阿修羅法界:戒善同天,心高意忌,妒忌諂諍,
修羅之心。畜生法界:愚痴不道,
無禮敬業,橫行強作,畜生之心。
餓鬼法界:慳貪妄取,不義自盜,福消氣盡,餓鬼之心。
地獄法界:強梁無知,違上欺下,暴逆亂理,地獄之心。
十善業解說
(一)不殺生,愛護動物,而放生,仁德也。
(二)不偷盜,非義財物,不貪取,是義德。
(三)不邪淫,遵守梵行,不淫亂,守禮德。
(四)不妄言,說誠實話,守信人,是信德。
(五)不綺語,勿談穢語,說善言,正君子。
(六)不兩舌,不弄是非,勸和是,善種子。
(七)不惡口,不說壞話,柔順語,守口德。
(八)不慳貪,慈悲施捨,種福田,富之本。
(九)不瞋恚,不忿恨人,不無明,怨怒人。
(十)不愚痴,正信因果,不邪教,信為真。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5-11-14 10:40
3樓
  

圖 1.


所謂解脫的意義,是不受任何思想及物質行為的影響,
生活在身心自在、生死一如的境界中。
-聖嚴法師-
修行的層次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我們在一剎那間就做大乘菩薩,是辦得到的,
不過,大乘並非與小乘對立,
大乘之中必包含了小乘,
同時也包含了凡夫的人及天,
所以大乘的本身共有五個層次:
人、天、聲聞、獨覺、菩薩。
修行是一步步上去的,大乘不是比小乘顯得高超,
乃在於發心的偉大,他們修行是為了度眾生,
而非僅為自己求解脫。
世界上有很多宗教家、思想家,
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而專門批評其他宗教
或其他思想是害人害世的魔鬼邪說,
佛教則不必反對任何宗教及思想。
在佛教的立場看,
一切方法只要是在道德行為上有用的,都是好的,
不過是有深淺高低的不同而已。
昨日有位李先生,對我說他信道教,也信佛教,
他認為佛道是相同的,問我可否同時修行?
佛和道的基本立足點應該是相同的,
但在修行的方法上及最終目標的證果上是不同的。
雖然是同一立足點,由於方法不同,
出發後的力量不同,得到的結果也就不同了。
從同為一個勸善行善、造福人群的立足點上,
佛教可以承認一切的宗教家、哲學家、政治家、
軍事家、科學家,乃至一切行業的一切好人,
都是佛法的一部分,
因為佛教承認他們各有其本身的價值,
可是他們所用的方法,因對象不同,程度不同,
結果也不同。大乘佛教的特點,
是教你先發廣大心,發心之後,
你仍得根據你的程度來修行。
你要先認清哪一樣方法適合你的興趣和性格,
或者哪一樣是你所能接受吸收的。
那麼,那一方法對你就是好的,
不論高低,都是大乘法門。
現在,我們把五個層次的修行階段一一講解下去。
一、人
我們不可好高騖遠,也不可小看自己,
因為各人都有他們現在的立場和現在的程度。
諸位曾否聽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話?
你們信不信一個殺了很多人或牲畜的人,
把刀一放,就可以成佛?假如真有這樣的事情,
佛教便不值得信仰,佛也不足尊敬了。
不過,這句話的確沒有講錯,
因為「立地成佛」的意思,
是指如果能夠把屠刀放下,不再殺生,
從此即能開始一步一步地接近於佛,一點一點成功為佛。
還有一句話,「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意思是說,我們向海中一直游出去;
或者在海中浮沉漂流下去,是上不了岸的,
只有當我們希望登岸而掉過頭來時,
就朝著岸的方向了,掉過頭來雖非立即登岸,
但已面對著岸並且向岸接近,那是不容置疑的事。
因此,我們發心要成佛,
必須先從我們現在的立場和程度做起。
我們是人,成佛就必得從人的本位開始,
如果人尚不能做好,成佛自是不可能的。
二、天
「天」是指各國家、各民族、
各時代的一切宗教所信仰的佛教的對象
及所嚮往的境界。宗教殊少不求升天,
中國道教所謂「白日飛昇」「長生不老」
「羽化登仙」,都是要升上天去,
西方的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也都要求升天。但假如連人還沒能做好,
能不能升天呢?的確,有的宗教認為只要信仰神,
並且有幸被神選中的話,縱使做再多壞事,
也能蒙神赦免而得救升天,這種說法,
是不合乎邏輯的,應該說成:你做好了人,
再信仰神,就有升天的可能。
很多人都說佛教是主張出世的,
其實佛教更重視入世,
如果沒有入世的基本道德的訓練, 便不可能出世。
很多人看到我做了和尚,
而問我:「喂!和尚,如果人人都做了和尚,
人類豈不會在這世界上消滅了?」
遇到這種場合,通常我會反問他:
「這世界上有幾個像我這樣出家的人?」
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可能出家和適合出家的。
佛教固然願度盡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解脫生死,
而事實上並不能使得所有的世人都出家。
所以佛教認為先有好的在家人,
才會產生好的出家人。
如果做父母不盡父母的責任,做兒女不盡孝道,
做師長不盡師道,做朋友不盡友道,
這種人成為佛教徒的資格是有問題的,
出家更有問題。唯有能完成做人的基本要求,
才能進一步考慮是否適合出家修行,
因此,做人既是生天的基本條件,
也是成佛的基本大因素。
三、聲聞
「聲聞」,是出世的,是把人做好了,
做完美了之後,走上出世之路。
但出世並不一定要出家,
因此在聲聞裡有四個不同的階段,我們稱為:
初果須陀洹(七返生死),
二果斯陀含(一返生死),
三果阿那含(不還生死),
四果阿羅漢(解脫生死)。
從第一果到第三果,在家人都可以達到,
第四果在家人也可以到,但到了那階段,
自然而然會擺脫世俗一切名利權勢等欲望而出家去,
此時,一切煩惱以及貪欲心、瞋恨心、
不明是非之心都斷了,便真正做到了出世,
也就是對於世間的物欲──財產、眷屬,
乃至自己的身命,均已沒有了我及我所有的繫縛心,
這時才真正到了阿羅漢的境界。
所謂解脫的意義,是不受任何思想及物質行為的影響,
生活在身心自在、生死一如的境界中。
所以請不必擔心著說:
「如有一天人人都到了第四果,世界上就沒有人了。」
我告訴你們:假如我們人人都是無煩無惱、
無有苦痛的阿羅漢,豈不好嗎?
但是這一天的出現並不容易。
四、獨覺
「獨覺」,事實上獨覺和聲聞是一樣的意義,
但由於修行入門的不同而異其名。
聲聞是聽到佛說法、
僧說法或從經典中看到脫離生死的方法而修行證果的。
獨覺則是在沒有佛教的時代,沒有佛經可看的時代,
也沒有什麼人說佛法的時代,
從自然界某種現象的啟發,
得到佛法的真理及開悟解脫的。
這兩種都叫作出世間道,
也叫作出世的佛教。對一般人來說,並不是容易的事。
五、菩薩
「菩薩」,菩薩是最偉大、最崇高的,
但也是最平易的,因為從普通人一開始相信佛教,
就願意照著佛教所說的成佛方法去做,
這便是初發心的菩薩。所以成菩薩要比成羅漢容易。
不過,菩薩分成五十二階段,
從最初一層到最高一層──佛的階段,
要經過五十二個層次。初開始,我們要做個好人,
希望人家也成為好人,
不管你是否真有力量幫助他人得到幸福,
只要你心裡確是如此希望,這種心就是菩薩心了。
現在請問諸位:比如這座房子發生火警了,
外面警鈴在響,到處是煙,此時你怎麼想?
我想,最初的反應,是想自己如何逃出去,
這種只是關心自己安危而不顧他人的人,
是不能稱為菩薩的。如果有人首先考慮到,
如何使得老弱婦孺離開火宅,
而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這人就是菩薩心腸了。
地藏菩薩曾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又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他的最大志願是到地獄去救人,
而不在於自己成不成佛。這一點很重要,
最初信佛的人,希望成佛是必要的,
當你信佛修行有了相當基礎之時,
就要教你把成佛的念頭擱在一邊了,
因為,希望成佛的念頭雖好,
仍是一個「有我」的妄想,所以你如希望自己成佛,
你將永遠不能成佛。有我的觀念,即是自私心,
有自私心而能成佛,那就豈有此理了!
菩薩先要試著忘了自己,專為他人,
接著雖然終日為救他人而工作,
卻把能救的自我、被救的對象,
以及用以救人的智慧及事物,
也全部忘了,那才真是菩薩。
本文摘自《佛教入門》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5-11-14 10:41
4樓
  
從同為一個勸善行善、造福人群的立足點上,
佛教可以承認一切的宗教家、哲學家、政治家、
軍事家、科學家,乃至一切行業的一切好人,
都是佛法的一部分,
因為佛教承認他們各有其本身的價值,
可是他們所用的方法,因對象不同,程度不同,
結果也不同。大乘佛教的特點,
是教你先發廣大心,發心之後,
你仍得根據你的程度來修行。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5-11-14 10:42
5樓
  

圖 1.


這是《阿含經》中的經文,
原文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意思是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沒有絕對存在,
都是以相對的依存關係而存在。
這種依存關係有同時的異時的兩種,異時的依存關係,
就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 '此是因而彼是果。
同時的依存關係,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此是主而彼是從。 前者是指縱的時間,後者是指橫的空間。
因此,所謂宇宙,在時間上說,是因果相續,因前復有因,
因因無始;果後復有果,果果無終。
在空間上說,是主從相聯,主旁復有主;沒有絕對的中心;
從旁復有從,沒有絕對的邊際。 以這種繼續不斷的因果,
和重重牽引的主從關係,而構織成這個互相依存,
繁雜萬端的世界。 但不論是異時的因果關係,
或同時的主從關係,其根本條件,皆不出五蘊。
由五蘊因緣和合,
而構成山河大地和有情眾生的器世間與有情世間。
但是,五蘊世間,森羅萬象,生滅變異,剎那不住;
在這萬法生滅變異的過程中,究竟有沒有一個規律或法則呢?
有的,這法則,就是佛法上的'萬有因果律'。 萬法皆空,
因果不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是千經所指,萬古不變的真理。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5-11-14 10:45
6樓
  

一件事物由許多部份結合而成,因此它缺乏自性。
一件事物沒有自性,是因為它的生起是眾緣所合成的。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5-11-14 10:46
7樓
  

圖 1.


「外表」障礙了「超越」,
阻礙了人們清楚地看見到事物。
如果你讓「表面」上昇而現露出了「超越」,
你將會得到真理且清楚地明見;你將會根絕「表面」,
也根絕黏著。
看吧!這「自我」只是一個表象,
你必須剝除表象以了解這東西的核心,那就是超越!
提昇表面去找到超越。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5-11-14 10:48
8樓
  

你必須剝除表象以了解這東西的核心,那就是超越!
提昇表面去找到超越。《 阿姜 查說禪: 保持覺醒 》you must be.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15-11-14 10:50
9樓
  
  大圓滿大吉祥!!!



獻花 x0